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段亚兵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文字实录)(十二)
2012-06-26 13:44:13 来源: 作者: 【 】 浏览:12227次 评论:0

    冷炳冰:谢谢,好,请下一位。

    丁力:我的题目是关于深圳历史的第三方记载,我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有历史的,尤其像深圳这样著名的城市。但是关于城市的历史,一般都有官方的正史还有一个野史。我认为段部长的著作,概括起来他是一种第三方写作。因为他本人是宣传部副部长,他不可能完全是一种野史的性质,但是他所从事的工作,就写作是他个人的事情,并不是市委市政府派给他的。所以他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个人观点,因此我把他定位第三方写作,这是第一个观点;第二个就回应南翔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我觉得恰好是段部长在他的书当中表达了这个观点。他批评元非(音),元非做了很多贡献这就不说了,但是他也是犯了很多的错误,这是历史造成的。其中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把蛇口的发展立法。如果当时蛇口的改革开放立法的话,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完成了。因为没有立法,政治体制改革到现在还令人失望,前几天听说我们市委领导和省委领导还有意见,就为这个事情还在争吵。就是省领导,你像汪洋他是肯定希望深圳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先锋,要摆出一种比温家宝要求更近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的市委领导和市委办是不是敢于冒这个政治风险,这就是一个博弈在里面。这一点上段部长的书当中,很明确的说到了这个事情。他就写到了这个问题,吴南生他当时强调的立法,元非在这点上是重大新闻,没有强调立法,所以从这点上,我觉得段部长是有很高的思想,我这个文稿写在这里了。

    冷炳冰:好,留下来。

    丁力:我就不说了,谢谢段部长,非常祝贺段部长。也希望你将来写出更好的作品出来,我有这个期待,谢谢!

    冷炳冰:野秋老师,请发言。

    胡野秋:我就讲一点,就是身份写作,或者是角色写作的问题,这就是亚兵先生写作对于我的一个启示。因为通过今天下午整个研讨会就发现,大家在表述对亚兵先生身份的时候,不断出现几个词如亚兵部长、亚兵先生,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作品研讨会,今天是一个作家段亚兵,而不是一个部长段亚兵,所以我们必须回到一个文学研讨的范畴内。而且从亚兵先生的作品当中,我始终认为他有一点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摆脱了角色写作的意识。他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把他放在一个宣传官员的身份,甚至他经常用采访这个词,他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观察者。这个观察者恰恰是作家所需要的观察者,他是全方位的、从上到下的,而且他始终和他的对象保持一般高。你比如说他里面有很高层的人,但是他并没有仰视他。那么他中间有最草根、最底层的人,他也没有去俯视他,就是一个作家始终应该跟他的对象保持一般高,这是在他的作品里面屡屡给我们很深的印象。为什么说角色写作,在文学上面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在中国往往就是一个问题,包括深圳经常引以为傲的叫"打工文学",我一开始是非常反对这个词的。什么叫“打工文学”?哦,你是打工者写的。高尔基是不是打工者?《雷欧的卡夫》(音)写大教堂的,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一辈子就是做一个搬运工的事业,他的写作全部是在业余时间。我们中国人很容易把身份和写作搅在一起,这个时间我们对于作品的判断,包括对于作品的阅读就会产生障碍。因为在文学领域,我觉得只有两种身份,一种身份就是写作者,一种身份就是阅读者,评论者也是阅读者的行列,就是两个大类,我们一定要回到文学写作上面来。从这个度上面,我觉得亚兵先生在他的这三部作品当中,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深圳人的百态,可以说是世像百态。我刚刚拿到他的《深圳财富传奇·占领华强北》的时候,我真是觉得很陌生。我经常去华强北,我根本就不知道华强北的昨天是怎么回事、前世今生根本不知道。看了他的《深圳财富传奇·占领华强北》,我拿到书一开始我看错了,我还以为是“占领华尔街”。正好那个时候美国正在"占领华尔街",我一看“占领华尔街”这么快就出来了,一看才知道是"占领华强北"。但是我看了之后,亚兵先生的文字不断给我一种陌生感,我觉得这个陌生感是文学能够表达的。甚至我们的新闻现在都没有办法去这么呈现,因为报纸它永远只能呈现今天和昨天的事情,不可能回到几十年前。但是他的书里面,中间写了全是小人物的故事,王老豹的故事,全是那些小人物。从摆柜台开始,到最后怎么发起来的,就是这么一些故事。我觉得这是非常能够切进人的心里的,也就是我现在说中国的报告文学,普遍的有一种缺失在这儿。就是报告文学越大而空,所以一些真正的作家,或者是写小说的作家能够进入以后才知道,报告文学它一定是文学,它不是报告。它一定要去描绘人、要去写人的命运、要写故事,今天一光兄也说到了故事。故事就是报告文学作家也应该去面对的,它不是去写报告,不是给一堆数据,而是要给故事。我们从亚兵先生这三部作品中间,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是很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它是很有生命力的。那么有这么多的故事,我觉得多了之后,可能会让我们深圳,这么一个历史很短,但是又很容易遗忘的城市,能够慢慢的建构起自己一部活的历史。而因为整个历史是一个记忆和遗忘的对抗,但是我们今天很遗憾的看到,中国的城市几乎都再一个遗忘大于记忆。这条街上个月还是这样,下个月不去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了,我们永远是面临着记忆的丧失,永远是在遗忘。那么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些作品,有亚兵先生这样的坚持者、坚守者给我们打开历史。我是到现场才看到这个会标的,因为我接到会议通过那天,说是“段亚兵作品研讨会”,其实我本来更想讲的是一个“行走系列”,我比较喜欢的是他的《行走中东》和《行走北欧》那样的东西。既然是报告文学会,那么我就只说这么一点。好吧,谢谢!

Tags: 责任编辑:tea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12/13/1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第十四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文学美.. 下一篇罗烈杰在段亚兵报告文学作品研讨..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