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实践者、中国社会大转型决定的社会现象,我觉得打工文学还是有生命力的,而且它是有前途的,所以杨宏海坚持多少年,我觉得没坚持错。咱们整个文学界很大,很多人也不大同意打工文学的词,是不是叫打工文学还值得讨论,但是我们这个范围的创作绝不可忽视,这是有很大价值的。谢谢!
杨宏海:非常感谢雷达老师的精彩发言,昨天我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了一个观点:可能是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不管怎么说,打工者全国至少不下2个亿,从这2个亿的打工者当中,他们都有进行文化创造的权利,所以打工文学的合法性和它的意义首先在于实现了打工者们的文化创造的权利;
第二点就是打工文学它肯定不光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它还是一个文学,就是刚刚贺绍俊教授说的,它也不能降低标准,最终还是要以文学的形象来说话。
今天到会的是几代打工文学作家聚集一堂,刚才还有没介绍的,就不一一介绍了。第一代打工文学作家的代表张伟民也是我们宝安培养的一个作家,从当初来深圳打工到现在是宝安群艺馆的专业创作员,张伟民作为当初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目前在深圳文学史上也可以提上一笔的就是《下一站》,他的身份转变之后,但是他对打工的情结很强,他有对文化关怀的心理,所以他现在开始拿起比来跟踪打工之后重返故乡的打工妹,所以写出了一本新书叫做《深某女》,就是重返故土的打工文学,这些我们也在筹备当中,这是第一代的打工文学当中。第二代的打工文学作家当中,今天有更多的人,像王十月,王十月从打工到跟张伟民一块办《大鹏湾》杂志,《大鹏湾》也是全国最早的打工文学杂志,将来在打工文学历史上《大鹏湾》肯定要提上一笔,现在他变成了广东省作协的编辑,他们两个都是广东培养的,已经开始改变身份了,但是他们这种文化情怀还是很深的,王十月的《国家订单》最近人民文学和新华文摘都发表了。曾楚乔的作品在书后发表,郭建新他自己创造的作品已经被珠影看中,现在已经拍成了电影。刚刚说到在宝安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宝安日报和宝安文联共同主编了这一份叫做打工文学的专刊,我看了一下,办得不错,而且它这里面每期都有介绍我们宝安打工文学的名家,介绍了好几个,有主编的点评,我个人觉得很不错,而且推出来一匹人,包括我们的魏央、岳尔、孙夜、张伟民等一大批作家和作品,都很不错。因为时间非常有限,我这里不能一一请大家来发言,我首先请第一代的打工文学作家张伟民发言,接着是王十月准备。
张伟明:大家好,20多年前是一个是打工者,因为打工拯救不了自己,所以我选择了文学,我们是文学爱好者,但是有着很深的文学情结来打工。20年后,其实我也是和打工一块成长,一个文学青年,但是现在已经变成文学中年了。
我只是想谈一下个人后面的感受,打工文学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是所谓的第一代,我们的成长和第一代、第二代是一样的,打工的环境、打工的状态,和二三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我个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哪种情结很多年前杨老师也提出过,就是打工的精神,其实这种东西留在我们心里很难抹去。我后来意志也写了一些东西,跟打工有关,我发现这也许成了一种宿命,打工的一种经历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我在《大鹏湾》当编辑的时候,这些打工者在城市化、现代化实现了什么东西,包括我带着王十月去采访一些地方,他们看到我觉得很亲切,没有想到我们《大鹏湾》的编辑会关注他们,这些打过七八年、十几年,贡献着他们的力量,他们也没有什么劳保、没有什么待遇,大家把自己的血汗、青春放在珠三角。但是有一点对我触动很深,打过工的人和没有打过工的人平等,他们干活的时候都是戴着手套,他们施肥的时候都不会用农药,这些人精力很丰富,没有人去关注,这是很可惜的事情,从社会学来讲、甚至从人口学来讲,对我们国家触动非常大,他们很多是北方的,嫁到男方,比如说嫁到客家地区,我发现他们下一代讲得普通话比我准确多了,这种东西很多人没有思考,停留在打工、停留在当下的东西比较多,但是有上千万的这种人。我本来想写记实小说,后来发现没有必要,我想进行很真实的记录,就是记录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态,有没有人去关注,我觉得我们有这个责任。
我们在广东周边的省份都兜了一圈,而且也去了宁夏、甘肃、西藏,我想看看打工对我们国家有多大,真的是特别大,我在每一个角落都碰到打工的。我回来的时候很受触动,我在房间里面写文章,我想用小说来表达会很庞大,最后我选择了记实,用原汁原味的进行记录。这种经历对我写作非常有用。
现在我也了解到我们宝安的打工作家,他们也写了一些打工的生活,给我的启发就是其实我们打工文学有非常大的空间,不是越走越窄,它有非常广阔的空间,现在进入了后打工时代,后两年我会写一些东西,但是走道今天也是非常感谢杨主席20多年来和我们这些打工人、打工作者风雨同舟,很多人说打工文学高潮已过,我坚信20年后打工文学还会有,后打工文学也真的会来临,谢谢大家!
杨宏海:我突然想起雷达老师说的,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运动,使我们的打工者到城市里面经过现代文明洗礼之后,发生了变化,精神面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变化,比如说现在来到这里打工的,或者说干活的女孩子开始会用手套,因为都是一种杂交的嘛,普通话讲得很好,现在这种打工妹嫁了以后,孩子都比较漂亮,这里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在王十月讲话之前,我想请在座打工文学作者讲一句话,这七位就是曾楚桥、戴斌、叶耳、韩山水、曾五定、卫鸦、郭建勋,每个人讲一句话,刚才在车上我多多少少把你们介绍给大家了,你们每个人讲一句话,实际上是让我们的专家、包括建功主席再认识一下。下面请十月来谈谈你的感言。
王十月:说到打工文学,打工文学为我们写作者提供什么样的机会呢?使一个作者慢慢成熟起来,像我们多的写作者,在工厂写作的时候,我们的作品是青涩的,这样的作品不可能一下子就到很多文学刊物里面发表,这些刊物让我们慢慢的成长起来,如果说没有这些机会,文学创作是需要鼓励的,写好了去投稿,然后就退稿,就没有发挥的平台,写作会慢慢的下去的,像以前的《大鹏湾》等刊物是非常重要的平台,没有这样的平台的话,后面作者的成长很难说。作为一个写作者,你不可能永远处于练笔的阶段,也不能永远都认为我是一个打工作家,每个人随着他的阅读、他的写作、思考的深度,想象的应该是更深层次的了。
我们是不是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文学会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文学可以写我们怎么样生活,这是打工文学大部分作家写的,告诉大家我们是怎么样生活。文学还可以写什么呢?告诉大家我们能够怎么样生活,我们应该怎么样生活,我们在怎么样生活,记者、电视台的人会拍成纪录片。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停留在这个地方永远是不够的。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我们要有深层次的思考,跳出自身的想法。刚刚和雷达老师聊,他对我提出了警醒:你生活的质感会慢慢的上升,有的作家写了一辈子写的是14岁以前的事,这种质感是渗透进去的东西,意志影响着你的思维和思考方式,影响你看世界的方法、影响你的写作,我的写作多数停留在这个阶段。
打工文学大家都只是停留在这个阶段的话,不管是打工文学也好、专家文学也好,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前一段时间和很多朋友聊过这个问题,前几天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李小龙传奇》,李小龙作为非常伟大的武术家,当时在世界上,在西方根本不认可中国武术,他去到美国的时候,他认为英国的武术家都是骗子,都是不堪一击的。李小龙学过很多门派之后,他思考了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