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写人物传记就是抢救历史
2015-02-16 17:42:37 来源: 作者:杜翔翔 【 】 浏览:1949次 评论:0

    1963年,滕叙兖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在哈尔滨,史称“哈军工”)海军雷达专业,毕业后,先后供职于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深圳科技工业园等单位,多年以来,滕叙兖都以为,自己的一生就是一直做科研,退休时成为研究员足矣。令滕叙兖没想到的是,一个偶然契机,自己由一个高级工程师,转身从事中国现代文史研究,成为著名传记作家,其创作的《哈军工传》荣获第十届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奖;近日,他的新作《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获得《作家文摘》特别增设的“最受读者欢迎奖”。

    为写作连续10年不看电视

    滕叙兖的家在深圳南山区,他将家中一间明亮的房间布置成自己的书房,书房里有一张较大的红木桌子,上面放着一些书和一台电脑,这是滕叙兖平时看书和写作的地方,墙上挂着两幅字画,还有自己的照片;座位后面及侧面,是一排高近两米、宽近四米的大书柜。书柜里,摆放着满满的人物传记、文史资料及自己的采访手稿等。

    记者在最左边的一个书柜看到,最上面一格放的是旧书,纸质大多都陈旧泛黄,充满时代的沧桑感,里面有《三国演义》、《西游记》、《资治通鉴》等,这些老版本的旧书,是滕叙兖年轻时看的。第二层有一套10卷本的《中国党史人物传》,还有《毛泽东传》、《朱德传》、《周恩来年谱》等,这一类人物传记及文史研究资料书,几乎占满了滕叙兖书柜里大部分位置。第三层,按照时间顺序,从右到左摆放着《哈军工传》、《风雨彭门·彭德怀家风家事》等书,这些都是滕叙兖自己创作的文史专著,这一层,也是滕叙兖专门放置自己书籍的位置,如今已摆放了近20本书。对于自己书房中书籍分类摆放的方法,滕叙兖说,也没怎么仔细分类,原本是想按照人物来分,与一个人物相关的书籍集中摆放在一起,可是地方不够,只好在系列书籍放在一起的前提下,再见缝插针,如今,随着多年不断淘汰一般书籍,家里仅留下最重要的4000多本藏书。

    在滕叙兖书房中间的一个书柜,记者看到十几本1979年出版的《中共党史资料》。滕叙兖说,那是他在北京出差时,多次到灯市口古旧书店淘到的,当年一本才卖5毛、6毛的,现在就是十几元一本了。如今,滕叙兖仍然喜欢去旧书摊寻寻觅觅,也常去深圳书城看书、买书。

    滕叙兖的书房里,还摆放着一个“书香人家”荣誉奖牌,他的老伴和女儿都很喜欢读书,家庭曾经三次获得“深圳市书香人家”的称号。今年,滕叙兖已72岁,除了每天要和老伴下楼运动,其他时间,他都在书房里度过,写传记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滕叙兖说,他的晚年要在书房里全心全意搞文学创作,一本一本人物传记将会认真地写出来,奉献给社会。在他看来,写人物传记就是抢救历史,自2003年夏《哈军工传》出版以来,滕叙兖一直抓紧时间写传记,除了必要的社会活动,如为大学生作报告,为电视台做讲史节目等,在家里,他已连续10年不看电视,也几乎没有打牌下棋之类的消遣娱乐活动,但是锻炼身体他可不敢马虎,常年坚持游泳或散步,因为有了好身体才能继续写作。

    7年时间锻造《哈军工传》

    滕叙兖的处女作,170万字的《哈军工传》,曾获得第十届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奖,在书房里,滕叙兖向记者讲述自己从科研人员转行创作《哈军工传》的历程,原来,这都源自对母校的情怀,“1998年6月,我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叫《魂系哈军工》,但发现其剧情与母校哈军工的历史实情相差甚远,基于对母校的热爱,我抱着‘要为哈军工修史,要为历史说真话’的信念,决定给母校写一部50年的编年史。”为写《哈军工传》,他花了两年时间准备、构思。1999年,滕叙兖还在上班,工作很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他采访了在深圳和香港的老师、同学20余人,那时候,滕叙兖已近60岁,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爬格子”,一年只写了5万字。老伴为他担忧,问他,是不是不要自己的身体了?“老伴给了我两个选择,一是辞工在家写书,二是认真工作放弃写书,我觉得,自己还是想写书,于是,就毅然放弃工资,辞工4年,专心致志创作《哈军工传》。”

