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咬嚼”名家经典的价值何在?
2013-05-13 08:11:44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 【 】 浏览:1772次 评论:0

  据悉,《咬文嚼字》今年将逐一“咬嚼”莫言、贾平凹、毕飞宇、麦家等知名作家的文学代表作,并定期公布“病情报告”,而此举受到了文坛大家们的热烈欢迎。(5月7日《人民日报》)

  在文字运用越发“随性”的今天,《咬文嚼字》杂志所扮演的,无疑是个守旧、严苛、不那么讨好的矫正者角色。如果说,所有语言系统都在动态变化着,那么这一派与之角力的“保守力量”,显然大大降低了该进程的速度和风险。

  如该杂志总编辑郝铭鉴所言,选择开咬名家名作,其实有着很现实的考量。一方面,此类作品代表了汉语使用的最高水准,拿之开刀大有由点见面、一试深浅的意味;另一方面,文学经典影响深远、恒久流传,必会成为后来者之参照。为其勘误,既避免了读者被误,也能建构起“正确的典范”……正是见到其中利害,相关作家无不回应积极。

  《咬文嚼字》的追求,概而言之便是“正本溯源”,意图将汉字的日常使用,拉回到最正统的轨道内。的确,这份执着的坚持令人尊敬!只是同时,或也得提防走向另一极端:避免任由这种“最保守的语言信仰”,主宰文字生活。特别对很多作家而言,个性化的写作方式、先锋的话语试验,往往恰是其魅力所在。若一味推着他们回归“范式”之内,反倒是汉语世界的损失了。

  就现阶段而言,《咬文嚼字》所查出的名作病症,主要集中在“词语的误解误用”、“知识性差错”和“错别字”。所幸,这些都是较客观的谬误,为之纠偏基本不会有“矫枉过正”的危险。事实上,当各方在对《咬文嚼字》的勘“误”表示认可时,也须坚信“文字的规范”始终是变化的,职业作家、普通民众,亦有为文字拓宽运用空间的权利。

  说到底,该怎样使用我们的语言,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与想象空间。当《咬文嚼字》捍卫了一种最正统的范式,那些新尝试与新突破,也未必一无是处。终究,开咬名家经典的价值,并非在于一个绝对正确者“去伪存真”,而是引发各方一起思考,重新审视属于我们的文字。

 

Tags: 责任编辑:tea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冰子漫谈儿童文学 下一篇苏州作家地域文化特征与日常性表达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