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本位意识
如何重塑深圳文学?怎样推动大湾区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如何建设大湾区文学创作高地?与会嘉宾结合各自的创作与研究经验,纷纷提出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建军看来,若要“再出发”,要“重塑”大湾区文学和深圳文学,就要恢复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本位主义意识。他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意识和技巧经验大都来自于翻译文学,而在中国古典文化和古典文学方面的修养有所欠缺。中国当代作家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的断裂,说明亟需增强文化本位意识的高度自觉。“现在是21世纪了,而且已经过去五分之一了。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对我们写作的方向和目标,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和正确的判断。”李建军强调,今天我们要重建中国文化本位意识和中国文学本位意识。这意味着我们要知道自己是中国作家,要尊重自己的古老的传统,要下“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的功夫去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这样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中国作家,写出真正杰出的汉语文学作品。
《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特别同意李建军对“重塑”的见解,即在汉语文化基础上重新审视文学创作的资源。在徐峙看来,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在短短40多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对于文学来说,深圳是一个特别好的试验场,一定有很多故事可以写,一定有丰富的人性可以挖掘,一定有更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产生,这就是文学的重塑。“我们说重塑文学的时候,可能也存在其他任务,比如文学如何重塑城市的文化。”徐峙认为,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要如何重塑自己的文化,使之具有鲜明的文化标识和树立起自己的文化品格,这也是深圳文学要承担的重任。此外,如何通过文学重塑城市的气质,这一点也很重要。“未来,文学不仅是写好作品,同时也要考虑到如何以文学影响或重新塑造城市的气质,尤其是塑造人的心灵。”
“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质,地域精神也决定了文学审美品格。”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李犁曾经担任诗歌期刊《深圳诗刊》的执行主编,他发现,深圳的诗人很多,而且不少都在全国有影响力。“如果要找关键词来形容,那就是浩瀚和浩荡。前者是指深圳的诗人和作品多,题材也非常广袤、多元又自由;后者是说深圳的诗歌还有其他文学体裁,很多很前卫,有冲击力。这都归功于深圳这个有生气、朝气又自由鲜活的人文环境。所以,有人说文学起源于地理,有些作家和作品就只能产生在深圳,不能产生在北京、上海,以及其他地区。”李犁认为,提倡“重塑”,就是要让写作返回本土,返回中国;同时提倡“再出发”,就是倡议作家要有世界眼光和视野。“但不论是传统性还是世界性,文学最主要的还是要探索人性和心灵,只是要把这种探索放进本土的文化核心和世界的格局里,这样才能让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融汇到世界文学的大潮里。”
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王晋军在书面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深圳市作家协会近年来的工作成绩。他表示,深圳市作家协会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筑就新时代深圳文学不断向上攀登的长梯,在不断推动深圳文学出精品、出人才、树品牌,促进文学生产全链条各个环节通力合作,推进深圳文学高质量发展实践方面都强烈展现出其先行示范与引领作用,生动勾勒出“文学深军”的整体形象。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杂志社长兼总编辑王十月借用元代管道升的《我侬词》中的“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这几句话来描述重塑的过程。他认为,这几十年来,广东文学经历了从本土叙事到他乡叙事,再到我城叙事的转变。现在要打破重新塑造自己的东西。他强调,我们不但要认可自我,认可脚下的土地,也要认可世界上优秀的文化,不能固步自封。“被自己认知的过程,也是被重塑的过程。重塑提醒我们要时时刻刻重新出发,时时刻刻把自己的条条框框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