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一种带着未来性的新城市经验
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庞贝认为,大湾区文学不必拘泥于城市规划,应有一种整体的风貌,应有一种整体的资源整合,由此产生一种气质独特的文学。比如说,就资源而言,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深圳作家的创作主流是现实题材写作,以打工文学、青春文学和个体经验写作为主,由此产生了很多颇有影响的力作。广州是千年商都,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高校云集,有此背景,广州作家的作品有更多历史底蕴,同时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很有实验性和先锋性。为此,我们应“重塑”大湾区文学概念,在大视野中共享历史文化资源,这也是营造整个大湾区的文学生态。“大湾区文学应是一种形象,也是一种气象。”庞贝认为,“重塑”大湾区文学,还要把大湾区放在中国文学版图中,彰显自身独特的美学风貌,也拥有独特的文学话语权。
在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看来,近年来一系列大湾区文学活动的举办,正是体现了对大湾区文学发展的持续探索与创新。“如今提及‘重塑’大湾区文学,这是一个极具深度与挑战的命题。就如同塑形需要模具一般,我们不禁要思考,是遵循旧有的模式进行重塑,还是大胆开辟全新的路径?如果选择前者,旧模式中其实也蕴含着丰富的可挖掘资源,有着多种重塑的可能;若选择后者,则需在打破诸多传统束缚的基础上,精心雕琢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形态。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求我们深入剖析大湾区文学的现状与需求,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从而找到最适宜的重塑策略。”卢卫平认为,深圳作为大湾区的前沿阵地与创新高地,拥有独特的文化氛围与多元的创作土壤。大湾区城市应借助深圳的优势,整合大湾区的文学资源,在传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同时,积极鼓励创新与突破,重塑大湾区文学的新格局。
惠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陈雪称赞“重塑・再出发”这个活动主题很有创意,也很鼓舞人心。依他的理解,“重塑”就是重新塑造全新的文学形象;“再出发”即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向着一个更高的目标进发。为此,他提出要用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角度去给大湾区文学定位,用文学共同体建构的理念去审视并重塑大湾区文学形象。要多开展异地交流活动,拓宽视野,促进湾区文学创作的资源共享。要重视湾区文学网络化的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汇聚地,既有共同的文脉传承,亦有差异的文化背景,促进三地的文化交流,接纳了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是湾区文学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内容和明显体征。总而言之,重塑大湾区文学再出发,需要创作精品、树立标杆、形成品牌,在具体实践中要守正创新,用现代化科技拓宽视角,求存同异、凝心聚力、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创作更上层楼。”陈雪说。
江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启雄则提出,大湾区文学若要在未来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就需要持续塑造大湾区风格与个性。唯有形成较大的差异性与较强的辨识度,才能与其他地区的文学有所区分。故而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粤语语言特色、湾区传统文化特色以及湾区人的性格特征等。他认为,借助这些文化元素,展现大湾区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拓展大湾区文学的深度与广度——近年来的大湾区文学作品在这些方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挖掘与呈现。张启雄还特别强调,新媒体与文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大湾区文学传播的关键趋势。“大湾区文学的特色创作与传播的新形式探索,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他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激励创新与合作,让大湾区文学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河源市作家协会主席罗志勇直言,本次活动让他深刻感受到,河源也需要做好“重塑・再出发”的准备。他表示,对标新时代,吸取大湾区文学发展经验,河源必须从三个方面“重塑・再出发”:一是找准定位,自觉地融入大湾区的文学浪潮。二是提纲挈领,抓好培养文学新人这个重头戏。大湾区文学的希望在于文学新人的崛起。三是直面交流,发挥河源作为网络作家重镇的作用。
中山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廉捷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需要共鸣,而此次“重塑・再出发——大湾区文学联谊交流活动”就是文学共鸣的“奏鸣曲”,能让大湾区写作者一起聚焦探讨地域文学的融合现象。他表示,今天,“如何书写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这一命题摆在大湾区作家们的面前。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间有着特有的风物、故事、族群等。回观这个独特的区域,在多年的文化融合中,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特定经验写作,在现有的作家群中不乏风格卓越者,他们打破了地域的局限,写作的笔触关注了大湾区内容,也融入自己的生活元素,他们的写作实践能够观照大湾区的生活新质、创造新的美学。因此,大湾区城市的作家们除了关注自身城市元素之外,还应熟悉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生活特质,从而在写作当中丰富作品的元素。就如深中通道通车后,城市间的距离拉近,人与人的生活方式改变,必定会产生更多的故事。而城市间在融合中碰撞出的火花正是作家天然的好题材,作家们若想写好这些故事,就得熟悉这里的场景、肌理及人的特质,还有他们的酸甜苦辣。也只有如此,作家们才能创作出属于大湾区的文学精品。
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在书面发言中指出,从文学发展史来看,大湾区文学是时代的文学沉淀。大湾区城市作家群体内部存在差异与代际鸿沟,但也正因此而富有活力与创造力。大湾区文学离不开城市转型与社会变迁的背景,城与乡是其根基,熟悉的大湾区生活场景是其源泉,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产物与精神隐喻,具有独特的社会学价值。胡磊认为,大湾区文学需要思考如何反映当下文学现实,如何在新的价值体系下进行文化阐释,如何找到新的表达立场与方式,这些困惑也是深圳文学乃至中国文学面临的共性问题。
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赵勤认为,大湾区不是一般的城市群,而是最具高新科技含量的城市群。香港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深圳则汇聚了中国最多的高新科技公司,蕴含着科技新变与人类未来生活的可能性。这些经验既是人类未来将共同面对的并正引起热议的话题,也是最具“大湾区性”的文学经验。大湾区贡献的城市文学经验,不是传统的城市文学经验,而是一种带着未来性的新城市经验。“大湾区代表的是大,是前沿科技,是经济繁荣,而文学是弱者的事业,是世道人心,是微小的人心的内里褶皱。”赵勤说,塑造“有变化”“与众不同”的人物总让写作者“纠结”不已,这事关小说的成败,构成了写作的难度之一。解决好这些叙述的难度,也许是湾区文学再出发的起点。
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况在书面发言中表示,搭建并办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三地文学发展、文化建设交流,发挥文学原创力,提高文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让湾区文学焕发时代之光,是共同构建湾区文学精神大厦的必由之路,湾区作家们应视之为自己的使命。粤港澳三地山水相连,同宗同源。这一代作家应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发挥湾区文学独特优势,加强湾区三地作家协会的合力作用,努力建立常态化文学交流合作促进机制,以文学力量支持湾区融合发展。
肇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钟道宇在书面发言中表示,今年,广东文学馆、香港文学馆相继开馆,“文化澳门”愿景下中西文化交流基地的搭建,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活动的举办,以及第十一届深圳文学季的开展,都为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大湾区文学破圈跨界传播,提升大湾区文学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建设人文湾区的时代召唤。”钟道宇期待大湾区城市文学组织都能树牢湾区意识,加强城市间的文学交流合作,激活湾区文学力量,助力人文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