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提高中国文学的能量
2012-10-17 03:52:45 来源:文艺报 作者: 毛志成 【 】 浏览:1222次 评论:0

  “能量”一词本来是物理学的专用名词,能量与能力不是一回事,只有将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功能、效应才可以称之为能量。文学的能量虽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物质能量,但占主体的、第一位的却是精神能量(包括思维能量、情感能量以及抑恶扬善和求是去非的能量)。

  无论古今,凡是显示出此种能量的文学就叫“有为文学”,反之就是“无为文学”。当然,“有为”的性质和品格如何,总体趋向如何,那又是另一回事。中国文学,最宝贵的传统之一就是立足于“有为”,即“有能量”,而且力求具有良性能量。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方针之一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那样的文学之所以有为,就在于对民不应当承受的饥饿、劳苦、不公进行呼喊(即“歌”)。这就叫有为。富极无聊、闲极无聊者弄出的文学,在文学史上几乎没有地位。即使有,比重也很少。

  唐朝的韩愈首倡 “文以载道”,主要是对无为的丽文、绮言、骈文、浮文的否定。无论其中的“道”指什么,有无封建因素,只要是呼唤有为而不提倡无为,就有价值,就有实际的能量。后来,中国又出现了“五四”文学、革命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有为文学、有能量文学的代表。虽然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消极因素,但有为、有能量的文学(如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毕竟文脉仍存。

  进入改革开放之后,一时间,有为文学、有能量的文学曾占上风。有为、有能量表现在哪里?首先表现为对此前的愚昧现象和封建因素予以反思,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提供了可贵的舆论能量。但是深思起来,古今中国文学的能量与世界文学相比,到底是大是小?必须承认,中国文学的能量不是最大的,其本身有着如下弱势:

  首先,中国文学对既成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现实)只是热衷于解读、注释、表述、渲染,而淡于进行“意义追问”。即使以现代、当代的“土改文学”、“合作化、公社化文学”和改革开放之始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以及对“自我”进行深入开发的文学,大都是在政治帅旗的挥舞下和“提倡度”、“允许度”加大的形势下涌现的。文学的主要气力又大都用在文字表述或才艺展示上,在兴趣上、精力上和思维上,对事前的发现和事后的追问仍显不足。这其中包括在解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时,很多已经超越或游离了经济的“中心”地位,将“中心”扩大、弥漫到“全部”,甚而走进了“物质神圣”、“物质挂帅”的误区。与此相应的,也必然是精神能量的低落。其次,许多人对文学的功利属性理解失偏。当年,在“革命”、“政治”的一元化文学中,只强调社会功利而否定个人功利,其实是虚伪的。作家的个人功利只要合理合法,都应当尊重。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文学又一下子成为个人功利的竞技场或争夺场,有人甚至将那样的现象视为“现代观念”的基本属性,全然不理会文学首先从属于精神专业的基本属性。最后,我们对文学能量的基础要件缺乏应有的尊重,如对字、词、句(包括语法、修辞)的加工和完善看得很次要,对作家的知识储备和文采修炼都不十分看重,于是也必然削弱了文字本身的能量。

  文学能量虽然所指的方面很多,但占主体的却是精神能量,尤其是德育能量。当前中国文学的弱势之一是德育能量缺乏力度。对此,应当引起重视。

 

Tags: 责任编辑:tea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莫言:我为什么要写《红高粱家族.. 下一篇对童话体裁的另一种认识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