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深圳新生代诗群得到关注,原因除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包容、多元特征外,你有没有其他特别的观察?
刘波:深圳诗人也可能形成圈子化。总是几个关系好的在一起玩。但我注意到,这些圈子是各玩各的,互不干涉。不像有的城市,一定要团结在某个大圈子周围。这种“各玩各的”,是深圳诗歌这些年来获得全国瞩目的一个原因。
记者:你长期关注深圳青年诗人的创作,你对深圳青年诗人的创作有一个什么样的总体印象?
刘波:深圳的年轻诗人很少去追逐潮流。写底层诗,写打工诗,这或许是他们最能从中获取名利之处,但他们中的多数人没有如此功利地去写,而是在坚守中召唤自我和个性的有感而发。只有写出真相,才可能是创造之本,如果固守于虚假的魔幻,不论有多花哨,最终也是一片空洞。空洞之诗,是当下诗歌创作的大忌,成熟的诗人明晓于此,而那些在路上的诗人,同样对此抱持着基本的警惕。由心出发,在语言创造的基础上写出存在之难、生活之困与人性之爱,这是深圳诗歌创作的希望和力量所在。
记者:这次《滇池》推介的10位诗人,女诗人占了半壁江山。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深圳,写实的,女的不比男的少。
刘波:如果说深圳的男性诗人曾经创下过他们的辉煌的话,那么,在这座城市的女性诗人,与他们相比不仅毫不逊色,有时甚至更胜一筹。她们同样也在各个行业里打拼,但那种诗情的流露也自然、率真,不乏坦荡的情怀。当书写成为一种自觉,女诗人的感性可能更能营造新奇的诗意效果,她们的细腻与敏感,在日常中捕捉命运感和历史感,将微妙复杂的痛苦经验转化成为丰富的诗性存在,更多时候其实是女诗人的强项。
记者:除了《滇池》这次推荐的10位诗人,你觉得深圳青年诗人还有哪些“漏网之鱼”?
刘波:除了他们之外,深圳还有憩园、廖令鹏等更多年轻的诗人在诗的领地上耕耘。他们因年轻,更富活力,也更有潜力。通过他们的诗作,我们也可领略到当下诗坛青年诗人创作的风向标,在个性化的书写里,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承担。当然,集体的出场并不是为了打包推出,其最终目的还是通过个体的叠加,让这座城市的精神在诗的层面上得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