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推进城际合作,共建文学湾区 | 粤港澳三地11城市文学机构负责人共话大湾区文学合作发展
2018-09-29 09:35:59 来源:读创文艺范 作者:魏沛娜 【 】 浏览:1587次 评论:0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文 韩墨/图

 1_副本.jpg


   【编者按】9月26日上午,以“推进城际合作 共建文学湾区”为主题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深圳举行。粤港澳三地11城市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担任主持。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李兰妮在会上宣读《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合作发展倡议书》,呼吁粤港澳三地11城市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携手建设人文湾区,为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据了解,本届峰会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旨在汇聚全国以及粤港澳文学和学术界的智慧,探讨粤港澳三地11城的文学合作长效机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合作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繁荣发展。读创/深圳商报兹将与会嘉宾观点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2_副本.jpg

 

3_副本.jpg

 △张知干(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发展、大振兴、大壮举,必将蕴含能量巨大的机遇潜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丰富的文学资源。”张知干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举世瞩目,大湾区文学合作发展前景广阔,广东文学界激越满怀,充满期待:一是要以新时代为新起点,讲好湾区故事。作为具有特定人文环境和文化积淀的地区,粤港澳地区一直是文学创作的沃土。面对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面对气势磅礴的改革实践,面对异彩纷呈的现代化生活,广大作家一定能够从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汲取文学创作的有益营养,用深切的感受和饱满的激情催生更多反映时代要求、弘扬中国精神、体现粤港澳气派的扛鼎之作,以湾区故事折射中国故事,为塑造中华文化形象、形成中国印象发挥重要贡献。

    二是要以实施纲要为新契机,当好文化先锋。乘借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东风,大湾区文学者必定能够在不断的融合中建立一套先进的文学合作机制,探索走出一条超越常规的发展路径,缔造世界级城市群文学发展史的“湾区方案”,创造富于湾区特色的文学瑰宝,形成适应经济环境的健康文学氛围,营造团结、和谐的文学生态,努力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文学版图中最璀璨夺目的区域板块。

    张知干表示,粤港澳有着深厚的交往合作基础,继往开来,由此倡议立足三地优势、加强三地联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在广泛的文学交流和合作中实现文化的融合和创新,进一步推进大湾区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强粤港澳文学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湾区文化软实力,擦亮大湾区的文化形象。“粤港澳文学界一定会勇于创新、善于创造,勇于突破,勇于超越,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创新合作方式,成功打造文学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典范。”


4_副本.jpg

 △潘耀明(香港作家联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作家联会执行会长)


    潘耀明表示,本届峰会的主题是“推进城际合作 共建文学湾区”,重点在于如何整合大湾区的文学资源问题。潘耀明认为,要整合大湾区文学,首先要有一个大湾区文学平台。故他建议应该筹备一份大湾区文学杂志和在大湾区所属的主流报刊设立大湾区文学园地,以供区内作家发表文学作品,惟其如此,才能活跃大湾区的文学创作,以及加强大湾区文学的交流活动。同时也希望促成大湾区的出版合作。

    “现在的大湾区平台,不仅要集结网络文学力量,还要集结出版的力量。”谈及关于大湾区的出版合作,潘耀明介绍了他在香港三联书店工作时一些出版合作的成功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刚刚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因应当时的客观环境,香港三联书店主动策划多套文丛、文库和大型文化艺术画册。潘耀明说,像利用内地的丰富资源,如强大的作者阵容和编辑力量,主动策划选题,与内地出版社开展合作关系,制作大型图书,如与广州花城出版社合作出版《沈从文文集》和《郁达夫文集》,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历代诗人选》,等等。

    谈及大湾区文学平台,潘耀明建议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编辑部门,由这个编辑部门设编委,由大湾区的文学组织代表加入,统一组稿,提供给大湾区所属报章的大湾区文学专页刊登,可减少各自编辑组稿重复工序。至于大湾区的文学杂志及出版,目前如何解决经费问题也是亟待思考。

    潘耀明还提到,可以通过策划文化礼品,将大湾区文学品牌推广至更广范围。他特别强调:“从事文化事业活动推广,真的需要一种奉献精神。我们有好的作家和作品,问题是我们自己要主动积极向外推广。”


