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旷野无人》对当代文学的开拓性贡献
2012-06-02 10:11:45 来源: 作者: 【 】 浏览:1149次 评论:0

  李兰妮长篇自传体散文《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2008年7出版并在京首发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被认为是“一部超文本的厚重作品”、“一声发自生命和心灵的呐喊!”(潘凯雄);是“伟大的启蒙,就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言,决不亚于一个世纪前在中国大地上所进行的那场思想启蒙。”(贺绍俊); “是一本关于自我疗救的书,写给那些病人、穷人和孤独的人,它是在指引我们,心灵如何才能穿过黑暗和死荫的幽谷,看见光明”(谢有顺);是“鲁迅《野草》之后,中国独语体写作的又一高峰”(黄树森);“是一本极有认识价值、涉及心理学和社会学、富含思想内涵、打破文学、社会学界限的创新之作”(张守仁);“是一部旷世奇书,一部非常有价值而且是具有非常价值的书……不是小说,却穿插情节、细节等小说不可或缺的元素;也不是报告文学,却具有报告文学之以事实说话的素质;或可称为散文长卷,如诗人和哲人散文那样回旋着诗意和哲理。其实,这部书就是‘档案’,‘精神档案’,‘文学记录的精神档案’”(崔道怡)。

  为深入研讨该书,发挥该书的重要精神疗治功能,探讨该书对于当代文学写作的重要意义, 2009年3月17日(星期二)上午,在深圳中心书城多功能厅,举办《旷野无人》研讨会。来自中国作协、广东省委宣传部、省作协、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领导,以及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深圳北大医院等文学、医学、心理、社会学、出版发行界的专家、学者40多人出席会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建功、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等出席会议并作发言。现综述如下:

  《旷野无人》是关注生命的尊严和质量的主旋律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有开拓之功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建功同志首先作了讲话,他说,《旷野无人》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有开拓之功。当代文学经过30年的发展,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下,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着艺术的创造,在社会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因此文学本身,从题材到题旨,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发展着。文学自思想解放运动以后,逐步从单一的社会抗议和呼唤功能转化为对世道人心的陶冶,对民族情感的丰富,从比较单一的社会书写,走向了对内心体验和人性局限的探究。能以崭新的、前所未有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风格迥异的艺术表现推动文学发展的人是幸运的。李兰妮《旷野无人》的触角,就穿越了社会生活的层面,又穿越了人的一般心理层面,面对了蛰伏于人类心灵更深处的危机。在“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这就成为了一部应运而生的作品,也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也是当然的主旋律作品,它关注的是生命、生命的自觉、生命的尊严、生命的质量、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它使我们每一个人更清醒冷峻地面对生命的难题,它尽可能使每一个抑郁症患者走出无人的旷野、享受灿烂的阳光。这不仅是主旋律,而且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作家把“文学”与“人学”,把文学的传统使命与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的当下发展相结合的成果。

  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吴佳联女士说:从人生常态的生活标准来审视李兰妮这个生命体似乎是不幸的,近20多年的病魔,使她的身心受到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和伤害。单从其生命体的心灵价值来看,李兰妮却又是幸运的,因为没有这20多年身心的抗争和拷问,就不可能有今天摆在我们面前这么独特的作品,也就没有她文学上的成就。我们国家文学史上这类文体的空白将继续存在,这可以说是我们文学界的盛事。我们也就不可能看到李兰妮那绽放鲜花般的笑脸和青春无邪的眼神。谢有顺先生一段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文学要想走出一条宽阔的路,需要有一次变革,这场变革我以为首要的就是怎样正视生命、培育灵魂。从而为文学重新找回一个立场、一种肯定,李兰妮的这部作品无疑是在正视生命、培育灵魂这条文学创作道路上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同时她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生命的价值和有灵魂、有家园的人是多么的幸福。

  《旷野无人》是改革开放文学工程的重要成果,是对深圳精神乃至人的精神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是深圳的又一个率先之举。

  陈建功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进一步发展,广东出现了一批或正面或负面反映变革历程的优秀作品,同时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关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旷野无人》是我们国家第一部在抑郁症方面探讨的作品。

