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原创类型文学“疲软”的症结
2012-04-26 21:39:56 来源:深圳作协 作者: 【 】 浏览:1107次 评论:0

    2009年的文学格局内容丰富,将来梳理,可以发现很多新的事物在此萌芽。而在这热闹当中,我注意到,在某次座谈会上,白烨等指出了2009年其实是类型小说继前几年“井喷”之后的“疲软”期,类型文学板块遭遇了原创的瓶颈,类型小说同质化和对现实语境缺乏关照是其“疲软”的主要表征。

    白烨等人给2009年貌似风光无限的类型小说予以这样的判断,应该是准确的。这一年中国类型文学的热闹,其实是靠以“盛大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文学的产业资本造势、以日本推理作家群如东野圭吾等的翻译小说,还有以蔡骏、那多等为数不多的资深写家的一些作品在烘托气氛,前二者实在不能说明当下中国类型文学有多少精品,所以,2009年的类型文学空有“势”,缺人,缺原创,换言之,文学缺位,活动却频频。

    那么,导致当下原创类型文学“疲软”的症结是什么?我以为,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发展模式问题。如果我们把大众类型文学视作文化产品的话,过去的生产机制今天在妨碍它的发展。更为关键的是,在文化产品商品化、消费化的语境中,增加并突出了一个新的环节,那就是“制造商”或者叫“文化产品策划营销人”,就是他们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文学生成和发展模式,尤其对通俗文学形态的大众类型文学而言更甚。大众类型文学几乎从来就不是主流文坛关注和谈论的对象,该文学领域的发展模式基本由“制造商”(文化产品策划营销人)在参与制订并把控话语权。

    这些“制造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学网站,一是民营出版商。前者在今天由于民营资本的整合与“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之后,代表者已然颇富盛名,比如“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网站的创始人,比如其研究价值还没有被良好说明的“天涯论坛·舞文弄墨”等等。后者为当下类型文学畅销书化以及准经典化作了贡献,尤其是在出版领域最早形成此类小说完备的编辑筛选、包装营销模式的“魔铁文化”的沈浩波,从玄幻武侠类的萧鼎《诛仙》开始,他成功地推动了包括南派三叔《盗墓笔记》、流潋紫《后宫·甄嬛传》、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等作家作品,不少还都是崭新类型开拓上的制高点,显而易见,“制造商”中行家里手的文学眼光和市场定位推进了当下类型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力。

    以我所知,至今个别出版商仍然有介入到作者创作中的习惯和能力,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经验干预了类型文学作者的创作,其关系近似我们主流文坛过去的文学期刊和文学出版编辑对作者的耳提面命——但实质性的差别在于,“制造商”必须忠诚于大众消费市场,对类型文学的质量要求必然跟其商业利益有关,跟作品对大众阅读的“顺应”以及投放市场的周期有关,因此,“催稿”和“拉长”是他们跟作者关系的主旋律,这必然导致作者对作品打磨的时间缺乏和创意缺乏,而为了延续市场的利润,制造商会以经济利益软硬兼施,谁都知道,这肯定会影响作者的独立追求和原创激情。更何况,等而下之的网络编辑和出版编辑,将类型文学写作彻底作坊化、同质化、跟风化,虽然通俗文学、大众文学这样的趋势古已有之,也是常态,但过度的功利主义使竭泽而渔、败坏和催衰成为事实,仿佛土地的盐碱化,无法再良性耕种。

    当下类型文学如何从这种过度功利的圈套中摆脱出来?我觉得必须调整甚至改变当前的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要变“市场利益单管制趋导”模式为“市场与文学双管制趋导”模式。然后,是从“文学”的维度建设批评和谱系学。此外,我觉得过去的通俗文学研究的成果可以转换出关于当下类型文学特征即评价尺度的一些要义。调整当下类型文学应发展模式,还要意识到大众类型文学的生命力同网络和市场天然的亲密性,没有必要取消他们为读者而写作的立场和不断创新的可能——事实上,谁无视时代、他人和创造,谁就会作茧自缚。

Tags:原创 责任编辑:tea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如何生产中国的形象? 下一篇神性生活追求中的“生死歌哭”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