    辞去每个月近7000元工资的工作后,家里的经济来源只有老伴一人,女儿正在深大读书,房子还没有付清贷款,家里一时很困难,只能省吃俭用了。此外,采访过程也颇为艰苦,“4年里,我跑遍全国,采访了近500人,有老将军、老科学家、老学长等哈军工校友及与之有关的人物。”

    “没钱住宾馆,只能找二三十元一晚便宜的招待所了;不敢坐飞机了,只能坐火车。那时也没有录音笔,采访全靠笔记录。”说着,滕叙兖从书柜里拿出自己的采访记录,记者看到有27本,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滕叙兖说,他回家后,还要花大量时间整理采访记录,再把凌乱的记录用传记文学的笔法写出来。

    经过数年的努力,2003年7月,《哈军工传》第一版终于出版。滕叙兖说,之前在军事科学院军史室审稿时,军史专家阅读后,感动不已,问他:“你有一个班子吧?”滕叙兖听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原来,专家们以为他这整整一大箱的书稿,得要一大群人帮忙找资料、打字、校对而成,但滕叙兖告知他们,只有自己一个人,专家们都很惊讶。滕叙兖说,自1998年萌生写书想法,到2004年秋把该书全部推销完,与出版社结账,前后花了7年时间。“2003年7月,我在长沙为《哈军工传》的排版、印刷等最后事宜,在酷热下奔波,整整累瘦了20斤。”滕叙兖回忆当年的酸甜苦辣,他说:“没有老伴和女儿的支持,这部书出不了。”

    《不信青史尽成灰》来之不易

    写完《哈军工传》后,滕叙兖又相继出版了《风雨彭门——彭德怀家风家事》、《陈赓大将与哈军工》、《刘居英画传》、《开国元勋的子女们——哈军工高干子女传记》、《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哈军工将军画传》等10余部不同版本的人物传记,谈到最来之不易的一本作品时,滕叙兖从书柜中拿出一本《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他说这是一本“心血之作”,总共花了10年时间。

    滕叙兖说,《不信青史尽成灰》是一部以全新视角去研究和描写彭德怀的传记文学作品,“我从彭德怀家庭生活的细微处用笔,以彭德怀和两任妻子及八位侄儿侄女在半个世纪里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风雨人生和真情故事为线索,贯穿了彭德怀从戎马倥偬到庐山遭难、谪居挂甲屯、建设大三线、被禁什坊院、囚室写自传,直至他在病床上含冤而逝的传奇一生。”

    谈到创作这本书,滕叙兖说,他潜心研究彭德怀多年,多次采访了由彭德怀抚养成人的侄子侄女彭起超、彭爱兰、彭梅魁、彭康志、彭正祥、彭康白、彭钢,及其养育过的左权之女左太北、黄公略之女黄岁新的家人,还有彭德怀身边的工作人员景希珍、綦魁英、王承光、赵凤池、杨凤安、刘祥,以及一些熟悉彭德怀的老将军、老干部。他说,只有不怕辛苦,克服困难地深入走访,才能“抢救”到真正的历史。“我采访到的有关彭德怀戎马之外的珍贵史迹,有他对孩子们的教育、对身边工作人员和战士的爱护、他与挂甲屯村民的鱼水情、他对‘大跃进’、‘粮食放卫星’等的看法,其中很多细节打破了人们对他‘硬汉’形象的刻板认识,很令人动容。”

    记者也在滕叙兖书房里看到很多与彭德怀有关的书籍,如《彭德怀传》、《一九六五年后的彭德怀》、《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等等,滕叙兖说,为了写好彭德怀,与彭德怀有关的书籍他几乎都买全了,看看别人怎么写的,“大量采访是必要的,但口述历史也有个欠缺,有时真实性值得斟酌,受访者有可能说假话,所以要看很多资料,多方面求证,做到去伪存真。”

Tags:人物传记 就是 抢救 历史 责任编辑:master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文化如何助力中国梦 下一篇最迷人的异类,最无奈的征途——..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