  深圳市委宣传部段亚兵副部长说:这部作品它反映的是一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命的体验,它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呼唤,我们见到的兰妮总是很快乐、很乐观的形象,实际上她经历了非常痛苦的煎熬。一个是她热爱生命,挑战战胜病魔的极其坚强的病人;同时她又是热爱文学,用生命写作极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旷野无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比较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深圳,我们产生这样一个作家、产生这样一部著作,这个现象确实值得探讨。刚才黄树森老师讲到作家现在又开始从浮躁走向沉下心来,我也确实有同感。这本书的出现对深圳整个社会的发展确实是很重要的记录和让我们可以思考的题目。深圳的创业者群体出现了像兰妮这样代表的形象,是对深圳精神内涵的丰富。深圳有一个医院,院长曾经和我讲过:深圳精神方面出现疾病的比例是全国最高的,高过北京、高过上海这样大的现代化城市,他用很多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我当时听完之后感到很吃惊。我觉得这也是深圳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代价、一种阵痛。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它是一种阶段性的挣脱。

  李兰妮把现代化过程当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代价用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反映出来,我相信对中国整个的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会有很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也有历史的意义。是代表了这种城市文学和作家道德担当的优秀作品,我觉得这部作品的出现是深圳与中国作协改革开放文学工程结出的丰硕成果,它是我们深圳文学发展到新水平的标志性作品。它反映了深圳城市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作品。

  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黄树森说:《旷野无人》应该是精神状态的隐喻,是一部撼动人心的心灵著作,同时在当代文学里面是读与体的创作,这种书有一种揭示的作用。中国的精神状态日趋荒凉,这本书不仅是身体的疗救、而且主要是精神上的疗救,实际上是对中国精神的反省,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反省。

  《旷野无人》是一部撼动人心的心灵著作,是一部关于心灵战争的书,体现了大勇大智大善的精神品质,贡献超出了文学本身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温远辉说:这本奇书不断书写生命的复活,即生之灵与死之灵不断搏斗,生之灵要不断强大起来,才能最终战胜死之灵。李兰妮在谈到创作动因时说,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伊丽莎白,患病时只能像小孩子一样画笨拙的画,写不出文字来,但她却指出,阅读关于别人的抑郁症,实际上对抑郁症病人是一种治疗。这话让李兰妮明白了:“我觉得上帝既然让我又得癌症,又得抑郁症,还不死,还是一个写作的人,而且又是在深圳这种风口浪尖的地方,那不是我是谁呢?我就是得完成这个使命。”“我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对我的磨炼,他让我认识这个领域,认识了以后,我要先发出哪怕是微弱的声音,让人们关注到这点。”所以,这本书,是李兰妮用生命写下来的。正如她说的:“这里记录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抑郁,是我们这代人所共有的抑郁。多少人在呼救而我们听不见,这本书是灵魂的嚎叫,不是我在写,是很多死去的灵魂在嚎叫”。她还认识到:“其实抑郁症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退到旷野,不见人只见神,旷野无人却有灵,而你在那里反思,进行一些精神梳理的时候,你就明白,你今后该怎么活。”“生命的灵有多强在这里支撑,死亡的灵就有多强在纠缠,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似的。”现在,我们真感到庆幸,李兰妮已经完成了她所说的那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她把这本书写出来了,她也让自己从阴暗的角落走到阳光下,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生之灵终于战胜了死之灵。

