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谢有顺: 不要迷信文学奖
2013-12-28 22:54:25 来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范宁 【 】 浏览:1313次 评论:0

    挥别80年代的黄金时期之后,今天的文学作品要想获得大众关注,得奖成为一个难以绕过的途径。许多作家和作品,正是通过获得一座座文学奖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更成为圈里圈外热议的话题。在“第二届屈原文学论坛”举办之际,本报“楚天文学之声”话题之四,也锁定文学奖的那些事儿,茅盾文学奖评委、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不要迷信文学奖,文学奖也无法引领文学发展。

    揭秘:参评作品不会读完

    无论是怎样的文学奖评选,参评作品都是数量众多,评委们能否把所有作品都读完?如果没有读完,那如何评判作品的高下?对此谢有顺表示,评委的确不会把所有作品都读到最后一个字。
    “据我所知,评委的阅读都是选择性的,精读其中一部分,多数是简单读一下。”谢有顺说,这并不是说评委不严谨,而是作为一个已经有多年的阅读经验的专家,很多作品只需要看开头的几万字,就已经大致可以判断出它的质量,“尤其是作家的语言和叙事,读一部分就知道风格如何,未必需要全部读完才能下判断。”他笑言,再多的作品,也难不倒有艺术判断力的评委,不必怀疑评委的阅读能力。
    参评的作品中,有些呼声高却最后一刻出局,有些不被看好却爆冷获奖,这种现象是否说明评奖标准的混乱无章?谢有顺也摇头:“文学奖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都写在章程里,但那是纸上写的,真正的决定权是在每个评委手中。评委选择谁,这是个人标准,和集体标准无关。”他也会觉得无奈,“某些时候,获奖真是运气。”

    规律:流传的经典是少数

    当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出时,有网站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历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平凡的世界》得到的网友投票,是同一年获奖的另一部作品的30倍。被同一个文学奖肯定的作品,在读者那里却得到截然相反的待遇。对此谢有顺摇摇头:“别以为得了奖就一定是好作品。即便当年是好作品,随着时间流逝,也可能被人遗忘。当年那么轰动的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又有几部在被人阅读?”
    他认为,不要迷信文学奖,一部分文学作品被遗忘和淘汰很正常,因为这就是文学的规律:只有少数作品会流传下来。“对于文学奖而言,其实不是看哪些应该获奖的作品没有获奖,而是看哪些不该获奖的作品获奖了。”谢有顺说,在诺贝尔文学奖中,很少有人说,哪个作家是绝对不能获奖的。文学奖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不容易,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

    观点:文学奖不能指引文学

    一座权威的文学奖,可以甄选出评奖年度和视野中的优秀作品,当然也能让获奖者、获奖作品或一夜成名,或锦上添花。但是文学奖能够指引文学的发展吗?谢有顺依然摇头:“很多人对文学奖抱有理想主义,希望文学奖能成为文学创作风向标,这有点太过苛求。”
    “文学奖是已经存在、而且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的一个事实,既不必把它理想化,也不必对它怒气冲冲。”谢有顺说,“有人写文章说文学奖造就不了文学的繁荣,这话是对的,可这话也可反过来说,没有文学奖也造就不了文学的繁荣啊!这就好比一些人对任何文学奖所出示的结果都是不满意的、持批评态度的,可当他们自己筹办一个文学奖、或者参与一些文学评奖之后,也不见得就有什么建树。”
    “有人说文学奖的存在恶化了文学的生态,就像说文学奖引导了当下文学的发展一样,肯定都是夸大其辞。”谢有顺说,文学写作是个人的创造,文学评奖则是一种对文学现象的检索和观察,应该最大限度地分享文学的公共价值。过度意识形态化,和过度个人化、圈子化,其实都是一种评奖危机。
    其实,在质疑声中,也的确有些个人化、圈子化的文学奖,不断在被动地应对外界的要求和质疑,结果造成评奖标准摇摆不定,失去权威性。谢有顺说,文学奖要走得更远,更具权威,就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并且坚持下去,“如何保持一种值得信任的价值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一个文学奖如何才能走得更远的关键所在。”

    【人物名片】

    谢有顺,1972年8月生于福建省长汀县。文学博士。一级作家。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等。出版有《文学的常道》、《从密室到旷野》等著作十几部。曾获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并主持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速问速答谢有顺】

    问:有人认为,现在的文学奖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答:以中国文学的版图之大,一两个文学奖肯定是无法全面评价它的成就的,评价方式多一些,丰富一些,确实不是坏事。

    问:如何看待文学评奖中的遗珠之憾?
    答:遗漏总是难免的,但不该获奖的作品获奖了,就会带来大的问题。权威是相对的,但也并非不可以努力。

    问:有些文学奖为何难以建立权威?
    答:原因是它们缺少建立一种新的评奖文化的雄心,过度放纵个体的艺术偏好,也容易流于小圈子游戏,这是一种需要警惕的趋势。

    问:文学奖如何建立权威性?
    答:文学奖的权威性的建立,关键还是看人,看是哪些人在评。不在乎多少人评,在乎的是这些人是否有公心,是否有良好的艺术判断力。好人未必评得出好的文学奖,因为他还需要有艺术鉴赏力;好的学者或评论家也未必评得出好的文学奖,因为他还需要有艺术公心。两方面相平衡之后,这个人才是值得信任的。

 

Tags:谢有顺 不要 迷信 文学奖 责任编辑:tea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记忆中的东欧文学图谱 下一篇邓一光: 影视改编很难完美呈现原..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