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2010年深圳国际大会文学工作坊,2010 年12月7日在深圳海景酒店举行。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是探讨新技术、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形态和趋势等问题。
美国爱荷华大学副教授乔恩·温尼特、爱尔兰旅游局中国首席代表李蔚、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艺术机构高级项目经理Stuart Koop、维多利亚艺术机构副主任Grng Andrews、爱丁堡文学之都基金会会长Alison Ramona Bowden,以及张胜友、邱华栋、张柠、潘耀明、黄树森、谢有顺、钟晓毅、罗烈杰、杨宏海、 谢 君心、李亚威、李兰妮、杨争光、邓一光、李凤亮、汤奇云、胡野秋、王绍培、宋唯唯、梅毅、于爱成、赵婧、孙夜、老家阁楼、秦锦屏、莱耳、刘静好、李季彬等海内外知名学者、作家、网络作家、数字出版机构、文学杂志社代表,参加了工作坊。工作坊由深圳市文联、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主持。
白烨在开场白中指出,在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大会召开之际,举办文学工作坊,围绕新技术·新媒体与文学的主题,邀请海内外知名作家、网络作家、数字出版机构、文学杂志社代表,共同探讨新技术、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形态和趋势, 是一个非常切合当前文化和文学实际的高峰会议。
白烨认为,2010年是进入新世纪的第十个年头,从中国的情形看,这十年间最大的变化是文坛多角度、多层次的蔓延,文学全方位、全系统的泛化,这种蔓延和泛化包括文学板块在原有的单一格局的一分为三,也包括不同板块的内部分化,在这背后推导文学不断发生变化的是新媒体的介入、新科技的进入,这两大因素再加上商业力量的掺杂其中和暗中发力,使得当代文学从创作到传播、从生产到组织、从体制到机制都发生了新的转变和转型,文坛不再单纯、文学不再单一,繁盛和庞杂成为当代文学最为显见的特征。怎样认识和评估当下的文学现状?怎样看待文学与网络、文学与媒体的关系?怎样使文学在新的矛盾状态下获得良性发展?是当下文坛最为迫切的重要话题。
主讲嘉宾爱荷华大学副教授乔恩·温尼特副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爱荷华的文学移动设备程序,跟大家分享了新媒体和新技术如何更好地帮助人们宣传新文学,讲解了新媒体在改变文学和任何有创意工作的一些制作方法。
另一主讲嘉宾是中国作协原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张胜友坦言,一时还消化不了这些高科技与新思维。他认为当下文学已形成传统、市场和网络三分天下的格局。“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年代,它与国家命运转折息息相关。到了90年代,出版走向市场,出现了畅销书,现在新媒体时代来临,手机和互联网用户来势汹涌,无门槛、无拘束的全民写作时代来临后,注定新媒体走向多元化。”
接下来,与会专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一)无门槛写作,令文学作品激增。
张胜友指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中国一下子进入到全民写作的新时代,无门槛、无制约的写作首先带来了文学作品数量的激增。他举例说,“文革”前17年,我国发表的长篇小说总共是200部左右,但2004年作家出版社联合腾讯网举办的一次网络征文大赛中,一天内就收到长篇小说147部。
《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邱华栋披露了另一组对比数字。中国作家协会共有9000多名会员,而盛大文学网号称有123万个作者,这些作者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这样的写作文学价值有多高,非常值得怀疑。”邱华栋说,通常这样的作品点击率很高,作者每月可以有几万元的收入,很多人以此为生。
(二)海量写作产生大量非文学作品。
张胜友认为,网络写作让作家完全处于一种空前自由的创作状态,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因此无论从思想到内容再到形式,都有理由让人期待会出现一些思想新锐、形式深远、活泼的大气之作。张胜友同时指出,另一方面,这种无约束节制的海量写作,也产生了大量非文学的作品。“不管社会怎么变化,文学终究是文学,文学的尊严与高贵就在于要永远密切地阐述社会生活的纷纭复杂,深刻地揭示人的命运和人性的本质。”
深圳大学文学院 教授汤奇云则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文学。他说,传统的书信体、日记体、笔记体小说,在网络文学里逐渐消失了,这可能是由于人们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日常交往环境中没有写书信、记笔记、记日记的习惯。传统写作里像大面积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基本上在网络写作里消失了,新媒体的产生带来了文学书写体例的变化。
