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儿童文学50年 坚守文学的纯正
2013-10-07 08:52:42 来源: 作者: 【 】 浏览:1098次 评论:0


1983年的《儿童文学》。八十年代,有学者提出,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而不是教育儿童的工具。


2006年,《儿童文学》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创办了选萃版。


2010年,《儿童文学》杂志的发行已经过百万,文学与市场同行。


2006年4月《儿童文》杂志封面

  “其他什么都可以改,纯文学的品质不能改。”

  ——徐德霞(《儿童文学》主编)

  “市场与文学的冲突一直存在,但我不认为文学性失守了,今天大部分作家的写作仍然是文学意义上的写作。”

  ——方卫平(儿童文学研究者)

  “儿童文学是文学,这不假,但也是儿童的文学,这就要求作家创作出符合孩子们的审美需求又蕴含丰富文学内涵的作品。”

  ——朱自强(儿童文学研究者)

  《儿童文学》自其创刊起即坚守文学的纯正,编辑和作者们一起努力,以保障纯文学的品质。如今,作家的成长、更新,也成为《儿童文学》的关切所在。这份杂志如一棵榕树,有着强壮的根系与华美的树冠。

  1978年儿童文学界“庐山会议”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宝

  刚见到记者,《儿童文学》主编徐德霞笑着说起了发行。1978年,她还是一位编辑,负责小说编选。前一年,创办于1963年的《儿童文 学》复刊,“当时,全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出版已经慢慢活跃起来”。那时,徐德霞每天从邮局领来一大袋子稿件,“来稿特别踊跃,那情形现在都没法想象”。

  这样“蓬勃的景象”,与一次会议紧密相关。1978年10月,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在庐山召开,被称为儿童文学界的“庐山会 议”。陈伯吹、严文井、叶君健、金近、柯岩、金波等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应邀到会。据作家束沛德回忆,“严文井在会上讲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200多人 上山寻宝,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宝——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宝,一个个高高兴兴,满载而归。”

  “当时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文革’十年荒芜,孩子们没有什么读物,这次会议就呼吁为少年儿童出版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那时还不只是有阅读需求,是急需,所以有这样的共识。”在徐德霞看来,这是影响八十年代儿童文学发展的一次关键会议。

  此后,儿童文学刊物遍地开花,“出了很多新刊,几乎每个省有一份儿童文学刊物,作家也很有创作热情,特别是老作家,有迎来‘第二春’的感觉”。上世纪80年代儿童文学的辉煌,《儿童文学》发行量超过50万,都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八十年代,儿童文学不再是儿童教育的工具,而是回归文学性,学者朱自强称之为儿童文学的“短篇时代”。“曹文轩、梅子涵、张之路等作家,那时都写短篇。短篇要发表,杂志是当时最重要的平台,《儿童文学》就是其中引领潮流的一个。”朱自强说。

  杂志承载作家、作品,作家也对刊物产生影响。徐德霞介绍,包括冰心等杂志编委在内的老作家是《儿童文学》发展的一个力量之源,“他们始终坚守文学的纯正,反复强调,‘你一个文学刊物,跟什么政治风?’”

  1997年成功改版

  纯文学刊物都没了,商机来了

  1991年,徐德霞担任《儿童文学》主编(那时称主任)。其时,《儿童文学》的发行已经在走下坡路,“到1996年时,发行量已经掉到10万以下了”,刊物上下都迫切求新求变,“但是如何走出低谷,又找不到突破口”。

  徐德霞的信念,和《儿童文学》的纯文学理想相契合。她内心最坚定的想法,是要对这本杂志负责:“其他什么都可以改,纯文学的品质不能 改。”这在出版社内部引起了“非议”,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一间办公室里,徐德霞回忆道:“有人说,你是挺纯正、挺高雅的,但是刊物卖不出去,现 实问题怎么解决?”