5.jpg

 △吴志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澳门基金会主席)


    “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圈,人相亲,习相近,心相通,同宗同源,同声同气,是一个自然的文化生态圈,有天然的文化认同感和亲切感。”今年9月5日,吴志良在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上,提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构思。文化共同体是经济共同体建立的必要条件,是一种新的身份认同的构建。这个文化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岭南文化的共通性与粤、港、澳文化发展的独特性的有机结合,更需要文学走在前面,因为文学是共通性和独特性比较容易找到契合点,也是结合得相对好的领域,也是容易打动人心,沟通情感,引起共鸣的一个领域。建立文化共同体,文学共同体可以先行,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吴志良表示,粤、港、澳有共同的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实践、话语、故事。现在,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大家又走在一起,为国家发展共同奋斗,也有许多共知共识的事件、事迹和故事值得文学家去书写、去讴歌,在某种意义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形成是自然的,甚至是必然的,只需要我们有这种意识并有一批有心人去搭建平台,建立机制,顺势推动。所以,粤港澳三地11城市需要有共同的意愿和意识,一起来推动,并逐渐形成共识、共同的愿景和共同行动纲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建构。

    关于粤港澳三地11城的文学合作长效机制,吴志良建议建立“9+2”作协联系会议;设立大湾区文学论坛常设秘书处;建立大湾区文学微信公众号;加强“9+2”文学团体交流互访;创办大湾区文学杂志;设立大湾区文学奖;建立大湾区文学研究中心;建立大湾区青年作家研修班。“大湾区文学的使命与大湾区整体战略是一致的,即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首先,我们要将大湾区文学先立起来,然后走出去,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学的新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先讲好大湾区故事,这里向来是与世界接触的前沿阵地,西方人也更容易理解。”


6.jpg

 △林岗(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岗表示,大湾区作为一个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带,各项工作正在推进中。目前要循归纳、概括作为事实的大湾区文化的思路来思考大湾区文化的概念,时日还是尚早。“我觉得,大湾区文化主要是一个需要人为设计主观推动的文化工作安排。借用英文语法的概念,它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等到我们的工作推动若干年,它才是‘现在完成时’。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以为明白我们将要实现的方向的十分重要的。”

    林岗指出,大湾区,它在文化上和它在经济上的主要方向是一致的,这就是互联互通。在城市群经济带的时代,只有让物资、产品、信息和人员方便快捷快速地跨城市流动,才能创造比单个城市机械相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价值,更多的财富和更进步的科技。“文化是不是和这个原理相一致?完整的答案有待于将来的事实来检验,但我们今天看到,至少大部分是相一致的,尤其是那些能和产业结合的文化,比如动漫、影视、工艺美术等等。所以互联互通不但在经济上是经济带城市群的基础和价值,也是文化上城市群的基础和价值。”林岗强调,这种经济和文化的互联互通应该以横向为主,它们是在相同层次上展开的,而不是不同层次的互联互通。

    在林岗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它既不是地理区域单元的概念(惠州、肇庆不属珠三角地理单元),也不是行政区的概念(香港、澳门是特别行政区),它是一个城市群经济带的概念。“我们所生活的大湾区比之世界其他城市群经济带,它本身在文化、政治方面的多元性,要更加丰富。这是复杂的殖民历史、政治制度和人口迁移造成的。它们产生了互联互通方面的格外困难,但也是一个创造未来的巨大优势。克服我们的困难,发挥我们的优势,大湾区文化一定会茁壮成长。”


7.jpg

 △张梅(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粤港澳大湾区由11个城市组成,这11个城市对于我这个在广州出生并成长的作家来说,都有着非常多的联系和记忆。”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梅表示,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深圳举行,也意味着大湾区的文学联盟进入了“高铁时代”。这11个城市,首先在语言来说,都是“同声同气”,还有着自己既独特又共享的粤语文化。在中国宏大的版图中,显现出另外一种的文学美。

