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深圳作家蔡东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新人奖
2016-04-26 20:54:34 来源: 作者: 【 】 浏览:3914次 评论:0
深圳作家蔡东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新人奖

22.png



2016年4月16日,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在广东顺德举行,深圳作家蔡东凭借作品《我想要的一天》获得「年度最有潜力新人」奖。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由南方都市报发起主办,创办于2003年,迄今已连续举办13届。盛典坚持公正、独立和创造的评奖原则,坚持“反抗遮蔽、崇尚创造”的评奖宗旨,坚持艺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并重,每年颁发一次,旨在遴选出最优秀的年度华语文学作品。


获奖作者

年度杰出作家 

欧阳江河

    年度小说家 

路内

    年度诗人 

宇向

    年度散文家 

赵柏田

    年度文学评论家 

唐晓渡

    年度最具潜力新人 

蔡东

    年度网络作家

    纳兰内拉 叶非夜 吱吱 圣者晨雷 定离 若菀



授奖词
蔡东的写作,目光柔和、苍凉、悲悯。城市,小人物,破败的生活,残存的尊严,她一边观察,一边思索。她关心他人的痛苦,宽宥弱者的过错,却对深埋生活暗处的恶决不退缩。她出版于二〇一五年度的小说集《我想要的一天》,不避生活的阴冷,正视人世的困厄,一次次的迂回,一次次的对决,都是为了穿过人生的窄门,实现与想象中的世界遇合。在绝望中希望,在悲观中乐观,在虚无中相信,蔡东的小说总是充满力量。



蔡东,女,文学硕士,上世纪80年代生于山东,现居深圳。写小说,写艺术随笔,部分作品被转载和译介,曾获得《人民文学》首届柔石小说奖、深圳市青年文学奖等鼓励。


答谢辞

我必须要坦诚地说,这是我暗恋多年、心向往之的文学盛会。截至此刻,我依然感觉一切都很梦幻。感谢华语传媒文学盛典,让我收获这个无比珍贵的鼓励。

从来没有后悔过读中文系,没有后悔过写小说,再来一遍,还会如此;年龄越长,越知道没有小说的日子会很艰难。我生活在一个特别急切不安的城市,身边也有很多朋友看心理咨询,聚会时,他们又胖又憔悴地出现了,不停地说话,疲惫不堪,停下来却只会更焦灼。我能保有安宁坦然的心境,正是因为小说另给我一处秘境,我虚构了一篇篇小说,它们给我的幸福却毫不虚幻,是真真切切的。

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所谓的80后,是被规训得整整齐齐的,由完整严密的教育生产线和消费主义联合塑造,讽刺的是,以远优于父辈生活条件而著称的一代人却在毕业后饱尝生存之艰,重压下往往渴求安稳、顺流而下,少了些年轻人该有的鲜灵活泼。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通过写作来质疑现状并体验自由的。我们总是强调,艺术应该发现生活中的可能性,关键怎么理解这个可能性呢?它往往就是现实中的不可能,是现实中的做不到、完不成,是在天经地义处划开了一道漂亮的小口子。

《我想要的一天》这本小说集收入了我不同时期的六篇作品,写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在单调、务实的社会气氛里,如果小说再不能充分地展示多样性和差异性,那文学的意义还体现在哪里呢?成功的定义如此不由分说,不容辩驳,越是趋同的价值选择,越要警醒和深思,所以我写了一系列不太符合主流观念的人物,至少可以在文字的世界里,开拓新的价值,开辟一点空间给愿意走僻静之路的人,希望那些未必“成功”的生命也能保住一个幽僻的角落,充满兴致地开始每一天的生活。

我们都遇到过一些爱好文学的人,可能写得并不好,也看不到日后写好的希望,但一个人就不能单纯地爱一样东西而始终不成功吗,我们又是怎么界定成功的?其实还是在一个庸俗势利的层面上去评判和考量。人这一生,能接触一门艺术,让自己沉醉让自己持久地热爱,这本身已是最大的幸运。

在写小说这件事上,我愿意花笨力气,无论投入多少时间都不会觉得浪费。我喜欢机智灵巧的小说短章,里头透出精致的趣味,技艺也纯熟,但最打动我的,却是写得笨重而赤诚的一类作品。我觉得,小说家就应该是那个人,那个洞悉世情却依然愿意天真也能够天真的人。







“写作无近路,但我愿意走下去”
南方都市报专访蔡东

2005年开始文学创作,后来你又停笔一段时间,请问这四年的停滞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说它是必要的?

