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李敬泽:小说教会我们认识自己
2013-11-22 05:06:35 来源: 作者: 【 】 浏览:1309次 评论:0

▲ 李敬泽在坪山演讲。

▲李敬泽与新区作家合影。

本报特约记者 胡振华 文/图

    李敬泽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人民文学》杂志编辑、第一编辑室副主任、主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主编。现为第八届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李敬泽90年代中期开始批评写作,作品《见证一千零一夜——21世纪初的文学生活》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

    此次活动主办方格兰达公司是坪山新区的重点企业,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自2006年创办企业内刊《格兰达视界》后,培养组建出一支约30人的业余写作队伍。近年来,该公司的业余写作队伍每年组织一次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户外采风活动,在增强员工环保意识的同时激发了公司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灵感,实现员工的写作梦想。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有不少员工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了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如被称为“格兰达诗人”的员工施渊,其创作的《坪山,我来了》被刊登在《深圳商报》上并获得了好评。(胡振华)

    11月15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著名文学评论家、原《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先生受邀前来格兰达科技集团坪山产业园作“小说中的团队与江湖”的主题讲座。市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评论家于爱成,新区作家协会部分会员代表,以及格兰达公司近五十名员工参加了讲座。

文学记录日常生活

    讲座开始前,系着一条咖啡色围脖的李敬泽讲述了他此次飞来深圳途中发现的一处饶有意味的细节。“飞机一着陆,手机开机声音此起彼伏。世界上真有这么多消息等着我们迫切地去听去看?这么多的人等着我们去联系?并不是你关上手机,这个世界就出问题了。”他坦言,通讯发达后,人们交流的确多了,发微信、微博,都是和别人在一起,唯独缺失了和自己的对话。“我们似乎没有办法和自己相处了。和自己在一起,心总是空的。”李敬泽认为,时代的确比小说虚构精彩,资讯也帮我们迅速认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可否认,不同的人也会因摄取量不同而扭曲认知。我们知道得越来越多,某种程度上,也是知道得越来越少,或许离世界的真相越来越遥远。在我们日益疏远那些司空见惯,与呼吸、心跳、血液一样被忽略的日常生活时,文学记录了它们。“文学有两种功能,和别人说话,或和自己说话。同时,文学也解释了我们为何难以与自己相处,以及应该如何同别人相处。”李敬泽用浑厚有力而慢条斯理的声音补充说。

文学氛围对企业有好处

    作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最活跃的批评家之一,李敬泽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和文学批评的写作,著有各种理论批评文集和散文随笔集10余种。这次前来坪山,李敬泽笑言企业文化“不好讲”,但他认为,企业文化也是人的文化,“文学氛围对于企业有好处,比较有文学素养的人,情商相对较高。”

    李敬泽通过文学作品的意象对团队形成作了勾勒和描绘。他从余华的一个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引述,并指出在座大多数格兰达员工都是那位挥别故土远行的“少年”,“远行的少年在他乡找到兄弟,建立了认同,世界就不再是荒野。他们结成了可信赖、可信任的关系共同体,这就是团队的形成。”

    李敬泽说,一个人在深山里,感受不到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注定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的。意义的实现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群,也即共同体。他强调,小说除了替我们捕捉与呼吸和血液一样容易被忽略的日常元素,还教会我们理解他人的能力。同时,小说也教会我们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处理好与自己、这个世界和他人的关系,这便是“江湖”。

 

Tags:李敬泽 小说 教会 我们 认识 自己 责任编辑:master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贾平凹谈文学:仰望世界的天 写出.. 下一篇“后打工文学新姿态——后打工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