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深圳打工诗人郭金牛登上荷兰鹿特丹诗歌节—— “写底层,但不是卑贱乞怜”
2014-07-30 19:36:24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钟润生 【 】 浏览:1574次 评论:0

01.jpg

郭金牛(左)与鹿特丹国际诗歌节主席巴斯·科沃特曼

    最近,深圳草根诗人郭金牛有点火,有点忙。上周末,一连三天时间,央视新闻频道来到深圳龙华,拍摄他的创作生活。这些镜头将出现在央视中秋专题片《留住乡愁》里。上个月,瑞士知名独立制片人、苏黎世大学传媒系教授卢卡·谢德勒,也曾专程来到深圳龙华,为他拍摄一部历时3个月的纪录片,记录一个中国底层诗人的生活状态。尽管经历过这么多“礼遇”,但看上去老实巴交的郭金牛,仍有点不适应。对着镜头说话、被镜头扫描,这些东西,对他来说,有点“高大上”。

    “我还是习惯打工生活,在那里,人的状态最舒服。”郭金牛对记者说。

    遇伯乐,作品亮相鹿特丹国际诗歌节

    郭金牛突然火起来,故事要从2012年说起。

    “2012年初,我偶然参加一个网上诗歌赛事:北京国际华文诗歌奖。我在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论坛投稿,真的是很随意贴了一首诗歌:《纸上还乡》,用的名字是网名‘冲动的钻石’。”郭金牛介绍自己的成名之路,“偶然”、“随意”是他经常强调的词,可见他对自己的走红也很意外。

    他的“随意”,想不到被一个人认真了。这个人就是诗人杨炼。杨炼在郭金牛《纸上还乡》后面作了认真回帖。“他的评点,使我非常激动,这是第一次有诗人对我的诗歌作出评点,毫不讳言,对于我个人而言,诗人杨炼的关怀,使我的诗歌书写,得到了来自诗歌外部的力量。”郭金牛谈及两年前的事,仍激动不已。

    好运从此开始。2013年6月,杨炼与青年评论家秦晓宇将郭金牛的诗作《纸上还乡》推荐参加了第四十四届荷兰鹿特丹诗歌节。诗歌节期间,由腾讯网微博直播 “鹿特丹——北京文艺网国际同步诗歌节”。享誉国际的诗人阿多尼斯、杨炼、全球华语诗人及诗歌爱好者“共此诗歌时刻”,历时三个小时。郭金牛在深圳通过网络同国际诗人们进行了同步深入的交流。郭金牛作品引起了鹿特丹国际诗歌节主席巴斯·科沃特曼注意。2013年9月26日,郭金牛诗集《纸上还乡》获得了国际华文诗歌奖。巴斯·科沃特曼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的颁奖典礼上,给郭金牛颁发了奖杯。“写诗的人都知道,鹿特丹国际诗歌节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诗歌节之一。来过这个诗歌节的诗人名单,由聂鲁达、布罗茨基、帕斯、沃尔科特等一大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及中国诗人北岛、杨炼、西川、翟永明等构成。我的作品不仅有幸参加了这个诗歌节,还能见到诗歌节主席,真的是太激动了,我在颁奖台上忍不住熊抱住他。但万万想不到的是,颁奖之后的晚宴上,巴斯·科沃特曼主席居然要我的手写签名。结果我在他带来的小本子上,郑重而认真地写了三个汉字:郭金牛。”

    用诗歌直指人心和人性

    出名之前,郭金牛是蜗居在深圳龙华的一名普通打工者。他1993年从老家湖北来到深圳,一直在工厂流水线上,最近几年工作算是稳定了许多。目前,郭金牛供职于龙华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所。

    “我出生于1966年,40多岁了,要说这些年一直没放弃的,只有诗歌。”郭金牛不愿多谈自己的漂泊生涯,谈得更多的是写诗,“起初,我写诗歌是一个爱好,后来慢慢认识到,诗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及明清小说、现代新诗,整个文化传承中,诗歌是唯一的文化血缘,不曾断代。在我们乡下,即使不识字的上辈人中,也有唐诗在口口相传。后来,我写诗从爱好过渡到诗歌艺术审美上来,并从中体味到艺术之美,诗歌有一种高贵之美。”

