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深圳文学全面发力,迎接黄金十年到来(四)
2012-04-21 23:42:23 来源: 作者: 【 】 浏览:7031次 评论:0
圳,我的村庄》,特区文学杂志社2008年8月发表;

  签约作家毕亮系列中短篇小说《继续温暖》等,《中国作家》发表后,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3期等转载;

  签约作家吴君系列中短篇小说《亲爱的深圳》等,被《小说选刊》2007年8月号等转载,《陈俊生大道》获2008年小说双年奖;

  签约作家央歌系列中短篇小说《大战》,《人民文学》2008年第5期发表后,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7期等转载;

  签约作家王十月中篇小说《国家订单》,《人民文学》2008年第4期发表后,被《新华文摘》第13期转载。

  签约作家曹征路中篇小说《豆选事件》,《上海文学》发表后,获上海文学中短篇小说特别奖。

  谢宏长篇小说《深圳往事》,2008年12月份,青岛出版社出版;

  第二届“我和深圳”网络文学拉力赛长篇小说专项征文,征集到长篇小说86部,宋唯唯《麒麟峪》、高君《大声歌唱》、厚圃《结发》、戴斌《献血》、许素霞《请把眼光移开》、齐霁《七个矮人和白雪公主》、刘阿芳《你随意我干杯》、于怀岸《在风中掉落》等获奖作品及其他几部作品,达到在全国文学名刊发表或重要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水平。

  另外,签约作家曹征路、南翔、苏曼华、央歌、丁力、谢宏、吴君、宋唯唯、谢湘南、王十月、戴斌、于怀岸、毕亮、谯楼、刘阿芳、刘利、曾楚桥、谷雪儿、王顺健、王樽、吴亚丁等作家,2006年下半年至今,分别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钟山、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北京文学、上海文学、天涯、大家、诗刊等原创期刊,以及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选刊,发表或被转载作品100多篇。

  四、举办了文学工程系列成果的研讨活动

  (一)长篇小说《园青坊老宅》学术研讨会。

  2007年11月18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杨黎光长篇小说《园青坊老宅》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和在京的三十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

  《园青坊老宅》于1991年完成初稿,后经多次修改,2006年定稿出版。《园青坊老宅》的故事,发生在这样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徽式老宅里。这里麻雀窝般地住着十几户人家。小说通过齐家老宅的历史变迁,浓缩了数百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市井百姓的生活状况和世风民情。专家认为,杨黎光的创作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手法,着眼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注意撷取生活细流,以反映时代脉动,在激变的历史关头,普通百姓对贫困生活的不满与奋争,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对改革的渴望与忧虑,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生态与百姓心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该作品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二)长篇小说《岭南烟云》学术研讨会。

  由彭名燕和孙向学合著的长篇小说《岭南烟云》经过5年打造,2008年初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深圳市向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的首部长篇小说。

  该书用43万字的宏大篇章,以深圳改革开放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这座城市辉煌的发展经历。2008年1月11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工程组委会办公室、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等单位联合在京召开《岭南烟云》研讨会。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说,描绘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云的《岭南烟云》可以说是我们的作家努力反应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努力奉献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成果,是我国反应改革发展题材文学创作的可喜收获。没有对当代生活和人物的积累,没有对职业人士及其特点的把握,没有对不同地域特色的涉猎,很难写出这样一部好读、耐读的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王巨才、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评论家7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由该作品改编,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电视台等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已经完成,即将播出。

  (三)《深圳九章》全国学术研讨会

  2008年10月8日,《深圳九章》首发暨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来自中国作协、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化局、深圳报业集团、发行集团的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山大学和深圳大学、深圳社科院的著名专家学者40多人出席会议。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在发言中指出,在今年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深圳九章》的推出和研讨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深圳的历史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一个精彩缩影,《深圳九章》以开放史记、改革通鉴为宗旨,力图成为改革开放30周年一个重要侧面的展示。作为一部关于深圳历史文化、改革开放30周年的全景式、权威性的读本,选材面广、历史跨度大、延续性长,编者眼光独到,在深圳有如汗牛充栋般的历史文献和当代记述中,选择了具有历史价值、思想含量、在相关领域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作品。改革开放是这本书的最重要的主题,而展示深圳历史文化也是这本书的又一个重要主题。

  王京生指出,要建设真正高品位的深圳文化,就要建设一种思想深邃、视界洞达、境界高远、胸襟博大、刚健清新的知识型、力量型的文化,就必须大力培育整合契合这座城市发展的优秀学术文化和观念文化,尤其是要大力倡导结合深圳历史现实发展实际的优秀学术文化,经过长期不断的努力,建立起学术文化的深圳学派,创造整座城市书香飘溢、睿智泉涌、创意蓬勃、和谐生动的文化局面。《深圳九章》匠心独运地梳理出了一条从新安儒学到未来深圳学派的发展思路,对深圳的文化工作者很有启发。

  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热情赞扬了《深圳九章》的创新性编辑思路,表示它把严谨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的形式结合起来,有着极大的信息量、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在为会议发来的贺信中表示,《深圳九章》是深圳政经社会文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同时堪称一部当代中国改革史传和改革经论。

  (四)《从清华园深圳湾》全国学术研讨会

  2008年10月28日上午,《从清华园到深圳湾》首发暨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来自北京、广东省以及深圳市的专家、学者40多人出席会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建功给会议发来了贺信。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张胜友、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杨家庆、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周明、傅溪鹏、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温远辉和著名评论家雷达、贺绍俊、胡经之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对该作品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

  陈建功同志在为研讨会写来的贺信中指出,《从清华园到深圳湾》是一部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间高科技产业链的形成、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历程的报告文学作品,而如何塑造科学工作者形象是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新时期以来,反映这类题材的成功作品只有《哥德巴赫猜想》等不多的几部,而两位作者,历时2年创造出这部28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以深入平实的手法刻画了当代科学家的气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中的科学家的形象,塑造了一群极富时代特色的新兴“知本家”的形象,这是对科技报告文学的成功探索、创新。

  张胜友在会上谈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圳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未来深圳的报告文学仍大有可为,因为深圳是报告文学很好的富矿,有着丰富的题材。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好的发展时期,是报告文学作家大展宏图、大显身手的时期,报告文学作家在这个大变革时代应比小说家更有作

Tags: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7/7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广东重奖获全国”鲁奖”和“五个.. 下一篇高洪波:深圳的文学有着广阔的未来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