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学生与国际名人合作出书的先例;深圳翠园中学的中学生袁博创作的《大漠落日——鸵鸟家族的故事》由海天出版社推出,这是全国首部由中学生创作的长篇动物小说。其他像红岭中学学生李睿哲的《异界大陆乐章》等长篇幻想小说,以及该校园文学精品工程的第二批、第三批作品也正陆续推出。这些作品以青春的视角看深圳,以少年的眼光看改革开放,表现第一代、第二代移民的文化价值观的碰撞,表现深圳中学生的家园意识和创新精神,反映了他们的青春的迷惘和成长的喜悦。
七、文学活动丰富多样,为深圳作家创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和发展空间
(一)举办两期“深圳文学沙龙”。
2008年3月22日,在深圳宝安区桃花源举办文学沙龙第三期,以“深圳文学寻求新的突破与坐标”为题,邀请国内名家李少君、韩旭、刘元举和深圳作家20多人进行座谈,对2007年深圳文学进行回顾,对2008年及以后的深圳文学寻找问题,畅谈愿景。
2008年11月21日,在深圳大学文学院举办第四期文学沙龙,以“改革开放与深圳文学”为题,邀请深圳大学著名当代文学研究教授、学者陈继会、南翔、王素霞、曹清华、黄玉蓉、赵建坤进行座谈,对深圳文学对三十年来中国文学的贡献,或者说深圳文学带来的新的元素,进行总结研究。
(二)市民文化大讲堂组织推出大量文学课题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是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发行集团联合主办,深圳各区区委宣传部协办,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深圳图书馆承办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先后被市民推选为最喜爱的“深圳市2006年十大文化事项”和“深圳市十大文化品牌”。文学工程启动以来,深圳市文联、作协和文学工程深圳项目管理办公室,积极联系邀请全国范围内的有代表性的全国文学名家、批评家和文学工程签约作家走上讲台,为深圳作家和市民奉献了丰盛的文学大餐。2008年,市民文化大讲堂分别推出了雷达、李敬泽、孟繁华、阿来、东西、鬼子、李兰妮等文学名家的讲座。
(三)深圳各区文学工作趁势而上,大展拳脚,成果显著。
深圳宝安区文联、区作协2008年文学工作和创作成绩非常突出。2008年1月底至2月上旬,派出唐冬眉、申晨、孙夜组成的专题采访小组奔赴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最多的广安、南充市采访,写出系列反映外来工家乡变迁的报告文学。2月21日在区群众文化艺术馆隆重举行“风雨同舟,大爱有声”——宝安区抗雪救灾摄影漫画展暨书法美术笔会、散文征文颁奖仪式。2月25日-29日在区委区政府大楼大堂展出书法美术笔会作品和摄影、漫画获奖作品及征文获奖作品集。区五套班子领导参加,中央、省、市、区及香港媒体作了报道。征文活动共收集参赛作品300余篇,编辑出版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书,保障了区“抗雪灾”任务的全面圆满完成。3月16日,改编自深圳宝安区作家吴君同名中篇小说的电影《亲爱的深圳》在宝安区开机。5月15日,深圳宝安区文联、区作协在F518创意产业园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学创作选题座谈会。7月28日,由宝安区文联和宝安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打工文学》创刊号出刊,随宝安日报一并发行。这是全国首个打工文学报纸周刊,对于巩固深圳宝安作为全国打工文学大本营的地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8月,由深圳宝安区作家孙向学与深圳市作协主席彭名燕合著的长篇小说《岭南烟云》,改编的30集电视连续剧《深圳湾》,在广东顺德开机;该剧顺利完成后,于12月24日在广东卫视、陕西卫视、辽宁卫视、江西卫视和深圳少儿首播。10月,开展“宝安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歌曲作品征集”活动,11月进行征文评奖,12月结集出版了征文作品集《我们的三十年》及《与春天同行——深圳市宝安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作家作品选》。12月,宝安区文联、作协策划组织创作出版报告文学集《宝安崛起》、《见证宝安》。
其他各区,深圳龙岗区文联、作协2008年联合广东省作协、深圳市作协举办“作家写龙岗”活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龙岗建区十五周年,邀请魏微、鲍十、田瑛、彭名燕、温远辉、苏曼华、孙向学、娄丽、丁力、宋维维、陈秉安等著名作家十多人,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作品分别在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并结集出版。
南山区文联、区作协推出了包括谢宏的中短篇小说集《自游人》等在内的“作家丛书”,组织作家采风创作等。福田区文联、区作协推出了多种作家丛书,并举办了“5.12汶川地震祭——《国殇》首发式暨诗歌朗诵会”等系列诗歌朗诵活动。罗湖区文联、区作协发起组织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百年罗湖桥”征文活动及系列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文学活动。
八、深圳作家主动承担重要职责,在四川大地震发生后,纷纷采取系列行动。
地震发生第二天,即5月13日,即在深圳市文联党组领导下,深圳市作协与深圳特区报合作,开辟深圳作家“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征文专版,15日推出一个大版诗歌专刊,20日推出四个大版川籍深圳作家专刊;成果目前仍在征集中。征集到的优秀诗歌已与深圳市政协合作,推出诗歌专辑。
地震发生第二天,5月13日,深圳市作协会员、爱心特区负责人八分斋,即与两位同仁奔赴灾区做志愿者,赈灾救人,发放物资。深圳市作协随时与八分斋等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为他们打气并建议他们坚持赈灾救人之余进行记录。八分斋撰写的震区日记已在相关网站连载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深圳作家高成,又在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的支持和协助下,奔赴四川灾区采写长篇报告文学《重新上路——地震幸存者采访实录》。高成从2008年5月21日出发去四川灾区采访,到8月5日返回,历时两个半月,计77天。他走遍了十个被国家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评估认定的极重灾区。不仅如此,他还深入到医院病房、极重灾区的乡村农户、灾民安置点,对幸存者进行面对面地采访。整个采访期间,作者行程大约四千公里以上,其中包括翻越了海拔高度为四千多米以上的夹金山、梦笔山和雪山。采访人物近百人(据作者本人介绍,采访时间长达一小时以上,有录音记录的采访对象达七十余人),包括:村(灾)民、中小学生、教师、民工、职员、军人、政府官员、商贩、志愿者、法师、新闻记者等。工农兵学商官,无所不包。共拍摄了数千张灾区现场和人物图片,录制了四十多G的影像、录音资料。
在中国作家中,高成是迄今为止,在四川灾区采访时间最长、采访人物最多、行程最远的作家。而且,高成在灾区采访面之广、之典型性和代表性、采访拍摄录制的影像资料之全面多样,也创下了到灾区采写的作家之最。长篇纪实文学《在四川灾区的77天——汶川特大地震幸存者口述实录》10月完稿,目前已送出版社,即将出版。
6月8日著有《情断西藏》、《方块奶糖》等作品的我市作家摩卡抵达什邡。在深圳市作协支持下,摩卡在地震重灾区什邡洛水镇的洛城村,办起了自愿者帐篷学校——洛城伞花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共9个班,300多学生都是亲历地震或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孩子。14名教师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摩卡担任校长。作为重灾区什邡市办得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帐篷学校,伞花学校得到了孩子、家长和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认可。7月19日,学校完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和当地政府交接完毕。摩卡和志愿者教师们一个多月来辛苦耕耘,把深圳人的温暖与阳光带到了孩子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