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谢宏:我在半岛诗社的那些日子
2012-05-30 17:40:43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 【 】 浏览:1510次 评论:0

 

  口述者简介:谢宏,1966年生于粤北,祖籍宝安龙华大浪,1985年毕业于深圳中学。198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之后赴蛇口工作。1985年开始在《深圳青年报》发表诗歌作品,1993年起致力于小说写作。作品在《人民文学》、《天涯》、《今天》、《莽原》等刊发表。著有长篇小说《深圳往事》、《文身师》、《嘴巴找耳朵》、《貌合神离》,小说集《温柔与狂暴》、《自游人》,诗集《光阴的故事》等。

共同的精神家园

  因为太遥远了,提起半岛诗社,我的记忆似乎有些模糊。诗社应该是1987年春天成立的,那时候我还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我1985年开始发表诗歌,大学期间,曾任“夏雨诗社”的主编和副社长,那个诗社在高校里很有影响。1989年8月,我来到蛇口。我学的是金融专业,当时分配到蛇口的一家银行。

  那时许多人都是唱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这首歌来到蛇口和深圳的。蛇口得中国改革风气之先,生机勃勃,但对许多底层的蓝领或白领来说,这一切都是在措手不及和无可奈何中发生的。他们是远离故乡的旅人,他们倦于世俗与物欲的侵蚀和挣扎,深陷在乡愁的悸动中。有一部分旅人,渴望重建一个“家园”,寻找一条“回乡”之路,一条延续他们从前的纯真的路。在这个半岛上,有人振臂一呼,便有一群人云集在一起,于是便有了“半岛诗社”,一个精神意义上的家园。半岛诗社可以说是蛇口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更纯粹意义上的文化。

  当时,我的同学或朋友都在市区,刚来的一段时间生活很是寂寞,节假日总是一趟一趟地往市区跑。后来,我发现了蛇口的“半岛诗社”,而我也在努力寻找切入点,使自己融入蛇口的生活。我现在可以说,蛇口半岛诗社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所以我成了“半岛诗社”的一员,又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在最初的日子里,我像许多人一样,对新生活满怀渴望,用诗歌来讴歌新生活。

诗生活充满阳光

  我是1990年初开始参与“半岛诗社”活动的,诗社当时虽然有近3年历史了,但并没有什么名气。我在大学办过诗社,很快被推举为社长。

  可以说,半岛诗社的鼎盛时期是我当社长的时候吧。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当社长时,黄海是副社长,夏木子是秘书长,温丽璇、安子是理事。当时我们出的刊物是《半岛》诗刊,因为蛇口当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诗刊质量也不错,《半岛》很快在全国有了较大影响。

  我和夏木子、王晖还另外搞过一个《招商世纪》诗刊,这个在民间影响更大,这个刊物出了十多期,后来还分专题出了不少诗集。1991年2月24日,徐迟来到蛇口,他给诗刊的题词写道:“诗是预言,不是过时的新闻。诗是颂歌,不是废话。诗是信念,决不失望。——为《招商世纪》题句。”徐迟是全国著名的诗人、作家,他的题词是对我们这帮文学青年的巨大鼓舞。

  当时诗社队伍庞大,活动挺多,每过一段时间,就组织诗歌沙龙,举办诗歌朗诵会,热闹非凡。1991年底,我们在蛇口四海影剧场搞了一场“青春不朽”朗诵会,我还保存着当时的邀请函,是刘维军设计的。我们还参加过深圳荔枝公园旁的大家乐舞台的演出,去过深圳电台做文学节目;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深圳文学丛书中,我们诗社社员的作品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当时任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许石林,请来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家声等人,为我们的诗歌做了配乐诗朗诵,盒带我还保留在家里。那时我们意气风发,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蛇口的大街小巷的布告栏上,经常张贴有我们活动的海报。那时候,外地搞诗歌的,几乎都知道我们这个社团。

半岛归于平静

  那几年我确实写了不少诗,后来结集成《光阴的故事》。我们中不少成员还在外地文学刊物上发了大量作品,1997年,这群“半岛青年”结集出版诗歌散文集《每棵树都有牵挂》。

  半岛诗社也是1997年结束的。你问为什么结束?有当时中国文坛大气候的影响,有我们诗社内部小环境的因素,也有我个人的原因。这是自然规律。蛇口是半岛,也是港口,有的人来了,有的人又走了。我感到自己的激情就像退潮的海水一样,逐渐失去了拍岸的渴望。我放下诗歌,写起了小说。而现在,那些诗友,已经散落在这个城市的角落。蛇口也在变,变得拥挤了,人多了,车多了,走在大街上,就会呼吸到那越来越浓的汽车废气。在这种喧哗的背后,激情没有了,诗歌也就消失了。

Tags:谢宏 半岛 诗社 责任编辑:rose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彭名燕:喜怒哀乐都与深圳有关 下一篇胡经之:从北大到深大创办中文系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