    张梅认为,湾区经济要有湾区文化作坚强后盾,这是与会的作家学者都有的共识。这也要求湾区文学更要发挥自己的独特性。比如《三家巷》《香飘四季》《虾球传》等能在文学史留下声誉的作品,无一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独特的地方色彩。“湾区所特有的革命性,即是辛亥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们的文学,一定也会与之相呼应。”作为广州市作协的代表,张梅表示坚决响应《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合作发展倡议书》,“推进城际合作,共建文学湾区”,以广州这座两千多年的古城作为写作的基地,联手其它十个城市,发挥粤语创作的独特性,为繁荣湾区文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8.jpg

 △梅毅(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


    梅毅表示,大湾区城市群不仅港口相通,更重要的是文化相连,有着天然的历史血脉联系。特别是在当今强调经济竞争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的提出,有利于这一地区能够进一步携手共助,以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来淡化城市之间的经济竞争。由此,进一步谋求这些城市之间的大合作、大团结。也就是说,大湾区文学,完全可以成为大湾区城市的一个催化剂,成为一个融合剂,能够使得“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原本是政治经济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优化。

    为此,梅毅认为应该提出新口号:文学优化大湾区,湾区哺育新文学。梅毅指出,三十多年来,由于人所共知的人口大迁移,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新移民”作家群体。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涌到大湾区的新移民,在互联网大潮下,“新媒体写作”更是脱颖而出,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以人生作文、以心性写作的“新人类”。这些大湾区城市的外来客,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他们有着与传统岭南文化和文学截然不同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蜕变。他们打通南北的文化积淀,汇集传统“岭南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在大湾区原有的广府、客家、潮州“三大语言族群”之外,增加了独特的“普通话族群”。正是有这样四大语言族群文学作者的存在,才能形成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学创作优势,才能够建构崭新的“大湾区文学与文化”概念,才能建构蓝色文明与黄色文明优势互补的新文化,才能打造出更有代表性的大湾区文学符号表征。


9.jpg

 △卢卫平(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没有一个地域或者说区域能够像粤港澳大湾区一样,它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大融合区,有根深蒂固或者说是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也有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还有香港澳门的中西合璧的文化,还有老客家人的中原文化等等。这种文化的多元、复杂和丰富给我们文学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很多的考验和挑战。”卢卫平表示,通常所说的文学创作,主要是两个经验的书写,一个是乡村经验,一个是城市经验,近些年来还有城乡结合部的经验的书写,而粤港澳大湾区由于香港和澳门“一国两制”的独特性,使大湾区文学在经验的处理和书写上多了一个新的维度。

    除了网络平台,卢卫平强调构建大湾区文学还必须有自己的文学刊物作为阵地,为此他提议创办一本定位高大上的大湾区文学刊物。此外,他指出,珠三角和香港、澳门的文学创作交流甚至出版发行上要有所突破和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如果没有创作交流、发表出版和展演等多方面的突破和创新,那所谓的大湾区文学或者大湾区文艺就是一个伪概念。

“文学发展繁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一样,我们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不能急于求成。”卢新平强调,文学需要有抱负,要有持久的耐力,要耐得住寂寞,大湾区文学的高峰必须要有大作品,要有大家和经典。


10.jpg

 △张况(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


    张况表示,搭建并办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合作平台,粤港澳三地加强文学发展、文化建设予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文学产品的原创力,提高文学与时代,文学与不同地域的融合度,提高文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让中国文学焕发出新时代的迷人风采,是大有可为也大有裨益的。

    在张况看来,把握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大湾区独特的文学优势,发挥大湾区十一个作家协会的合力作用,进一步推进落实以中国文学为主导、多元文化共存,积极推进文化与文学艺术交流中心建设,通过筹办高层次文学会议、文学沙龙、文学论坛等活动,建立常态化的文学交流促进机制,支撑大湾区在各个方面相互融合发展,三地作家诗人交流合作、分享经验、共话桑麻、共同进步,完全符合并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广大作家、诗人的意愿。“事实上,粤港澳三地山水相连,同宗同源,是我国近代重要文化和实业的发源地和先行者,三地文学各有特色、各具优势,彼此携手合作,共建共赢空间无比广阔,值得期待。”