  这本奇书是关于战争的,是一个羸弱的女病患者打赢了一场艰巨无比的生存战争,是一个作家独自地在两种疾患的双重折磨下,在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情况下完成了对抑郁病症的全程记录,思考了许多有意义的话题,打赢了一场新题材新领域的创作战争。正像众多评论家们早已指出的那样,这本书,作家李兰妮不仅是为自己写的,也是为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写的,是为全社会全球,也是为历史和未来写的,其意义和价值正在于让更多的人都来正视和关注社会存在的问题,关心人类共同的精神健康问题。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陈志红女士认为:李兰妮以自己非常独特的、充满个性的个人化写作,接通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紧迫,也是最前沿的课题,那就是现代人的精神生存问题。也就是普世的意义,这是一个文学家最引以为豪的地方。真正的文学经典可以跨越历史的、地域的、种族的、不同社会阶层的种种藩篱和障碍,得到心灵的回应与共鸣。这是文学经典特有的品格,同时也成为我们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标杆。《旷野无人》就是具有这种品格的优秀之作,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读到这样震撼人内心的作品了,那种在无望和绝望中的无助、焦虑、挣扎以及在这种挣扎中来自于生命深处的勇气与坚持,那种抽丝剥茧般对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追求与拷问,还有那种调查般的质朴、真诚与纯粹,无不显示出作家对人的悲悯、痛惜和尊重,以及对一个健康的、美好的社会的期待,这就是我们不断呼唤的人文精神,就是人文的力量,它让我们再次对文学充满着敬重和希望。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先生说道:李兰妮带我们进入了旷野无人的境界,那是一个孤身奋战的地方,作者喊道:往光亮处看啊!你将走出死荫的幽谷,立刻使我想起英国作家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也曾经描写过和李兰妮身处同样的境地,他说我和死亡搏斗过,这是一种你们所能想象的最不能使人兴奋的搏斗,他在一片看不见、摸不到的灰暗中进行,脚下、四周空无一物,没有观众、没有呐喊声、没有欢迎、没有胜利的巨大欲望、没有失败的巨大恐惧,和李兰妮描绘的情景是完全一样的境界,所以为什么叫《旷野无人》呢?因为别人也是看不到这个境界的,只有少数的作家进入了这个境界。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先生认为:《旷野无人》所提出的问题绝不仅仅只是抑郁症患者单一的疾病,而实际上提出的是在现代社会下人的精神健康关注的问题,应该在这个层面上来理解这部作品,来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天全球经济危机的状况下,怎么样关注人的精神健康。我们讨论非虚构文学的时候,更应该以这样的角度向我们的社会、读者介绍它,从这一个的角度我觉得更重要。所以这样一个会在作品出版了九个月以后,或者是十个月以后再来研究这个作品,并不晚,而且应该说在这样的时代下面更是别有一番味道。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谢有顺指出,通过这样一本书所阅读到的人,至少让我想到疾病这样的东西,生命的缺陷,人的有限性让我们遗忘很久了。不仅仅是得病的问题,而是在病面前的无奈和无助,人无法脱离的宿命,人是有限的,生命是残缺的,甚至我们自己面对疾病,人还是最大的力量,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从这个困境里面解脱出来,生命的残缺、或者是生命的无能为力还是我们最真实的描述。这个问题在这一二十年中国的文学基本上被遗忘,不太想这些问题,但是文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指出人性是有缺陷的,人的生命是有缺陷的,而哲学是告诉我们这种缺陷是我们不能承担的,文学和哲学不断的重复这个命题,生命的残缺和这种残缺是我们人不能够承担的,所以才会在内心里面有一种对生命和解的渴望,就想要和历史和解、想和他人和解,想和有可能存在的,比我们更高的创作者和解,甚至想和神和解,人的内心里面有这样的一种东西,它的前提就是承认我们人的缺陷和有限性,至少这样的作品有一种人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真的不是医生可以解答的,李医生所能做的也很有限,这是一个困境,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种有限性,可能才会有背后无限的重要性。

