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丁力特色:逻辑、经济、深圳——读丁力新作有感
2018-08-30 21:44:09 来源: 作者:贺绍俊 【 】 浏览:1314次 评论:0

640.webp.jpg

丁力着实让我们大吃一惊,他一连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图书馆长的儿子》《深圳故事》和《租友》。当然不仅是数量带来的惊奇,而且在文学思维和叙述方式上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小说将好几种元素整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丁力特色。我们很有必要对丁力特色做一些深入的研究。

大致上说,丁力小说中的这几种元素是值得重视的:逻辑、经济、深圳。

先说逻辑。这大概与丁力曾经是位理工男大有关系。理工男转而来写小说的也不乏其人,但这些理工男多半本来就不是坚定的理工男,本来做理工男时就有些三心二意。但丁力不是这样,他从小就对理工知识充满兴趣,据说他在大学生时期就开始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后来在一个专业技术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很快就做出了成果,获得了科技成果奖。他成为了这一专业有影响的工程师。这段经历很重要,培养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当他偶然发现自己很会讲故事,并拿起笔来写小说时,他在编写故事时特别注重逻辑性。有人总爱强调文学与科学的区别,认为文学是形象思维,凭的是丰富的感性和想象力;科学是逻辑思维,凭的是严谨的推理。其实,科学研究同样不乏想象力,只是科学的想象力不是像文学的想象力那样最终结出艺术的果实,科学想象力是科学家为发现真理而开通的一条隧道。丁力曾在科学研究中培育和磨砺过自己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具有一种对逻辑和因果的无限追问性,当他转向文学创作时,想象力虽然改变了目标,是要结出艺术的果实,但对逻辑和因果的无限追问性这一特点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这是他讲述故事特别注重内在逻辑的主要原因。

再说经济。我们不要忽略了他所讲述的故事绝大多数都与经济活动有关。这一点很重要吗?我以为很重要,因为正是从这一点我们才能发现丁力的小说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近代以来风起云涌的革命大潮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社会以革命为中心,养成了一套革命思维的习惯。这也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宏大叙事主流,以及革命思维的主题表达。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实现了从以革命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转型,也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我们能够在当代小说中看到新现实的人物和场景,但坦率地说,不少作家的思维仍然停留在革命时代,以革命思维来处理经济建设的新现实,尽管这样的主题表达有其警示性,但显然它很难准确把握新现实,更难以揭示出新现实之新在何处。丁力的小说不是这样的。他作为一名经济建设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不仅有着切身体验,也能自觉对其进行认真思考,他将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进了小说之中,为我们提供了认知经济时代的新的文学思维方式。丁力的这一特点在他这次新出版的《深圳故事》《租友》以及过去出版的《中国式股东》等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说深圳。丁力所讲的故事不仅主要与经济活动有关,而且多半发生在深圳。丁力是深圳成立特区不久就来到这里的,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第一代移民,见证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他热爱这座城市,并且全身心地融入到这座城市的生活之流中。热爱深圳,这并不是因为他是深圳经济活动中的成功者,并不是因为他在深圳的闯荡中发财致富了。事实上他在深圳的事业中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他甚至说自己总是一名失败者。但是,这种亲身经历对于丁力来说又是一份特别珍贵的精神财富。他自己就说过:“写小说必须要有生活基础,可以信手拈来,必须靠骨髓里的东西,这种走马观花体验的‘生活’,进不了我的骨髓,眼下,我只能写深圳的生活。因为,我来深圳快三十年了,经历过真实的深圳生活。”

这三个元素并非丁力所独有的,比如经济,随着社会的重心向经济转移,当代小说越来越关注经济题材,在丁力写作之前就有了财经小说、商界小说等各种命名,足见已有不少作家涉足于经济领域。又如深圳,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前无古人的创造和惊人速度的发展,不仅养育了一批深圳本土的作家,而且也令全国作家侧目。写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几乎都绕不开深圳。如果丁力仅仅具备这三个元素中的一个,也许他照样能写出好看的故事,但绝不会造就出独一无二的丁力来。丁力的独一无二就在于他同时具备了逻辑、经济和深圳三个元素,并让这三个元素有机融合,产生化学反应,生成出一种充满理性精神的、体现出新的文学思维的、代表着未来方向的都市小说样式来。