蔡东:真正开始系统阅读小说并确定以写作为志业,是考入大学中文系之后。高考结束选专业时,本可以选择更具有现实感的专业,法律金融小语种,但我毫无犹疑地选择了中文,对水瓶座来说,这得有多难呀!我至今都欣赏那个十八岁时的自己。后来毕业了工作了,不像读书时有大量时间,我要先把教书这件事做好。写作何其娇气脆弱,忙起来就没那个心境了。为什么说这四年必要呢,因为确认了写小说这件事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无论放下多久心里还是会想着,一有机会就又开始写了。写作无近路,但我愿意走下去。停滞也并不可怕,就像戈尔丁,他23岁的时候处女作面世,一本诗集,而《蝇王》是什么时候出版的呢,距离他处女作发表已整整过去二十年。


书的标题为什么选《我想要的一天》?这对整本选集是否有统领意义?

蔡东:可以说是主题小说集,这本集子通过不同的故事去切近相似的主题,突出一个“我”字,突出“我”的选择,突出异质性和多样性,这里面的人物都活得不太主流,我喜欢这些人物,虽然没给他们一个欢天喜地的结局,但希望他们在文字的世界里继续活着,活得自如些。



你的小说很喜欢描写一种内心的撕裂感,不论是春莉、高羽还是柳萍,他们好像都挣扎在艺术与生活、庸常寡淡与逃离的冲动之间……这两种状态的对立是你文学创作的母题吗?

蔡东:并不是简单地预设一个对立,即使有对立,这个对立也不是静止状态的。我觉得小说就诞生于某些摇晃的情境中,人心太幽邃了,最吸引我去写的,是生活中那些不得已的事情和不彻底的人物。现在我们的痛觉似乎退化了,很多加诸于我们身心之上的事情,不该那么轻易过去的,但我们居然就过去了,把头埋在沙子里,不去深想不去深究,很世故地就过去了,所以在小说里,我希望不要轻易过去,即使最终背弃自己,选择了舒服好走或更符合功利原则的那条路,过程中至少也应该挣扎挣扎吧,我想聚焦这种撕裂煎熬的感觉并慢镜处理,让它像岩石一样凸起来,硌一下我和我的读者。


如果说选择写作是一种自救,那春莉对文学的接近,是你个人经历的投射吗?

蔡东:格雷厄姆·格林说过,“写作是精神疗法的一种形式;有时我很好奇:那些不写作、不谱曲、不画画的人如何能够逃脱疯狂、抑郁、恐慌与惊惧的魔爪,因为这一切都根植于人类所处的境遇之中。”用文学写作来疗救精神,这还挺普遍的。我听当编辑的同学聊起过一些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听得很感慨,就想写写这一类人的存在状态。相比于春莉,我幸运多了,我写出了让自己激动的小说,也因为小说结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跟他们见面不多,但缘分甚深,我能感觉到他们是真喜欢我的小说,这方面我特别知足。


你的写作和生活是割裂的吗?

蔡东:我也曾因写作而失眠、脾气暴躁、三餐不规律,家人也跟着紧张,不知所措。现在,我更懂得享受它了。有时等待一篇小说一等就是半年,无须着急上火,看看书,把零碎的想法记在笔记本上,一天天地养,等它的轮廓一点点变得清晰。我试着将写作日常化,或许也只有这样,才能长长远远地写下去吧。这几年感到特别自豪的是,在家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我一个短篇就写完了。


你说要警惕写作者的自我幽闭和受难情结,减弱创作对生活的影响,请问生活中要怎样实践这一点?