  事实上,纯文学理想的坚守,不是凭空虚构,而是在实地调查之后做出的选择。1996年,“在刊物最困难的时候”,杂志组织了一场调研,“发现各省的纯文学刊物几乎都没了,八十年代一哄而上,现在好像是秋风过境,一夜之间都消停了”。

  “在这种情况下,哎,我觉得商机来了,你们都不做,我反其道而行之,非得做这纯而又纯的纯文学不可。”徐德霞说。除了坚持纯文学品质, 《儿童文学》1997年改版,仍然贴近生活、贴近孩子,品相、内容、发行等方面都焕发新生,定价从3.5元提到5元。也是在这一年,杂志封底印上了“本刊 适合9至99岁公民阅读”的字样。

  接受采访时,徐德霞说:“提价后发行量没有下降,当年的年利润从原来的二三十万,一下到了五十多万,后来到了八十多万,翻了几番。这说明变化是对的,虽然定价提高了,但品质也提高了。由此,就开启了我们发行量的再次增长。”

  九十年代,文学刊物处境严峻,作家却不断涌现,“创作虽然不及八十年代那么繁荣,但仍然很热闹,比如汤素兰、彭娟娟、薛涛等,都是这时成长起来的”。其时,创作风潮也已发生变化,经过文学性的“必要阶段”,儿童文学的儿童性突显。

  “儿童文学是文学,这不假,但也是儿童的文学,这就要求作家创作出符合孩子们的审美需求又蕴含丰富文学内涵的作品。”朱自强对记者说。 此时,儿童文学已经分化出艺术儿童文学与通俗儿童文学,前者以曹文轩为代表,后者以杨红樱为代表,“这一细分是儿童文学走向成熟的表现。”朱自强介绍,那 须正干、山中恒等一批日本作家,在艺术儿童文学、通俗儿童文学两个类别之间挥洒自如,中国正十分缺乏这样的作家,“我们或以经济指标为唯一指标,或艺术写 作能力不足”。

  作家的成长、更新,同样是《儿童文学》的重头戏。“我们的办刊方针只有两条,除了出作品,就是培养新人,这已经变成了自己的责任。作家是生产力,《儿童文学》的生产力很雄厚,这是基础,我们屹立不倒的原因。”徐德霞说。

  2009年月发行超百万

  分蘖,生长,再分蘖,再生长

  纯文学理念的坚守,不断适时地改革创新,为《儿童文学》增加了持久动力,使其迅猛发展。2006年,《儿童文学》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创 办了选萃版。2008年7月改为旬刊,创办了时尚版。在最新出版的《儿童文学》创刊50周年特刊上,徐德霞谈及杂志的发展壮大时写道:“……这多像一株榕 树啊,分蘖,生长,再分蘖,再生长,一株又一株,树身变得越来越粗壮,树冠变得越来越阔大。”

  2009年,《儿童文学》上、中、下三刊月发行量突破一百万。徐德霞认为,这是“合力”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是一支主导性的重要力 量。这是中国儿童文学图书市场的一个缩影。2000年以来,文学踏入了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节奏,儿童文学的创作、出版再现辉煌景象。据开卷图书市场调查报告 显示,2012年我国少儿类图书市场的增速为4.71%,“保持了近年来的稳定增长态势”。

  如此一来,市场的利益诉求与文学的价值追求之间的冲突越发明显。不过,在徐德霞看来,“我们已经在市场上得到了认可,要做的,是保持纯 文学的品质”。学者方卫平认为,儿童文学走向市场值得肯定。“市场与文学的冲突一直存在,但我不认为文学性失守了,今天大部分作家的写作仍然是文学意义上 的写作。另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坐标,不仅仅是市场,还有世界儿童文学,比如我们的作家没有获得过有‘小诺贝尔’之称的国际安徒生奖。”方卫平对记者说。

  互联网的冲击,电子阅读的兴起、流行,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元,徐德霞认为,这些也会对《儿童文学》产生影响,“但是总有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他们需要看书,喜欢看书,我们的杂志大有市场”。

  2009年“破百万”之后,杂志最高发行量达117万册,2011年发展速度放缓,“这两三年发行量一直在100万上下徘徊”。“这不 是我们内容的问题,而是既有发行模式的限制”,发展又到了转角处。目前,《儿童文学》正在进行改版,由旬刊变成周刊。“2014年正式改版后,定位将更加 精准,杂志两两组合销售,发行会有新的增长。”中少社社长李学谦说。

  “跟你聊,很随意,好像是笑谈,其实这一路,都挺难的。”采访结束时,徐德霞对记者说。仍然一脸笑意。

Tags:儿童文学 50年 坚守 文学 纯正 责任编辑:master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多地举行梁漱溟诞辰120周年研讨会 下一篇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评选揭晓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