(三)新媒介改变文学创作模式。
邱华栋指出,十几年前刚刚有网络文学概念的时候他特别高兴,期望网络文学能承担社会责任。因为传统文学虽然一直秉承着五四时期鲁迅、胡适倡导的为人生、关怀社会现实、关怀真实存在的新文学精神,但是由于使用着旧媒体,面临着发展危机。他提出中国文学的良性发展方向是“新媒体的新文学”,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出版,把各种媒体的数据集合在一个数字平台上,提供给不同的受众;二是全媒体传播,即文学向影视、戏剧、动漫、游戏等领域的播撒。
中山大学 教授、博导谢有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切入,分析了互联网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他说,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学的一大改变是凸显了自我的概念。中国古代小说脱胎于说书,说书人和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小说创作,而古代诗词也基本是在生活现场里创作的,而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五四运动改变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文人的创作,把文学创作变成了作者在书房里自我面对纸张的诉说。
新媒体、新技术对文学生态的一个巨大冲击就是正在改变作者封闭的自我表达的写作方式,迫使作者重新思考和读者的关系,思考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以及自我如何被别人分享、消费。和购买图书不同,阅读网络文学不是一次性完全消费,因此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心态,更加强调自我和他人的共享。
(四)新媒体给传统的文学带来更多的层面。
乔恩·温尼特指出,新媒体和新技术帮助我们更好地宣传新文学,让文学在全球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新媒体改变文学和任何有创意的工作的制作方法。他以爱荷华为例,以开发一些很有趣的程序,而且我们也致力于运用最为先进的技术和最好的研究、最好的文学来进行创新为目标。他认为现在整个的媒体文学都会越来越多的朝向多媒体的方向发展,而且大家越来越多地通过文本和影像结合的方式获取知识,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超文本链接的世界,文学和艺术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互联网文学不是新文学形式的唯一,新媒体最重要的文学形式有可能是来自于成功的网络游戏。新媒体不会代替新文学,但是它会给传统的文学带来更多的层面,比如网络电台、游戏、手机小说、Iphone或者是移动的应用程序、网页为基础的程序,都给作家带去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创造作品,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欣赏到他们的作品。
深圳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李凤亮谈到新媒体、新技术对文学的影响时说:文学的写作者和消费者变成了同一性,写作者变成了消费者,文学内容和思想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文学表达节奏和社会功能的变化,这种文学表达节奏的变化就包括文学的纪实性、再现性,休闲、消遣、在线交流的功能增强了。新技术、新媒体和文学的写作和传播方式上对文学带来的机遇。
(五)深圳具备成为中国第一个联合国文学城市的可能。
著名作家杨争光指出,作为新兴城市的深圳,这个城市有很多新的经验、有很多新的题材,它提供了过去中国文学比较关注的乡土经验的基础之上没有的一种新兴的城市经验,这种新兴的城市经验和上海的城市经验是不一样的,深圳文学却是有经验的文学,深圳是比较国际化的新兴城市,它的文学观念更新和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的更新方面应该有它自己的作为。
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学者黄树森说,深圳在30年里面它的文学土壤比较深厚,才有了后来的创意产业的出现,文学给它提供了很多创意,在城市发展里面文学的作用很像墨尔本,这30年来中国的开放改革、观念上的变化很多都是从深圳的文学起步的,中国的报告文学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概念就是深圳。文学带来了城市在观念上的激励和形象上的打造,这很像墨尔本。