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新南方写作”:流动的重塑(二)
2023-11-22 09:47:32 来源:广州文艺 作者:于昊燕 周明全 【 】 浏览:647次 评论:0

云南文学在“新南方写作”中的反思:凝视的破防

周明全:在“新南方写作”中,你认为云南文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突破的方向在什么地方?

于昊燕:云南文学具有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带来的多种可能性与纷繁的写作空间,然而,亦有亟须注意的魅影,即文化凝视带来的文化形象的固化。文学书写可以成为施加于地方人文的一种作用力,形成具体而有形的“凝视”,拉康认为凝视是一种双重体验,我们主动凝视影像,根据自身认同来建构影像,同时,我们又根据影像来重新评估自我身份认同。

以云贵高原与横断山区为屏障的云南,疆域广阔,山峦绵延,森林广布,交通不便。生活在其中的人群,尤其直过民族曾被视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旅游经济也以“原生态”为卖点,获得非同一般的关注。具体于文学书写中,云南当代文学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通过复古物叙事建构文化记忆,用粗粝的语言描写、独特的古老器物与民间的传说故事表达民族特性、民族文化踪迹,建构偏远、神秘、浪漫的文化空间,其表达的异质性内容迅速获得关注,以“奇”获胜。但是,部分作者沉浸于“猎奇”的捷径,把异质性形象当作引起关注的敲门砖,在文学书写中十年如一日展览原始风情,迎合阅读者的文化凝视,最终只能带来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断裂。这种“原始文化展览”以及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人们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骑大象、牧孔雀、篝火歌舞、刀耕火种”等不切实际的异域性想象。

凝视的固化构成了云南文学的藩篱,遮蔽了现代科技下的人神共居生态保护、澜湄流域的异域想象、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耦合等丰富主题。“新南方写作”的流动性是对凝视的破防,把多元文化并置于统一的平台,不同色彩的线条编织在一起,形成价值的多元化与审美的个体化。仅仅抽象地谈论云南文学是苍白虚空的,需要建构起支持多元的鲜活的深刻的主题的具体文本、语境、观点、概念,针对文化凝视的反思正在逐步形成,越来越多作家在有意识地、主动地开发自身的文化符号与文化资源,不做观光客凝视下迎合的表演的客体,而是在骚动不安的动态的复杂的世界秩序中发出声音定位自我,“回应严肃而深刻的现代命题”(王威廉),这也是“新南方写作”的担当与使命。


对谈者简介

于昊燕,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大理大学教授,出版有学术专著《童年经验方程式》《老舍的京韵传奇》《云南十五民族当代文学映像》三部,在《文艺研究》《当代文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长江文艺》《小说月报》《北京文学》《大家》等刊物发表中篇小说多篇,作品多次被转载。

周明全,男,汉族,1980年10月生于云南沾益。《大家》杂志主编,兼任中国作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等。在《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文艺争鸣》《当代文坛》等发表文学评论文章多篇。著有《隐藏的锋芒》《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70后批评家的声音》《中国小说的文与脉》四部;策划主编《80后批评家文丛》《70后批评家文丛》(与陈思和共同主编)、《当代著名学者研究资料丛书》等。获第十四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文学报•新批评》2015年度优秀评论新人奖特别奖、2020年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批评家奖等。



Tags:新南方 写作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潘凯雄 | 长篇小说究竟该多“长”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