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深圳市作家协会成立30年,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引人注目——先锋性与草根性的融合 构成深圳文学特有品质
2014-11-01 17:16:30 来源: 作者:钟润生 【 】 浏览:1715次 评论:0

01.jpg

深圳作家出版的优秀作品(部分)

     今年,深圳市作家协会迎来成立30年。在此继往开来之际,首届深圳文学季将启动,一系列旨在繁荣文学生态、培育文学新人的活动将举行。第八届深圳青年文学奖、第五届深圳网络文学拉力赛也将揭晓。

    深圳作协的30年,也是深圳文学的30年。白驹过隙,30年在一座城市的历史上原不过一瞬,但仅仅30年的历程,就已经让这座城市的文学有了太多的感慨与回味:由单调而多样,由浅白而深刻,由平淡而多彩,同时逐渐形成了自身与时俱进、与世俱新的文化品格。

    勇主潮头探路先锋文学

    1984年7月9日,深圳市作家协会成立,到今年,已经走过30年的旅程。

    “回顾深圳文学的历史,就是回顾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圳市作协主席李兰妮告诉记者,深圳文学从一开始就勇立潮头、标新立异、引人注目,“深圳第一代移民作家和本土作家是城市文学的开拓者。”

    深圳是先锋文学的发源地。据介绍,深圳特区创办伊始,深圳本土作家林雨纯等人的散文作品,已开始弘扬“敢为天下先”、“应做就去做”、“无功就是过”等新观念,显示出这座新城市的文化诉求,亦是深圳作家对新的人文精神的张扬。接着,深圳谭日超的《望香港》、钟永华的《特区的早春》等诗作发出对改革开放强烈的呼唤。刘西鸿的短篇小说《你不可改变我》以“人应该展示并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及时发光”的宣言,表现出新移民全新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李兰妮的中篇小说《他们要干什么》是一曲高昂的“新移民奋斗之歌”。谭甫成的《小个子马波利》,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挤迫之下产生的“智慧的痛苦”;梁大平在《大路上的理想者》等中篇小说中,刻画来深圳闯荡的“游民”们的“困惑感”与“焦灼梦”。

    稍后,彭名燕的长篇《世纪贵族》,将特区改革波澜起伏的历史进程与人物复杂多变的心路历程有机交织。倪元辂策划,陈秉安、梁兆松、胡戈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抒写市场经济最早在深圳实践的宏观背景,浓缩地记录了20世纪末期发生在中国的大变革。陈国凯的长篇小说《大风起兮》,以宏大叙事状写变革时代都市风云,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朱崇山的《淡绿色的窗幔》、丹圣的《小姐同志》笔下的改革企业家、杨群《酒店》中的劳资关系、吴启泰的《无言的结局》、《美丽的谎言》等展示了都市风情与俗世百态。

    回顾当年的荣光,著名作家邓一光说:“30年前,中国的现代化尚在蹒跚挪步阶段,深圳作家诗人诸如刘西鸿、徐敬亚、王小妮等,他们就已经提供了内地文学中最早的现代化文学文本,可以说,那个时候内地文学,除了试验性先锋文学,大多还顽固地抵抗和排斥着现代性经验,大量提供着后乡村经验的文本。”

    关注底层生活 体现时代认知

    打工文学,是深圳文学30年中期出现的一个特殊文学现象,也是深圳文学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词。

    “百万外来工涌入深圳,使深圳成为打工文学的发源地,成为广东文学的独特现象,其影响辐射到各个领域。打工文学以其独特的语境、鲜活的故事情节,体现着对时代的认知,对大众的关怀,对社会的忧患,其价值实际上已超乎文学之上。”文学评论家于爱成在研究这一现象时说,新世纪开始到今日,打工文学产生数以千计的打工文学作者,数以百计的优秀作家,并从中诞生出几十人的佼佼者如林坚、张伟明、王十月、戴斌、徐东、卫鸦、曾楚桥、于怀岸、叶耳、郭建勋、郭海鸿、陈再见、程鹏、唐诗等。尽管打工文学在多种力量的争夺、兼并和自身创作周期、创作规律的影响下,正逐步走向它的泛化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消亡,只要伴随市场经济派生的“打工”现象依然存在,打工文学就有可能继续发展。

    近几年,稍后于打工文学,底层写作的勃兴,是随着一批知识分子或成名作家对底层生活的关注和代言而涌气的一个潮流。而这个文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深圳占据了非常抢眼、非常重要的两个:曹征路和吴君。曹征路中篇小说《那儿》2005年发表后轰动一时,连续几年被广泛关注和密集评论。《问苍茫》是继《那儿》、《霓虹》等之后,曹征路再次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资本运作中草根人物的人性与命运,写就的一部长篇力作。吴君的作品《亲爱的深圳》、《复方穿心莲》、《陈俊生大道》等系列作品描写深圳底层人群生活,尤其是深圳打工女性生活,写出了打工群体小人物的艰难历程和内心冲突,他们的爱恨交织、去留两难,他们的深情与无奈。吴君的小说在思想艺术上日臻成熟,已有能力把自己的作品推上时代精神的高度。

