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讯 (记者 陈黎)中国作家协会日前公示了2014年会员发展名单——深圳诗人何进、陈马兴,儿童文学作家陈诗歌,小说家陈再见共4人通过评审,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陈马兴

陈再见

陈诗歌
这是深圳连续第五年有多位作家同时加入中国作协。此前,2012年,毕亮、厚圃、孙向学、于爱成、凌春杰加入中国作协;2013年,王惠平、秦锦屏、唐成茂、曾楚桥、戴斌加入中国作协。
深圳市作协驻会副主席于爱成:
深圳是一座文学意义上的城市
深圳市作协驻会副主席于爱成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共有中国作协会员100人,约占全国10000多全国会员的1%,占广东省全国作协会员500多人的大约1/5。于爱成认为:“这体现了深圳作家尤其中青年作家在广东省包括在中国文坛的真实地位。”
于爱成说,深圳的文学事业,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迄今为止,深圳文学作品荣获国家级及省级以上专业文学奖项100多项。近10年来,深圳作家保持了每年出版100多部文学书籍、每年在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1000多篇文学作品的高产量,每年都有作品引起全国反响。“这已经能够说明深圳文学的创作实力,相当突出。”
“我坚持认为,深圳市是一座文学意义上的城市,一座小说意义上的城市,一座充满文学精神的城市。”于爱成说,包括打工作者、校园作者、网络作者在内的坚持长期持续写作的深圳作者,不低于15000人;基本持续写作的作者,不低于5万人。
“这种磅礴壮观的文学气象和写作热情,与城市移民性格、人口结构、人口来源、人口知识、人口心态有关。”于爱成认为,深圳民间蕴藏着极大的创作人才和文学热情,民间创作力量的庞大和勃兴是非常突出的。
著名作家邓一光:
深圳文学有着强烈的“漂泊”感和“悬浮”性
在深圳作家们的眼中,深圳的文学属性恰恰来自这座城市的特质。
著名作家邓一光认为,深圳文学有着强烈的“漂泊”感和“悬浮”性。异乡生活的内心焦虑、现代化生活的挤压、身份确认的恐慌、主流文化的寻找盲区和盲从,那种不确定性在这座城市的文学形态中表现得相当充分,是不缺样式的、无法简单归类的,但广泛和丰富之上,也凸显出对更多有力量和面目清晰的作品持续出现的期待。我们有理由为自己和这座城市保留下这样的期待。深圳有着那么多背井离乡满怀抱负的年轻写作者,他们正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默默地为这座特殊的城市留下他们特殊的文学记忆。
深圳作家宋唯唯:
这座城市给予人的机遇和创痛都是加倍的
深圳作家宋唯唯来说,这座城市的生活如此的剧烈,给予人的机遇和创痛的经历也是加倍的。“这片土地,有着它远山远水的天然,另类的辽阔和豪气。在我逐步理解之中的这座离奇的都会,深圳,它是一个小说意义上的城市。唯有小说的丰富、不确定、百无禁忌、乖张、琐碎、哀凉、刻薄、狡黠、深情,它冗长的日常生活背后的虚无,它纠结尘世的烟火气,黑与白之间的无限灰色地带,才有可能贴近深圳或者诠释深圳。”
走出广东雷州半岛的农村,来到深圳这座陌生的城市,陈马兴用了26年,走出人生阴霾,并成长为一位诗人和企业家。
陈马兴说,自己与诗的结缘始于感动。“1992年到2000年是我最无助的一段时间,当时我刚从失去母亲的疼痛中走出来,妻子又患病、离去。”“那段日子,我常常要到医院陪护她。我一个男人在女病房确有许多不便,只好低头在妻子的病床前或走廊外看诗刊和叶赛宁的诗集。叶赛宁诗中的灰色天空吻合我当时的心境,俄罗斯乡村的宁静也给我烦闷的心少许宁静。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诗歌,是诗歌在我最无助的时刻给予我慰藉、寄托和感动。”
2000年,陈马兴开始了诗歌创作,“用最一般的语言去呈现我的生命,让一般的人都看得懂。”是陈马兴对自己诗歌的要求。当时他的理想也很朴素:“希望自己的诗能够公开发表,能够有读者喜欢。”
但是如今,他的作品不仅公开发表,而且连续4年入选《中国年度诗选》,著有诗集《大海心潮》和《回到迈特村》。第三本诗集《回望迈特村》也将于下个月付梓。
多年前,年少的陈再见曾经对母亲说过一句豪言壮语:“以后,我坐在家里就能赚钱。”母亲不相信。多年后,陈再见成为一个作家,实现了这句曾被母亲认为是“痴人说梦”的梦想。
生于1982年的陈再见,和很多深圳打工者一样,都有过难忘的打工经历。他真正开始文学创作,是在2008年。当时陈再见已经在宝安打工4年了,在一家电子厂,流水线上,装面壳,全厂谁也没他快。那几年陈再见挺迷惘的,没写东西,书却是一本接一本地看。
“当时我听说《打工文学》的稿费很高,一篇小说差不多能赚一个月的工资!”希望离开流水线也能生活的陈再见对自己说:“怎么样也得试试!”他所写的《微尘》、《瓜果》、《七脚蜘蛛》等作品,以打工题材居多,生活留给他的痕迹在作品中亦随处可见。
得益于深圳的文化政策,他开始了“专职写作”的生活方式。短短几年间,他写了一百多个短篇小说,十几个中篇小说,几百篇短文和几十首诗歌,终于闯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
“我相信,世界便是建立在一本童话书之上的。”80后深圳作家陈诗歌,从2009年开始写童话便一发而不可收。作品相继发表在《花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上海版和江苏版)、《中国校园文学》、《国语日报》(台湾)等,并入选各种年选。
陈诗歌认为,童话不仅仅是孩子看的;在这个时代,大人似乎更需要看童话。“童话,即意味着人们有可能经历第二次童年。童话作为生命和文学的方式,而非寓言,而非魔幻,这本应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2012年5月,陈诗歌出版了童话集《几乎什么都有国王》,并获得了2009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2010—2011年首届《儿童文学》金近奖。
谈到自己加入中国作协,陈诗歌很平静。他说:“作家最重要的是创作,而创作的动力来源于内心。所以加入中国作协固然是一件好事,对作家来说是一种鼓励,但并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