    郭金牛特别强调一点,深圳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是自己能够坚持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常年工作生活在龙华,龙华有很多诗人,大家经常一起讨论,氛围很好。此外,龙华新区有《羊台山》、《民治新城市文学》等街道刊物,别看他们级别低,但名声很大,在上面发表了作品,很多全国有名的诗人、评论家会关注。”

    谈到自己的作品风格,郭金牛自我评价说:“主要源于我对生命的真体验、深现实、原语言,我力求诗歌直指人心和人性。在诗集《纸上还乡》中,我写出的‘底层‘,绝不是卑贱乞怜,相反,我这些诗中,我力呈生命存在之轻与重,诗歌的高与贵,艺术的美与独绝。”

    交谈中,郭金牛对“打工诗人”这一标签并不在意。他说:“文学与诗歌,从来就是高贵的,前面加上‘打工‘一词只是对一个新的文学现象方便于归类,因而’打工‘一词丝毫不损坏文学与诗歌的高贵,如果有人说打工文学或打工诗歌上不了台面,只能说是他们的偏见,或者说他们本身对生命与文学还处于一知半解状态,说严重一点,是他们情怀及自身修养境界不够。”

    用诗歌力量为当下现实提问

    诗歌界是如何评价郭金牛的作品的?记者采访了一批诗人、评论家。

    著名诗人杨炼指出,郭金牛的诗集《纸上还乡》,同时具有当代中国现实和当代中文诗歌的双重典型意义。它不诉诸社会喧嚣,却用真切、鲜活、极具个性化的词句,向我们敞开了一个无声者的世界。写作意识清晰,技巧成熟。一粒“米”、一点“白”,灵动的语感、跳荡的节奏,举重若轻,似轻愈重,以柔声、甚至气声唱法,贴近心灵的颤动,丝丝缕缕挑开挤压成块的凝重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底层。能否意识到这个底层,写出这个底层,且写出它的深与广,反映诗人的思想深度和情怀。

    评论家、《文学界》编辑部主任易清华说,郭金牛是一位寄居他乡的蓝领诗人,一个于工业园中眺望田园的抒情诗人,一个不无幽默感的哀歌诗人。郭金牛经验的普遍意义和极端性,不仅在于他背井离乡近二十年辗转广东各地换过多个工种的沧桑打工史,更在于他的乡土情结、与生俱来的浪漫精神、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朴素情怀。他的诗歌在坎坷、复杂、悲凉的底层经验的打磨熬炼下,逐渐形成了一种十分特别的灵动、尖锐、一咏三叹的语言风格。之外,郭金牛的写作技巧成熟,对抗与顺应,首尾相连,举重若轻地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界面,这种“基于自身生存境况”与“中国式问题”的写作,对人类生存困境及精神困境进行诊断,用诗歌力量为当下现实提问。

    著名诗人梁平则指出,从小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无法体会郭金牛的诗歌的,如这样的诗句 “662大巴车662次乘坐/662大巴车不是起点也不终点/它经过罗租工业区,石岩镇,和高尔夫球场/就像我经过小学初中和大学……”欣慰的是,诗人把这种独特的感受呈现出来时,已经没有了那种悲戚与自卑感,而是显得水乳交融。像郭金牛这样的城市诗歌,既没有波德莱尔那样偏执的“恶”,也不是飞机、高铁、楼堂馆所和灯红酒绿的城市浮华外表,而是从城市人的精神向度上雕刻标记。”

    深圳诗人孙夜认为,很多打工文学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把血淋淋的伤口,剥开来给你看。他们的文字中,有很强烈的悲伤、痛苦甚至怨恨。但郭金牛的诗却不是这样。

 

Tags:深圳 打工 诗人 金牛 登上 荷兰 鹿特丹 诗歌 底层 不是 卑贱 责任编辑:master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太阿诗集《飞行记》出版发行 下一篇深圳新生代诗群浮出水面——坚守..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