    中国网络文学的先锋队

    深圳的网络文学有三个“最”: 深圳是网络原创文学最活跃的地区;深圳是网络文学政策性扶持最给力地区;深圳是网络文学发展最均衡的地区。——这些话出自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专家、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席会议联络人马季之口。他提到一句响亮口号:“深圳,中国网络文学先锋队”。可见,网络文学对于深圳文学的分量和重量。

    深圳作协提供的数据表明,深圳现有人口1400万,有电脑3000多万台,个人用户700多万个,约100万人通过电脑进行交流互动,持续或者间断性写作。因此深圳网络文学创作的活跃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

    深圳网络写手的一个特点是学历相对都比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比如赫连勃勃大王、贾志刚、雾满拦江、艾静一、沧海候鸟等,他们是这个城市富有活力的一群。他们的文字活泼、风趣、辛辣、时尚。他们的写作面也比较广泛,像赫连勃勃大王的“帝国真史”系列、老家阁楼的推理小说等。

    与网络文学相依并论的是,深圳的青春写作也比较活跃。郁秀《花季·雨季》被认为是新时期以来中国青春文学写作的鼻祖,并被称为新时期的青春之歌。郁秀之后,深圳青春写作作者有林培源、张悉妮、袁博、赵荔、韩淑娴、李墨白等,以及以《春韵》、《青青翠园》为代表的深圳近百家文学社团几十家校园文学内刊的每年数百万字的文章,都显示了特区青少年作家作为第二代、第三代深圳人的青春记录、家园意识、文学想象力和驾驭语言、文体探索的能力。

    深圳文学短板有待加强

    深圳文学30年成绩一目了然,一些文学观念、文学概念就诞生在深圳。用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的话说就是:“一方面,深圳是底层文学的发源地和先行者,一大批底层作家和底层文学作品蔚为壮观。另一方面,深圳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时尚的文学元素和现代性的文学实验在深圳文学中也有着成功的实践。可以说先锋性与草根性、都市性与民间性的融合构成了深圳文学特有的品质。”

    但是,随着城市发展的进一步加深,深圳这座城市和其他城市的相似度越来越高,深圳文学也开始出现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邓一光从湖北调到深圳后,书写了很多跟深圳有关的中短篇小说。谈到对深圳文学的反思,他说,深圳是中国内地现代化的破冰之地,不少观念实际上构成了内地现代化经验的路径和模式。深圳文学最应该提供现代性经验,现代城市经验,这也是深圳的作家自身面对的生活处境和困扰。深圳的作家几乎都是内地来的移民,他们成为深圳市民后,缺少显性城市文化经验的提供,不是说没有写城市生活,城市景象,而是文学的自觉性追求,文学经验的关照,仍然建立在乡村生活经验之上,固守田园挽歌,与城市生活篱笆不拆,顽强抵触,这需要我们注意和反思。

    深圳诗人谢湘南则谈到,深圳文学还是不够多元化。他说:“如果说有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深圳文学,这个文学也还欠缺自足性和自觉性。30年作为一个时间单元,它的纵深感还未在文学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与表达。深圳文学也需要更多个体的声音的汇集,需要更多个体的对城市经验的书写,唯有从真实的个人的感受出发,才可让城市的文学形象贴近文学的本质。”

    深圳作家丁力也直言不讳地谈到,深圳是中国市场经济最早发生、发展和成熟城市,但文学过度的市场化,又不利于创作有深度和长远生命力的作品。表现为急功近利,作品数量多,却精品少。为此,丁力建议:深圳除了注重作家培养外,必须同时注重评论家和理论队伍的建立与培养;能够提供给引进作家的条件和待遇,也应该提供给做出同样贡献甚至更大贡献的本土作家。

    文学名家谈深圳文学

    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深圳有一批生机勃勃的值得期待的作家,放在全国都是一支非常引人注目的创作力量。深圳有一个特别好的气氛和现象,在深圳,人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城市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文学生活,那么多普通的读者爱着文学,同时用热情去写作。由于他们的朴素和直接,表现出了在深圳这样一个独特的地方那种独特的复杂经验。相信深圳会不断地涌现出新的值得期待的年轻作家。”

    陈建功(中国作协副主席):

    “深圳文学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深圳作为特区,许多作品反映了深圳出现的新的事物、新的生活;其次是深圳文学反映了不同阶层情感变化的心路历程;再次是深圳文学既有反映主旋律的一面,也充分吸纳了本土资源。”

    施战军(《人民文学》主编):

    “青年作家擅长的一般是成长和婚恋题材,深圳作家却有些‘不一般’。深圳这座年轻都市所承载的文学,有着独有的干脆清冽甚至冷硬的叙事气质。他们的作品几乎与‘致青春’模式无关。”

    阿来(四川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

    “大家一致的感觉,就是看了20部的长篇小说,其中表现出来的深圳作家的才能,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也修正了我们关于深圳商业发达,就一定文化比较贫弱的这样一个想法。”

Tags:深圳市 作家协会 成立 30年 文学 事业 蓬勃 发展 引人注目 先锋 根性 融合 构成 深圳 特有 品质 责任编辑:master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30年一座城市的文学记忆 下一篇文学名家眼中的深圳文学——既先..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