另外现在深圳的各种会员,从全国会员到区的会员,有1000多人,经常坚持写作的有15000人,基本上坚持写作的有5万人,不经常写作,而经常在玩这个东西的是上百万人,在全国的城市里面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深圳30年来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这一点很像爱荷华和爱丁堡,因为联合国在评价文学城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城市的文学个性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我觉得深圳在这一点上和这个标准是相关的,它现在拥有最大的写作群体,最丰富的文学形态、最活跃的网络写作和最热烈的底层写作,在全国的文学来讲它是蔚为大观的一个城市。如果深圳在大师和高端的刊物上面略加改建,它成为中国的第一个联合国的文学城市是可能的。当然,我们知道大师并不成为联合国认可的文学城的标准。“十二五”期间,深圳应该努力争取申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创意城市网络的文学之城,现在就应该做充分的准备,这对于未来深圳作为创意之城也好、创意产业也好,都能提供营养和土壤。
(六)创意文化的提供重于创意文化的使用。
著名作家邓一光在发言时说,他在深圳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上听大家谈文化创意,发现所有被安排的讲话者所谈的所有问题是是创意文化的使用,而不是创意文化的提供。而且发言者也没有一个创意文化的提供者。文学内容的提供者、作家、作者们在干什么呢?这种新媒体、新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仅仅是传播、推广和接受上。他认为文学内容的提供者是不大容易被一个简单的技术的、传媒的、科技的东西轻易地去取缔掉的,人类文明的构成有哲学、文学或者宗教几个支柱,科技想随意地去取代任何一项,都是不太容易的。
邓一光最后指出,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作为一个文学内容的提供者,要去寻找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妥协、可能是沟通、也可能是顽抗,这需要和新媒体、新技术进行认知,作家不能放弃个人的权利。
(七)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去关注文学
北京 师范大学 教授、著名评论家张柠认为创意产业就是要有一点山寨的意思。中国大陆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我们对文学的判断和评价还是着重在审美的领域,而没有从文化创意产业这样一个角度去关注它。我们缺少全新的、带有创意的、可以成为市场上流通的形象,讲故事的意识在衰落,真正最好的故事就是最简单的故事,我们现在讲的故事要么太复杂、要么讲得太幼稚,两个极端。
张柠举例说,J.K.罗琳凭借《哈利·波特》在中国拿走了将近1亿的版税,更早一点,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金银岛》等作品,伴随了不同国家的少年儿童成长。显然我们缺少每一代的儿童都喜欢阅读的作品,缺少“老师不叫他读他也要读”的作品,归根结底,创意是儿童文学的生命力。
“目前,国家每一年定向投资5亿人民币给文化动漫产业,官方机构拿着钱招标,但每一年的钱花不完,为什么?”张柠认为,创意缺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在不断重复,重复中国古典的历史故事、重复西方的、韩国的、日本的,却没有中国自身的元素。”此外,急功近利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这样的创作出发点不可能产生全新的、富有创意的。“我们的形象创造力非常差,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把国家投入到文化产业里面的钱花掉,而是怎么样创造一个形象传播出来,我们的症结在这个地方。”
(八)警惕新媒体对文学性的损坏。
广东省社科院文哲所所长钟晓毅、文化学者胡野秋以及邱华栋、张柠、杨争光、汤奇云等多位与会专家,对新技术新媒体对文学的影响表达忧虑。他们指出,新媒体和文学的结合并没有产生新的文本方式,比如说新的话语方式、新的叙事方式、新的结构,文学是文字的呈现方式,新媒体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图象的呈现方式,比如说从电视到网络,它将来主要的呈现方式是屏上阅读的方式,或者说自己就是图象呈现的方式,而图象呈现的方式会给人的思维带来扁平化和简单化,它就会把文字的纵深感消解掉。
网络文学写作的一个趋势就是传统的书信体、日记体、笔记体的这种小说,在网络文学里面消失了,新媒体的写作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文学的媚俗,使得文学失去了责任感,也失去了对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引导作用。我们看到很多的网络文学作家往往是用戏弄的姿态制造雷人雷语很严肃认真的创作和书写,开始慢慢在退化。现在造成了大家急于在网络上表达、发言,使文学缺乏了沉思的品格,使我们带来一种忧思。如果说文学书写中不能把个人的思考、思想写下来,那我们的思想还会存在下去吗?
本次工作坊,踊跃前来的嘉宾和代表把会场挤得爆满,就连门外的沙发和走廊,也被“溢”出来的记者和工作人员占据了。因为话题交锋,争相发言,原定两个小时的工作坊计划最终拖延到三个小时,散席时,坊门打开,大家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