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3文艺气象·文学篇·年度推荐
2014-01-01 00:13:1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 】 浏览:1347次 评论:0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方方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悲伤”温柔也残酷

  虞金星

  前不久,《十月》杂志创刊纪念,评选其35年来“最具影响力作品奖”,《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入选,与《黑骏马》《高山下的花环》等“老牌”名篇并列。这也是最近4年该刊所登作品中唯一入选者。据说,此次评选综合了网络、媒体、专家等三种投票方式——“涂自强”在读者中的传播口碑,或可从此中见一斑。

  在长篇大行的当下,一部中篇写尽了一个山村少年到城市的匆匆一生,难得的是似乎并没有引来多少“太匆匆”的疑义,反而让许多人在这“匆匆”里读出了不能忘怀的“悲伤”。涂自强始终以为是个人的“悲伤”,作者方方在结尾借他的室友赵同学之口来追问:这果真只是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么?读者们则用阅读和点击,给出了答案。

  许多人觉得《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具有写实风范的新文本,在“新闻结束的地方”开始的文学创作,但这部小说中温柔而残酷的“非写实”色彩也是无法忽视的。方方的笔法是节制的,那么多可以浓墨重彩煽情炫悲的地方,她都不动声色地抽开了笔,相反,她让有限篇幅里“充斥”温暖细节,这其实已经超过了写实的范畴。而在另一端,似乎命运的所有厄运又在刹那间出乎人想象地被加诸主人公一身,成为超过写实的残酷。温柔与残酷之间,似乎就在小说的某一部分打开了一道单向的阀门,让读者不得不把所有同情都倾给“涂自强”。

  《日夜书》

  韩少功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冷却过后重回首

  董宏君

  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通向精神世界。而对自我的开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知青题材写作曾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潮流,但是远观与近观差异巨大。读《日夜书》,感受到某种朴实与强大,也看到了作者面对这个社会的姿态。《日夜书》讲述的是“50后”一代从知青年代到转型期社会的人生轨迹。在这些巨大的变化以及变化后面繁复的人生逻辑里,有青春的荒废,有理想的幻灭,有信心的动摇,更有奋斗中的苦苦挣扎,生活里的艰辛领悟。作品中的人物怯懦,自负,盲目,粗鄙,但又是那样的抗打击,能折腾,敢反抗,有激情。他们如同蓬勃的野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些人物与故事常常恍如电影中的跳跃与闪回,在昨天与今天之间穿插转换,自然地衔接、呼应,这种自如的掌控力,也使得作品在叙述方式上展现出强大的艺术张力。

  《日夜书》可以说是一部致青春的书写。逝去的青春,经过思想冷却后的回望,过滤掉了主观与激情,提供了对一代人的青春成长史进行反思的可能性。作品写了“知青时代”,更写了“后知青时代”,昨天与今天的关联纠结,呈现了一条命运之链。“他者”的理性视角,加之作者本人也正是知青一代,在耳顺之年,其关于生命、欲望、苦难以及复杂人性的思索,使得作品在广阔的覆盖性之下,更多了一重自我审视、自我探求、自我建构的维度——人是什么及可能是什么。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

  黄永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自由才得真法度

  胡妍妍

  画家的名声遮住了黄永玉在文学上的价值。好在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这部在《收获》杂志上已经连载了5年仍然未完待续的作品,是黄永玉携着近90载岁月的溯流而上,从容地想,尽兴地讲,紧散相宜,庄谐纷呈,不仅“将文学、人生里的重大问题全部接管”,而且让人真切地看到,那些涵养了一个人生命的东西,如何同时也在涵养一种写作。

  “刚摘下的花椒,油锅里炝过,齿缝里一扣,‘啵’一声纷纷流出小滴小滴喷香的花椒油来。”别以为老人的回忆总免不了啰嗦和枯燥,黄永玉讲起“古”来实在都是这样的唇齿生香。所以,“无愁河”今年结集出版的第一部《朱雀城》,三卷本,60万字,刚刚讲到主人公的13岁,却丝毫不让人觉得冗长。相反,是条理,耐烦,不急不慢,有滋有味。所有见识过黄永玉特殊的好记性、多情的过目不忘的感受、对人对事的耐心、永远言之有物的读者,都能感受到,由人和时间双双写就的舒展与美好。