11.jpg

 △徐向东(中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徐向东认为,大湾区文学必须有广东特色,岭南特色。没有这个特色,就没有大湾区文学的特色。但是,大湾区文学又具有包容性或者说广泛性特点。当今,许多外来作家或者文学爱好者,来自广东以北地区,有些还在国外求过学,具备了更宽泛的人文视野。一些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也吸收了“外来”的地域文化。在他们身上,文化特性复合,具有中国或世界多元地域文化的特点。

    徐向东表示,大湾区文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也需要更有力的文学平台,比如在有条件的地市或高校创建一个“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研究机构,主编一个期刊或者公众平台,从概念界定到实践知行,实现11城市文学理论和作品大“联展”。同时,要用好科技,创办大湾区文学新媒体或新专栏,使大湾区文学真正实现共享、共阅、共进。此外,定期开展大湾区文学活动,如现场交流、采风、评奖、比赛及召开研讨会等,立大湾区文学特有现象,建大湾区文学繁荣之地,推进城际合作,向世界文学发出我们的声音。


12.jpg

 △陈启文(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眼下还只是一个概念,但甫一提出就成为了一个文学的兴奋点。如何搭建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文学平台,打造一个蔚蓝色的“文学湾区”?这正是陈启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陈启文看来,“文学湾区”首先必须拥有像大海般辽阔的心胸。大湾区的文学发展空间,不止是地域空间,更是心理空间。一个“文学湾区”,拥有众多的城市,虽说是文化同源,地域相似,但毕竟,本土作家已是凤毛麟角,湾区内的作家大多来自五湖四海,既有相互交融也有各种碰撞。但交融需要胸怀,碰撞更需要胸怀。譬如要能包容不同的文学观念、纯粹的学术争鸣。

    陈启文本人更倾向于以深圳作为“文学湾区”的中心。但他也指出,作为“中心”不止是徒有其名,它可能将要实实在在做出更多的奉献,如平台的搭建,资金的筹措,活动的开展,这都需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此外,陈启文还强调,大湾区内的地市级作家协会在“文学湾区”中具体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承担起属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等问题,同样亟待引起重视。


13.jpg

 △陈雪(惠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既是一个经济的共同体,也是文化文学的共同体。”陈雪表示,一是要把推动本土作家文学创作与大湾区文学创作结合起来,把创建大湾区文学共同体作为惠州市作协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二是主动与各兄弟城市沟通联络(包括不在湾区范围内的其它城市),开拓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的新平台;三是欢迎各兄弟城市组团来惠采风或开展其它文学活动,在增进了解,加强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大湾区文学的梳理和融合。同时对惠州文学更多地给予关注、鼓励、帮助和指导。

    陈雪还建议由各兄弟城市轮流举办大湾区文学创作交流活动,在扩大宣传影响,营造文学生态的同时,共同努力打造大湾区文学品牌,并以此推动当地的文学创作。


14.jpg

 △张启雄(江门市作家协会主席)


    “文学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应该大有作为。”张启雄表示,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尤其要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这一概念的宣传力度。同时,要坚持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文化,认真研究、挖掘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文化特色。11城市也要认真研究、挖掘和打造本土文化。比如江门重点打造侨乡文化,这样才能够彰显其地方文化特色。

    张启雄认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最重要的是鼓励作家创作更多的文学精品。“如果粤港澳大湾区出了一批在全国、甚至世界上有位置的文学精品,那影响力比什么都要大。”为此,他建议考虑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一个有影响力、有权威性的年度长篇小说的奖项。


15.jpg

 △钟道宇(肇庆市作家协会主席)


    钟道宇在峰会上介绍了肇庆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特色。他表示,肇庆厚实的历史积淀,丰沛的文化底蕴,必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所有作家朋友们的共同富矿,期待大家今后多来肇庆采风创作,创作一批传承广府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频共振的精品力作。

    “肇庆的作家一定会与大湾区其他兄弟城市的作家朋友们一道,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贡献文学的力量。”钟道宇说。


Tags:大湾区 机构 发展 城市文学 责任编辑:tea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合作发展倡议书.. 下一篇第五届深圳文学季启动 让“文学之..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