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谢有顺 | 深圳散文藏着对城市的深情(一)
2023-12-01 09:12:52 来源:文艺报 作者:谢有顺 【 】 浏览:259次 评论:0
来源:文艺报

我对深圳的散文创作并不陌生,仅最近一年,就先后读了李兰妮、南翔、王国猛、胡野秋、聂雄前、秦锦屏、虞霄、叶耳、时潇含等人的作品。深圳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造就了深圳散文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散文和深圳的小说、诗歌一起,在潮平岸阔中百舸争流,书写着这座城市不甘平庸、务实包容的质地与品格。

深圳散文始终藏着她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600.jpg

不妨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那时的深圳立于潮头,初闯经济特区的深圳作家“以建设者和艺术家的双重眼光”,或冷静审视,或热烈颂赞,所写皆与这座城市的活力相关。我印象比较深的作品,有刘学强、林雨纯合著的《深圳飞鸿》、李兰妮的《一份缘》、戴木胜的《望深圳·望香港》、郭洪义的《雨天里的太阳》、廖虹雷的《热土流苏》等,它们一方面记录改革开放和深圳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也不忘对时代巨变而产生的各种冲突进行反思,在改革的新声中记录奋斗者的各种面影。同一时间,还有许多异地作家也留下了不少书写深圳的名篇,如范汉生的《隐没了的小镇》、叶君健的《蛇口一日》、黄裳的《深圳》、季羡林的《深圳掠影》等文,以他者视角打量改革开放之初的边地深圳,字里行间透着欣喜与希冀。这一时期的深圳散文,在新旧交替之际为时代进步、为城市发展疾呼,犹如季羡林在《深圳掠影》中所言:“我们必须改变旧观念、旧想法,接受新概念、新想法。《深圳掠影》给我的教训也就是这一点,而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一点。”观念转变的背后,映照着一座城市的生机,更喻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凤凰涅槃。

微信图片_20231130200040.png
微信图片_20231130195955.png

20世纪90年代的深圳,散文的写作又有了大的发展。代表性篇章有陈锡添的《东方风来满眼春》、胡经之的《唱晚岭南应无悔》、王小妮的《假设灵魂能够闪光》、邓康延的《每天的风都很年轻》、彭名燕的《月光小夜曲》、安石榴的《走在深南大道上》等。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篇梁晓声写的《有野心的深圳人》,他认为,有“野心”、不抱怨的深圳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实际行动,教育着另一些当代中国人该如何奋发图强。而安石榴在《走在深南大道上》一文中说:“每次从深南大道上走过,我都会没来由地激动,我甚至觉得深南大道就是我身上最大的一条血管,那流动的血液一直是那么滚烫,充满生活与理想的激情。”——理想与激情,正是深圳千万年轻人在那个历史时期最真实的心理状态与精神写照。 

微信图片_20231130200034.png
微信图片_20231130200030.png

或许由于散文是最亲切、平实的文体,每个人都可以是散文的读者,也可以是散文的作者,以致进到新世纪后,深圳的散文作者一下就多了起来。有高校教师,如南翔(《叛逆与飞翔》)、曹征路(《野草档案》)、徐扬生(《摆渡人》)、陈冬平《风从故乡来》;有媒体人,如侯军(《收起你的辉煌》)、尹昌龙(《别处的家园》)、王绍培(《概念深圳》)、聂雄前(《生命的底片》)、许石林(《清风明月旧襟怀》)、徐东(《作家的事业》)、王国华(《躲进南方的深夜里》);还有如王石(《生命在高处》)、李鸿忠(《红树礼赞》)、李小甘(《祖屋》)、王京生(《共一城风雨》)等。更多的是专业写作者,如李兰妮、张黎明、苏蔓华、薛忆沩、王国猛、吴君、蔡东、秦锦屏、厚圃、远人、虞霄、范明等,也有大量从城市各个角落成长起来的“草根”作家,如王十月、塞壬、萧相风、郭建勋、戴斌、陈再见、叶耳、程鹏、李双鱼等。

微信图片_20231130200016.png
微信图片_20231130200011.jpg

这一时期的散文写作,大体呈现出城乡纠葛、冷静沉淀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城乡纠葛主要体现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时的深圳,现代与传统、物质与精神此消彼长,让生活其间的每个人都充满了复杂而矛盾的心绪。一方面,他们认同这座城市的价值观,如苏蔓华的《爱上深圳》、蓝艺的《我要去海边,我要闯深圳》、王十月的《总有微光照亮》等;另一方面,他们又总感觉自己生活在别处,身在他乡心系故乡,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难以言说的乡愁,如叶耳的《从客里山来的孩子》、戴斌的《有祖坟的地方叫故乡》、齐霁的《故往三牵》等。吴君在《写到与命运狭路相逢》中说:“原乡与他乡,是横在深圳人心里的坎,扎在肉里的刺。”到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城市一体化发展更加深入,作家在这座城市也扎根得越来越深,他们的书写中多了许多冷静与思考。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南翔的《最后的疍民》、杨争光的《我和深圳》、张若雪的《回乡记》、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凌春杰的《城里的村庄》、李玉的《墙角的父亲》、李瑄的《游园不惊梦》、张茂的《城中村》、虞霄的《三城散记》、马虹玫的《摇摇晃晃穿越城市的人》、陈瑛的《心安处即故乡》、赵倚平的《深夜记》等。和前十年的纠结、犹疑、爱恨交织这种情感不同,这一阶段,作家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和审视深圳这座城市,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姿态,深度融入这座城市,“忘了是从哪一天开始,拘谨、不安的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张,似乎我与所处的世界达成了和解。”(毕亮:《“深圳”的馈赠》)“我走在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段,心生美好。”(程鹏:《南方》);“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也许扎根,也许流动,当我们跟随着国家的建设发展而离开故土时,城市的记忆会告诉我们,伴随着新的征程与心的投入,他乡终将成为故乡。”(陈瑛:《心安处即故乡》)这些冷静中沉淀下来的感怀,真实而动人。

微信图片_20231130200025.png
S2.png

2020年以后,深圳散文依然令人瞩目。邓一光主编出版了两卷本《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圳故事”。此外还有孙重人的《远山孤旅》、王国猛的《明月清风我》《江山犹是》、丁时照的《字里人间》《提笔应写放胆文》、聂雄前的《潇湘多夜雨,岭南多春风》《鹅公坪》、秦锦屏的《万木生芽》、时潇含的《无尽的远方》、赵倚平的《且从诗句看青史》、叶耳的《深圳的我们》、许石林的《到处逢人说故乡》、陈泽的《玩月记事》等散文集,从中也常能读到光彩夺目的篇章。

近年深圳散文还有一个突出成就,那就是非虚构写作的强劲生长。胡洪侠主编的《我们深圳》丛书,从自然、地理、人文、科技等100个主题层面重新发现深圳,目前已推出45部,反响比较大的还有杨争光的《杨争光:文字岁月》、谢湘南的《深圳时间:一个深圳诗人的成长轨迹》、王国华的《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街巷志:一朵云来》等。南翔的《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胡野秋的《深圳传》、李兰妮的《野地灵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以及近年刚来深圳工作的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陈行甲的《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等作品,皆成了国内非虚构写作领域的现象级存在,广受好评。 
Tags:谢有顺 深圳散文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深读诗会 | 第七期 | 主题诗人黄..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