  没有偏见,从世俗生活里辨识和吮吸“好”,“无愁河”所以吐纳自如,气蒸云梦泽;见过历史的车辙,清楚苦难的斤两,“无愁河”所以又不虚缈不沉溺,从气韵生动中长出挺拔的自持、深刻的威望、准确的漂亮、有如明矾一样的严峻,这是朱雀人的品质,也是《朱雀城》的品质。以最自由的身手捕捉到最深层的写作的法度,这部来自“文学圈”以外的作品,因而照见了“圈子”的局限。

  《印度记》

  于坚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心安处万物通透

  刘琼

  散文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大户,每年出版或见诸报端者难以计数。写作者众,是散文的幸事,然良莠不齐、垃圾遍野也是事实。于“洋洋大观”中,于坚的《印度记》真心让我喜欢,读后心安。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读者对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次大陆文化的了解,多数只能借助于文学书籍如泰戈尔的诗文。文学就是这样,可以如夏日的清泉,使心灵通透,也会是一片树叶,遮蔽了视野和真相。除却朝拜,除却猎奇,除却泰戈尔,除却偏见,从同是南亚的昆明西行,当然不止印度,还有尼泊尔、不丹,捋着喜马拉雅山的脊脉,朝着恒河两岸,行走数月,可以把多少见闻感受拣到书里?生动的俗世和圣洁的灵界,在佛祖的故乡比邻而居,可敬的诗人充当了言者和信使,如椽之笔写出通透之悟,使一场原本俗气平凡的风物旅行变得雅致、安静和自在。当然不见巧言令色、浅薄恣肆,这不是曾经沧海的诗人的作风。不媚俗,不势利,不自矜,不焦躁,直抵本真的童心跃然纸上。支撑真心的人格和灵魂,坚硬,美好,让人心向往之。说到底,我喜欢的是节制的语言,它们精准、具象、生动、神秘,自然的气息和世俗感受,因此存在、传扬,具有价值。

  别把《印度记》当作游记,它跟灵魂、哲学和生态有关。

  《出梁庄记》

  梁鸿著 花城出版社

  且丈量迁徙脚步

  张健

  一直以来,乡村与城市有着复杂微妙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往来流通从未停歇,瞻望打量持续进行,而横亘于其间的隔阂与鸿沟却始终难以消除。无论是站在城市看乡村,还是站在乡村看城市,人们看到的常常都是变形的风景。比如在不少城里人的眼中,乡村要么等同于愚昧的化外之地,要么就是诗意的世外桃源,而实际上,真正的乡村离以上两者都很远。 

  《出梁庄记》就记录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生于乡村,远远瞻望城市,满怀希望地操劳奔波,最后散布于城市大大小小的角落。他们的悲欢离合与在城市里的遭际,折射了当今中国大地上最为常见的风景。这本书是沉重而又较真的,作者像蚂蚁搬家一样把种种生活的艰辛收拢于笔端,把这群乡村出走者面对城市文明的隔阂之痛、离开土地根本的漂泊之痛赤裸裸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描绘的虽是一个村庄的漂泊画面,折射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浮世悲欢。

  在更为广袤的土地上与更为长久的时间里,这种出走与融入的故事其实一直都在上演,只是形式各有不同而已。迁徙的脚步多是沉重的,由一个地域进入另一个地域,由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必然含辛茹苦,甚至浴火重生,有的迁徙者成功融入,有的则始终被拒斥。

  此书实际上是众多采访素材的组合,作者力求客观叙述与呈现,以便让读者自己做价值的判断,但有时候又情不自禁地站在乡亲的立场上说话,这让写作的姿态多少有些撕裂之感。

 

Tags:2013 文艺 气象 文学 年度 推荐 责任编辑:tea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当代》长篇小说年度论坛在京举行 下一篇一个新的文学岭南ING……正在建构..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