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话剧《安魂曲》带给我们的启示
2012-10-17 03:36:54 来源: 作者: 【 】 浏览:1235次 评论:0

  《安魂曲》是以色列最受人尊敬的剧作家汉诺赫·列文在其生命尾声时创作的作品。列文将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三部小说《在峡谷里》《苦恼》和《洛希尔的提琴》的情节糅合在一起,展现了三种令人感到绝望的人生。

  74岁的棺材木匠和老婆过了52年,到老婆临死时才发现,他从来没有爱抚过老婆,只任她终日操劳,自己则每天忙于算计得失。马车夫惟一的儿子死了,整整两个星期他想找人倾诉不得,最后只好对着自己的马诉说悲苦。还有年仅17岁的洗衣匠妈妈,当她发现自己年仅6个月大的孩子被人用开水烫死时,依然没有足够的力量对生活发出怒吼。这部戏中都是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小人物。他们卑微地活着,麻木而艰辛,甚至是被压榨、被欺凌,没人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只是被生活的重压驱赶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死亡降临,才忽然想起了自己也是有灵魂的,因而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境遇,发现人的尊严和爱,找寻灵魂的意义。

  全剧充满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角色、台词、布景与道具的设计,舞台简洁深邃,处处体现出导演精练的处理手段。由人扮演的道具灵活自由,也使情节的表达更丰富。而黑衣人手中升起的月亮,由人操控穿越整个舞台的大雁,由人拟物的大榆树,落英缤纷的舞台,这些表意的舞台画面又成功而凝练地表现出契诃夫戏剧的诗意。

  这部话剧已经是第3次来到中国了,从2004年初登北京舞台开始,一直好评如潮,震撼与感动持续至今。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它带给中国话剧界的启示。

  契诃夫作为一名在他所生活的时代身患肺病的医生,他知道自己生命不会很长,因此对死亡的思索更多、领会更深入。而丰富的感受与体验正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基础。这也是生前更多关注政治题材创作的列文,当涉及生死主题时最终归向、认同契诃夫作品的原因。《安魂曲》一剧在中国乃至在世界多地的成功演出,让我们看到观众对具有反思精神作品的渴望。相对而言,在我们的舞台上,这样的作品不仅太少,而且大多过于肤浅,很难在人的心灵深处产生足够的说服力和归属感。

  另外,多年来中国话剧舞台商业戏剧盛行,一些创作者甚至为商业戏剧能够盛行而感到庆幸,觉得至少有观众开始走进剧场了,而且断定在商业大潮下忙于生计的民众更不会去关注灵魂这些显得沉重的话题——《安魂曲》在中国的成功说明事实并非如此。观众始终都在渴望剧作家能走入他们的心灵深处,盼望着和真诚思考的剧作家一起前行,哪怕是去冒险,但是我们的戏剧人却说:没有市场。

  同时,在理念的表达上,大道至简,它不仅仅是指语言生动易懂,而且还包括表现手段上的准确有力,言之有物,与所述内容贴切、合理。《安魂曲》再一次证实,一切手段与舞台形式最终都效力于内容,一部剧的灵魂是其思想和立意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而中国的话剧舞台上却常常出现不能表意或表意含混的手段,仅仅为了所谓的舞台冲击力而呈现在舞台上,造成非常晦涩的观剧体验。演出《安魂曲》的以色列卡梅尔剧院院长纳姆·塞梅尔曾介绍说:“其实这出戏原本是给儿童看的童话和寓言”。我期待我们的戏剧舞台也能多一些让儿童也能看懂的好作品。

  (张驰)

 

Tags: 责任编辑:tea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麦家中短篇小说的诗学分析:偶然.. 下一篇赵本夫:大地才是一切生命的依托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