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网络是天生的平等派
2014-01-13 21:28:28 来源: 作者:侯 军 【 】 浏览:1303次 评论:0

01.jpg

    罗烈杰对我说,这本书有文友提议叫《老爸在此》,大概是觉得这个书名过于“私人化”吧,没有采纳,还是叫《网住的日子》。我说,这两个书名各有特色,前者“亲切”,后者“贴切”,都很精彩。

    说前者“亲切”,是因为这些文字原本就是一位慈父写给远在大洋彼岸的爱女的“私房话”——想想看,独生女罗致远赴美国留学,年过半百的老父心悬梦牵,唯有寄情于文字。幸好赶上了网络时代,为远隔千山万水的父女俩架起一座虚拟的通衢。当作者每日里对着电脑抒写关爱送去叮咛倾诉心曲时,那笔端流淌而出的岂止是文字,那是亲情是父爱是思念是叮嘱。梁启超说过,好文章必须“笔端常带感情”,而这些文章哪一篇不是饱含爱意、情深意浓呢?平安夜,他条分缕析地讲着平安的种种,平安是祈求是牵挂是生存状态是人生境界,而贯穿其中的却是女儿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每天上学路上的“不平安”因素,“念叨最多的是‘自己小心’,‘注意安全’,‘祝你平安’!”(《笔下留情·平安》);去机场迎接远行归来的女儿回家,他笔下写的却是女儿自幼及长一次次独自远行的往事,如数家珍,纤细不遗,以至于读到此文的罗致的同窗都感叹:“你爸每一次都记得好清楚啊!”而作者的另一位“粉丝”则感叹——“这篇文章让也有女儿的我几乎嘘唏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笔下留情·接致儿回家》及跟帖)。作者写下这些文字,其实就是要让女儿时刻都能感觉到“老爸在此”,同时,他也祈望女儿在紧张繁忙的留学生涯里,能因念及“老爸在此”而时不时地回眸一笑,如果能给老爸“回复”几段“评语”,哪怕只是三言两语,也足以令老爸满心欢喜了……

    读着这些充满父爱的文字,我真是感同身受——因为我的爱女也曾只身出国留学,那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牵挂,那种希望表达更期盼回应的心情,我都曾亲身体验过。然而作为父亲,我远不如作者做得那么好,换句话说,我的女儿远没有罗致那么幸福——“老爸在此”,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啊!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倒是真心希望也能过一段属于自己的“网住的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应该成为诸多为人父者的“教辅书”。

    说后者“贴切”,是因为这本书确确实实是一本从网上发端在网上发布被网上阅读的“网文”结集,是典型的“网络文学”,其鲜明的网络色彩使其在众多出版物中显得别具一格。

    在我看来,网络上的文字多半是把“私家心房”敞开来“晒”给别人看。这个“别人”可以是所有网民,可以是一部分同好或同事,也可以是自己的“圈子”中人,阅读的范围完全由你“设定”的权限来决定。罗烈杰的这些网文都是发在“校内网”(后来改为“人人网”)上的,显然这是“跟着女儿走”,而且他还设定了比较严格的“添加好友”的范围,只有女儿及少量周围的亲朋好友才能读到,因而更像是“私家心房”的出品。不仅写女儿的童言无忌,也写自己的少年糗事;不仅可以就眼下的社会弊端吐吐糟发发牢骚,也时常对官场生涯的一些无趣乃至无奈进行调侃和自嘲。他的笔调是轻松诙谐的,文字是清新自然的,即便是严肃的话题,也写得澹定而平和,看不到一丝严父的威仪和官场的“套话”。网络的特殊环境,褪去了人们的外在包装,裸露出活生生的“本我”。这对执笔为文者而言,是何等难得的“大解脱”——“诗思当如天岸马”,“拔去万累云间翔”,这才是文学书写的应有境界——我相信,当作者在夜深人静之际,面对电脑荧屏全情投入地写下这些网文时,他一定是真切感受到这种“情态自由”的快感。只有沉浸在这样的写作快感中,他才有瘾头在繁忙琐细的公务和家事的缠扰中,执着一念地坚持“把网文进行到底”!

    网络是天生的平等派,故而“网文”也最忌高高在上。这里不欢迎空洞说教,不喜欢正襟危坐,更不容盛气凌人。它迫使所有参与者在上网前先把自己“摆平”,否则你就会遭受无情的冷落。在网络上,被冷落是致命的,足以把你干死渴死冻死憋死,直至令你在极度落寞中自动离去。这一特性,迫使所有网文作者必须学会用平等的心态平等的视角平等的语汇去写作。罗烈杰原本就是一介书生,虽从政多年不得不接受官场的“洗礼”,然而一旦进入网络环境,他立即如鱼得水,原形毕露——在他的“网文”中,你可见父女如朋友,没大没小,自由交流;你可见良师如春雨,娓娓道来,叙事说理,不乏幽默;你可见一个老网民的喜怒哀乐,对每天发生的大事小情实话实说,可见由当下新鲜事所引发的对往事的联想,也可见对种种社会现象的透辟分析,偶尔还会加上几句痛快淋漓的怒斥……唯独,你寻不见一个身在江湖的官员。是的,他在文字中“隐身”了,在网络上“遁形”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慈父、良师和网友,他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笔端的凡人小事家国大事,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这些文字像散文随笔,笔调轻松,语言平实,行文散淡,淡而有味;也像日记书信,若对面手谈,切切絮语,率性随意;有的篇什像新闻特写,专写当日发生之事,而且是亲历亲闻,现场报道;有些篇什则像时评短论,条分缕析,层层剥笋,剖开要害,一语中的。这种自由随性的网络文体,本来是属于“新新人类”的,却被作者驾驭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倒让我见识了一个“新瓶装陈酒”的成功案例。总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人“轻松阅读”的书。我尤其喜欢看附在每篇文章后面的那些“跟帖”,真实记录了作者与女儿、与网友们平等交流、互动应答的实况,构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如同是为这本“网络文学”烙下的一个鲜明胎记。
 

Tags:网络 天生 平等 责任编辑:tea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郑敏:中国文学太像一座庙 下一篇阿尔卑斯山的浪漫——倾听皮埃尔..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