具体来说,丁力有着凸显的经济头脑,但他并没有因此陷入财经小说或商界小说的窠臼之中,也不是像许多作家那样对经济采取一种敌视的态度,这是因为他的经济头脑能够与深圳元素相遇相知。深圳对丁力而言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概念,而且是他亲身经历经济大潮磨练的地方,因此他对经济的理解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深圳的亲身实践出发,是从深圳这座城市翻天覆地变化的现实出发。深圳的特点是经济渗透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丁力受其感染,也以一种平常心来处理经济化的现实。这就使他的文学思维发生了重大改变。过去的文学思维是建立在物质与经济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有两段名言大致上代表了这一思维的态度。一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一是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里所说的一段台词:“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以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也就是说,资本,金钱,这些都是丑恶和罪孽的代名词。这样的思维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人性的弱点。但我以为,它并不能引导我们认识经济活动的全部,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下,如果仍固执于这样的思维去观察世界,获得的只会是一种失真的镜象。丁力完全没有采取这样的思维,因此无论是《深圳故事》,还是《中国式股东》,他都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对待股份、资本、金钱等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元素,当这些元素在一个合理的经济环境中运行时,能产生积极的结果,而这些元素对于人的影响,既有激发奋进的一面,也有引诱堕落的一面。另外,丁力在写作中也培养起一种自觉的经济意识,他能敏感地把握住城市生活中的经济内涵。比如《租友》这部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是写城市爱情问题的,但作者的经济意识使他从中有新的发现。主人公丁友刚在长期紧张的经济活动中也使自己的爱情心理日益干瘪、内敛。这似乎是城市情感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当丁友刚在网上发出“租友”的帖子后,竟有众多人响应。网络的虚拟性貌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敞开内心的空间,但事实上,她们在网上与丁友刚交流时,各人都有不同的心理障碍,她们或深藏着另外的动机,或提防着受骗,细究起来,这些都可以说是经济意识所造成的精神困境。

深圳元素无疑让丁力更加贴近城市精神。城市文学正在兴起,但中国当代的城市文学仍处于乡土叙述的包围之中,只有完全突围出来才能真正有所建树。正是深圳元素与经济元素的有机结合,丁力的城市叙述就少了些乡土叙述的痕迹。比如,丁力给我的感觉他是一个没有乡愁的作家。《图书馆长的儿子》是丁力所写的小说中特别具有自我意识的一部,这是一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基本上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而虚构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他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故乡情绪。但这里丝毫没有乡愁的影子。马克思在谈到工人阶级的宽阔胸怀时说过:“工人阶级没有祖国”。同样的道理,城市人之所以能有宽阔的胸怀,就在于他们没有乡愁。丁力在小说中也会讲述到自己的家乡,但他没有乡愁,只有乡恋。乡愁,是一个被高度神圣化了的意境,它属于农耕文明。乡愁属于乡土文学的审美形态,如果我们的城市小说不能从乡愁之中走出来,就不可能建构起真正的城市文学审美形态。文学离不开愁,新的都市文学同样需要以愁来浇灌,但不会是乡愁,而是从城市中提炼出来的愁,是一种充满现代意识的愁。

丁力有他的弱势。在我看来,他最大的弱势也许同样与他曾经是位理工男有关。这突出表现在他的小说具有强大的事理逻辑,却缺乏情理逻辑。另外,他的想象扎根在现实和经验的土壤上,是一种有着强烈现实依据的想象,但他缺乏非现实的想象。我希望丁力在小说叙述中能够加强情理逻辑和非现实想象,从而让自己笔下的故事不仅生动,而且具有灵动感。

(作者系中国当代小说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

2018年8月26日

Tags:丁力 特色 逻辑 经济 深圳 新作 有感 责任编辑:master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从编辑角度谈丁力的创作特色 下一篇福田作家又上《小说选刊》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