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四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专家发言(三)
2012-04-21 23:50:11 来源: 作者: 【 】 浏览:6091次 评论:0
是实现了革命理论所期待的一种社会愿望,就是真正使知识融入到底层,这就是很多受过知识训练的年轻人在打工潮中间卷入到打工运动中间,他们就是一种在场的知识者、行动中的知识者,所以他们就会用文学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觉得从这个角度看,打工文学不仅仅是自发的宣泄、底层的宣泄,实际上它本身是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丝毫也不要把打工文学看成是文学的特例,因为我们在谈到打工文学的时候,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一种不平等的例子,好像因为是打工者写的文学,我们就可以降低一些标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很多打工文学就是建立在一种精英文化的基础之上,我谈打工文学的时候丝毫没有一种不平等的意义在内。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文化结构必须要有精英文化的概念,它才能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层次,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要把打工文学看成是一个另类。

  我觉得打工文学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蜕变,可能有些打工者通过文学离开了打工的行列,变成职业的写作者,比如像王十月,现在就是职业的写作者,你不能说他是一个打工者。我如何保持这种在场?就是我过去是在场的,我是在这个打工现场的,他的体验、他的思维方式会不一样,转换了这种身份的时候,可能这种身份方式会发生改变。我是希望这种在场感能够延续下去、保持下去。把打工文学本质性的东西能够延续下去,所以这也是我对打工文学的一种思考和结果,说出来和大家共勉,我更希望能够听到大家的声音,谢谢。

  杨宏海:谢谢贺绍俊老师,贺绍俊老师对打工文学做了比较深层次的思考,而且对打工文学作者提出了当有一部分打工文学作者逐步改变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说身份之后,或者是成为职业写作者之后,如何保持一种在场感,这是值得思考的命题,非常谢谢贺老师。

  在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界当中雷达老师是最具有权威性的评论家,而且也是一直关注我们广东、深圳的文学现象的前辈。最早我们探讨、研究打工文学的时候,雷达老师就给予满清热情的支持和指点,我印象很深的是雷达老师讲过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当代文学出现打工文学现象、或者说打工文学的作品,我们对他评价是怎么都不为过的。后来羊城晚报把他的这个观点也登出来了,今天非常有幸的又邀请到雷达老师来到我们的现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雷达老师发言。

  雷达:我讲一讲看法,刚刚李桦部长讲了打工文化,刚刚我们看了劳工博物馆就是打工文化精华的缩影。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谈很多成绩,有时候不如看博物馆的几件实物对我们触动更大,这个事情在宝安搞起来我觉得意义非凡。而且我认为打工文学在今天不管承认不承认,它已经是当前文学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

  首先是因为在座的还有不在座的打工作家用他们自己的创作本身征服了读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感受。还有就是事在人为,很多事情还是要靠事在人为的,该提倡还是需要提倡的。这些年来宝安区和李桦部长我接触过几次,在推动、弘扬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没有杨宏海这几年弃而不舍的努力,打工文学不会有今天、有这么大的影响。打工文学的作品选、打工文学民意的争论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感觉到打工文学可能是阶段性的文化现象、文学现象,为什么叫阶段性的呢?它可能随着我们的生活而产生,它也随着我们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就像知青文学,它是一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反映,但是文学实际上还谈,在社会生活中间就不是这么热了。打工文学的情况还有一些不一样,在今天它仍然是兴盛期,还没有走到衰弱期,还没有到淡忘、不再谈打工文学了,我觉得现在打工文学还有很广阔的前途、还正在上升期,但是我觉得它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文化现象。

  还有一个问题什么叫打工文学?做一点实践工作的鉴定也是必要的,我觉得任何事物没有界定就不存在了,我见过很多很高级的领导干部,经常说:我也是打工的啊!我也是给人家打工的啊!很多白领、知识分子都说是打工的,大家都是打工的,但是这样讲的话就不存在打工文学了。我觉得打工文学还是偏重于底层的,现在不是说体力劳动了,主要是打工者写的文学。有些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是我认为打工文学就是打工者写的关于打工生活的文学,我觉得概念小一点没有问题,特色能够保持住。

  还有精英知识分子代言的叫不叫打工文学呢?可以算是打工文学的一部分,但是打工文学的主题还是打工者写出来的。我认为底层文学的概念是大于打工文学的,底层文学的概念更大一些,现在国内都讲70%的左右的实力派作家都在写这种东西,这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另外一个看法就是打工文学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中国社会生活决定的,我们现在赢得了中国社会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人口的移动,无数的人进入了城市。刚才彭学明讲了很多词,不管叫什么,很多人涌进了城市。这样就产生两种文化的冲突:包括城市文化、乡土文化之间的冲突,有些人一看到自己生活的根基之后,很可能产生异化的感觉、错位的感觉、在路上的感觉。中国社会的精神矛盾、精神文化表现的场所就是在打工者身上发生的,或者是与打工有关发生的。所以这一点感觉到了他的题材资源的丰富性和生命力,今天中国社会矛盾的汇聚之所还是表现在这里。但是打工文学要不要发展?我觉得还是要发展,打工文学起初引起我们很多人的共鸣,引起我们的震撼,打工文学为自己的生存问题、为社会的不公呐喊,甚至还有倾出血泪的一种声音,我觉得这个声音今天还是需要的,我认为我们的社会问题很多都没有解决,而且在局部某些地方的矛盾会激化。这种反应是打工文学里面非常重要的问题,包括一种社会问题,包括他为生存而奋战的声音,这种声音应该保存下去。

  另外一方面,打工文学也不能局限于年底了拿不到钱这些问题,我觉得打工文学应该走向更大、更宽广的道路,不但涉及到生存问题,还要涉及到灵魂问题,既要关怀人的生存、又要关怀人的灵魂,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一方面它涉及的主题还是很多,彭学明刚刚也提了一些意见,其中包括人性的开掘、人性的探寻等等。特别是现在有一种身份认同的问题,打工者很长时间认为自己是流血、流汗,是在为别人的城市流汗,不是为自己流汗,他的身份认同有这个问题,找不到自己真正生存的根基。

  怎么由这个东西转化为自我人格的塑造?转化为理想的提升?这里面都有很开阔的空间,所以我就觉得打工文学不但应该存在,同时在保存它的尖锐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前提下也有很宽广的道路,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还有一个看法就是打工文学本身的生命力其中有一点,今天我接触的作品还比较多,我不是说我们专业作家写得不好,很多作家不能保证写作数量以后就有危机,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搞创作,这和存在本身有着联系,没有在场的感觉,没有亲密的感觉,感同身受的感觉。而我们打工文学的很多作者在这方面的经验方面比我们有些作家都强。我们现在有些作家就是靠碟片、靠报纸、新闻来刺激自己,不然写不了那么多东西,就是出现这种困境。我觉得我们打工的作家,包括一些非职业性作家,现在已经发现很多很好的长篇小说不是专业作家写的,是非职业性作家写的,他们生活的深刻性对我们的文学还是有所帮助的,我觉得这些打工者的作品里面,有一个很好的东西、不能丢掉的东西,就是他们对生活强烈的生命气息和生活气息。你看他们的作品为什么喜欢?过去邓小平写的诗名气很大,我就找来看看,写得是不错,还有春风故事磨刀声那就是沈从文作品的另外版面。还有张伟明的小说《下一站》,里面有一些东西是专业作家不能写的,他们根本感受不到,我觉得打工
Tags: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打工文学发起人张伟明 下一篇梳理深圳本土文学命脉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