  《旷野无人》是一种独特的文本表达,给当下散文创作带来了新的突破,对我国非虚构文学创作水平的提升,有着更多的启示

  陈建功还指出,关于这本书,无论是宣传、介绍还是研究,都还远远不够。关于本书的叙事,认知日记、链接、补白三段式的运用,形式上并不眩目,却有着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结构现实主义手法的身影。这一借鉴又绝不是生吞活剥,它浑然天成,朴实自然,使人物在心理自白、人生回溯和知识交待等方面起承转合,虚实得当。《旷野无人》的创作特色远不止这些,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对我国非虚构文学创作水平的提升,对作家本人思想和艺术修养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助益。《旷野无人》是一种独特的文本表达,展现了李兰妮在文本写作、技术层面上的“建筑”才华,这不是一篇简陋粗糙的茅草房,而是一栋充满着细腻与精致之气的恢弘大厦,兰妮对建筑材料的筛选、耙梳和组装,使我们的认知和感觉得到充分的拓展和延伸。而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学意义也因此拥有了十分坚固的支撑。也再次刷新了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非虚构作品的认识,同时也使这类作品有了一个新的标杆。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说,他个人很看中这样一个文本,是一部写出了别人写不出来的作品,是广义的散文作品。现在散文写作的门槛是很低,写作的难度也非常的低,这样的散文一般人都可以写得出来,但是李兰妮写了一部别人写不出来的东西。大家也探讨了她的心灵的标志和个案的意义。当一个人、一个作家来面对这么严肃的问题、面对心灵巨大困难的时候,至少我个人很敬佩。欲望的话语,包括游戏的话语、搞笑、滑稽的话语慢慢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当然这是一种话语的方式,但是我个人有一种忧虑。包括现在的报章杂志,一些年轻人都用周星驰式的,用看起来幽默、插科打诨的方式来说话、来写作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还有很多人的内心,或者是中国社会还有很多并不幽默的事情,或者在根本上说中国的社会根本就不幽默,即便有幽默也是黑色幽默,是沉重的。确实现在的话语方式是油腔滑调、插科打诨,已经稀释了我们这个时代真正有重量、庄重的东西。我觉得一个作家如果有胆量来面对、重新来面对严肃的、重大的、庄重的问题,至少这一点李兰妮的写作提供了个案的意义。通过这样一本书,使我感觉到,一个人面对黑暗记忆的时候,记录当然是不够的,至少李兰妮告诉我们她也反思,在反思当中我看到了实证主义的精神,用了看起来很生硬的一些东西,包括链接也好、包括梦境的描述等等实证主义的东西,对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心灵至少是很有好处。所以我在想,现在的作家,如果愿意花一点笨功夫,做一点很实证或者心灵的考古,或者是经验很琐碎的沉淀和分析,可能所呈现心灵的事实更能被我们信服,其实她也在论证一个心灵的景象,这种实证主义的东西我觉得是笨功夫,是并不灵巧的写作方式,我个人觉得这是当下的文学界比较匮乏的。

  陈思和教授认为,这部作品确实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作品是四个部分组成,其实和病痛有关的是第一个部分,就是认知,认知是自我治疗的手段、治病的过程。其他三个部分其实都有很大的虚构成份,我注意到李兰妮写的随笔,随笔有着大量的梦境。一个梦做着有头有尾,我宁愿相信这是李兰妮对自己为什么生这种病的一种回顾、自我分析,她是作家,所以她借助于其他的手段,比如梦的描写、回忆的描写、她用很多的写作技巧来解释她得忧郁病精神历程的基本原因。所以这一部分我觉得是作家的创作,这里有一些抑郁症的证明,但是还有很多文本是从别人的书上,或者从她自己原来的作品上剪辑下来的,这些文章我也宁愿相信它是虚构的。然后是补白,既然链接里面有虚构的成份,补白也应该有虚构的成份,因为它是不断的解释链接的可行性。所以从文学文本来说,这本书完全应该超越忧郁病人的病例报告,或者说是忧郁病人的自我疗法。我想如果它仅仅是忧郁症病人的自我疗法,那可能对广大忧郁病者有效,但是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对我们普通的人、对我们所有的读者都有效。她其实写了我们当代几十年走过来的知识分子、一个作家的良知和我们今天现实的碰撞,这个碰撞是假托了忧郁症的症状来曲折的表述,我觉得是这个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在我们文学的发展当中是不朽的。这个作品的结构上完全是后现代的文本,比如说它是82篇认知,我不知道李兰妮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知道《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渡过了八十一难以后出现了最后的八十二难,我本来以为应该是唐僧到西天了,前面的八十一难都过了,这里有一些很有趣的问题。可是当我看到最后一篇认知的时候,好像她还没有完全摆脱病的状况,第82篇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大团圆,所以出现了对外祖母爱的呼唤,好像生活变得非常的温暖、非常的温馨、好像是很圆满的结局,可是在她写出后记的时候又出现了两个梦,这个梦是很奇怪,这两个梦里面至少有一个梦可以看出你至少还在呼唤爱;还有一个梦你处在可以摆脱死亡的诱惑,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两个死亡的方式放在一起,最后都消解了,已经没有了、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一个人同时不能死两次,所以它等于消解了。所以这本书还是爱与生的意向,可是这个意向没有写下去,这个没有完全的文本,两个朋友帮她去完成,所以整个文本就变得非常的复杂、非常扑朔迷离的故事,我觉得这样的文本是非常值得去讨论、去研究的。

  广东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黄树森将《旷野无人》与鲁迅的《野草》对比,认为《旷野无人》其实是继《野草》之后,中国独语体写作的又一高峰。

  《旷野无人》体现了作者大能大爱的的精神品格,唱出了维护人的生命尊严的一曲赞歌,展示了人性的无边旷野

  在死亡面前本体的存在和个人的孤立无援被无限的放大,这种搏斗也会格外壮烈,作者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这种壮烈也是极其震撼人心的。

  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文学博士尹昌龙提到,《旷野无人》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问题,不仅仅关于身体,实际上是关于灵魂,作品中有大段关于《圣经》的故事,这非常重要,把关于身体的比喻,最后引申到灵魂上来。当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最值得关注的是对死亡的态度,这种态度非常让人尊敬。归结下来是一句话,当自己经历很多磨难的时候,她告诉大家,你要容忍,你要宽恕。在经历很多磨难之后,在书中你看不到仇恨,即使是生病的人,即使是和死亡搏斗的人,我们获得太多的是宽恕。这一点非常重要,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收入差距的加大,社会积累了太多的仇恨和焦虑,而我们怎么排解仇恨和焦虑?是关于整个社会的精神分析,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问题。

  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研究员杨宏海从“评论作家要知人论事”的角度进行评析,他说:深圳这座城市已经走向成熟,在这座城市里面,开始涌现了许多有精神力量的人,就像兰妮在书中所推举的那个身患癌症,还为102个小孩付出爱心的丛飞,他这种义工的精神,兰妮是很赞赏的。同时我感觉到,如果说这座城市需要天使的话,像丛飞、李兰妮就是天使,丛飞用他的歌声给我们这座城市歌唱,给我们这座城市献出了大爱,李兰妮用她的文学、用她的《旷野无人》给我们这座城市、给生活中的我们写出了人的尊严、写出了人的终极追求。可以说深圳是一座文化包容性极强的城市,深圳是有文学理想的城市,深圳也必然是一个能够涌现文学大家的城市,从李兰妮的这部作品我想会给我们有更多的思考。作者善良、细腻、热爱生活、善待他人、敬畏生命,是一个有大能大爱的性情中人,对朋友真的是很讲义气的,当我们在阅读李兰妮《旷野无人》这本书的时候,我提醒各位,我们要更多的关注李兰妮这个人,李兰妮本身就是很耐人寻味的书,很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这本书、这个人。其实她的心特别的细腻,她很珍惜人生当中的每一份缘,珍惜生活中每一个令她感动的细节,哪怕是在公共汽车上,她碰到一个男士给她让一个座,她都会写一篇很美的散文,表达温馨、感动的心境,这一类作品在她的散文中有很多的表现。

  但是李兰妮既有她秀气的一面,但是又有她非常强大的一面,这种强大就是刚刚很多评论家所说的,李兰妮有一种大能大爱的品质,所以她对生命有一种非常顽强、非常强大的力量,和一种很高尚的情操,所以使她的作品能够在淋漓的鲜血、复杂的人性、惨淡的抑郁症面前还是保持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她在作品中所说的:每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不论是生病的,还是残疾的。同时李兰妮又还是一个富有强烈使命感的作家,我特别的看到她的作品中这样说:我们都是身负使命的人,上帝令我们在这座城市里熬练心志,这座城市需要天使,这座城市的人渴望获得人的尊严。

  李兰妮在答谢中说:“我要感谢每一个关注人的生命尊严的有良知的人,我们如何学习面对死亡,包括学习爱的功课、学习凡事谢恩的功课。活着微笑也是我们的使命,就是说我们要做世界的光,因为你微笑、你活着,本身就是活出生命的尊严,而且是对生命尊严的一个复兴。”

  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学者有: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先生;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吴佳联女士;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温远辉先生;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思和教授;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先生;中国作家网主编胡殷红女士;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黄树森先生;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陈志红女士;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段亚兵先生;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先生;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廉运女士;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侯军先生;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尹昌龙先生;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中心书城总经理王芳女士;深圳广电集团艺委会主席马渝民先生;北大医院心理科博士李思特先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先生;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深圳市作协主席彭名燕女士;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副主任陈继会教授;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南翔教授;南方日报文化体育中心主任陈志先生;深圳特区报社文体中心主任梁二平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杨柳女士;人民文学出版社刘稚女士;深圳作协专职副主席李兰妮女士;深圳文联理论处处长李华先生;深圳市作协秘书长于爱成先生。

  (记录整理综述:孙夜)

Tags: 责任编辑:tea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乐黛云: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 向.. 下一篇我认为必要宣传一下梁书矾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