蔡东:永远保持对美物和好物的兴趣,包括器皿,包括衣裙,包括花草。


《无岸》里你写了一个在学校里教书的女性,很难不让我联想到你的职业。在学校教书的体验如何?这对你的写作来说有什么意义?

蔡东:体验不太美妙。功利和粗鄙像弥漫性的毒气,学生同样也在呼吸,人文课在学生的观念里总是边缘的,我已经厌倦了这种轻慢;我理解他们,但不代表我就能顺畅地消化这一切。找工作变得如此重要,没人愿意看得长远些,其实,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和职业上都无法获得存在感,甚至家庭也不能被赋予更多意义时,一个无用的爱好可能就是你最后一个庇护所。上课本身没那么累,遇到可以交流的学生也特别高兴,但更多的时候是难以抵达和无法改变的无力,因为这些年的痛苦一层又一层地沉积,我很少用写作去触及学校、教育等题材,也许以后机缘合适了,才会把这些经历转化成文字。


教师和小说家,哪个给你带来更多的满足感?你会如何调和这两个角色?

蔡东:不一样的满足感。去年,我下了课在办公桌上看到一张字条,是以前的学生给我留的,上面写了很多话,其中一句是,你影响了我的世界观。学生要毕业了,给我留了字条,看到的那个瞬间确实很难忘,想到能给学生留下点精神资源,帮助他们去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一下子就有了职业价值感。而小说呢,闲来写小说———我以之为人生最大的幸运。它让我有机会过上内心安宁的生活,自足的生活,它为我提供的奢侈品太多了:安宁、满足、坦然,发自真心的幸福感。


我发现你很擅长表现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和困局,但生活中你并没有小说里童小童这么大的孩子,你从哪里获得这段素材?

蔡东:柳萍也好,童小童也好,都没有具体的原型。送孩子出国读书可以说是公共的素材,大家都可以观察和了解到,但这背后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它会扭曲一个人吗,它会让一个母亲变成什么样子呢,现象之下那个黑黝黝的看不清楚的部分,才是我最感兴趣的,我通过虚构一篇小说去尝试看清它。把这个故事置于深圳的背景中,是希望小说是放射状的,可以辐射到更多的城市居民身上,写的时候最用力的地方是这对中年夫妇的心理,这样小说不会很表面化地去复现某种时代风潮,好小说应该是曲径通幽的,不轻易过时的。


说起来,小说的故事背景都发生在深圳,在我看来,《我想要的一天》似乎是你对城市文明的反思,你认为当代城市生活的症结在哪里?

蔡东:深圳是不是南中国最焦虑的城市?也许是吧。我觉得城市生活的症结是大家都焦虑,不是为终极的东西焦虑,是为生存啊发财啊这些焦虑,我们往往生活在巨大的惯性里,生活在一套“标准”当中,但没人去追根究底,问问为什么。



你曾说,在城市里写作的小说家要建立起自己的“城市诗学”,你理解的深圳这座城市的“城市诗学”是怎样的?

蔡东:城市是可以书写的,只是现在写城市,概念化的、没有美学发现的东西还是太多了,反而让人觉得老套,浮光掠影,陈腐不堪,城市书写还远未成熟,就已经有了老气横秋、腻腻歪歪的套路。古典文学中众多物象经过发现、书写和沉淀,生成了美,我觉得要建立深圳写作的诗学,也需要美学发现,需要经验的独特性,需要非常天才、非常个体化的表达。



目前你的作品以中短篇为主,有长篇写作的计划吗?

蔡东:一方面是因为时间散碎,另一方面是积累不太够,所以只能写中短篇。总觉得写长篇是要隆重其事的,要找到一个值得用长篇去呈现的东西,还是再等等吧,暂时没有计划。



你会如何看待作品的畅销、成名?

蔡东:作品有人买、有人阅读当然是好事,但希望一切都是自然的,别为了这些太难为自己。不管热闹还是冷清,写作首先应该是自足的。我能做的,就是一篇一篇地写,一点一点地突破自己,一针一线地在写作上花工夫,这也是我唯一能够控制的部分了。



23.png








我想要的一天
蔡东


「蔡东的作品显示出一个年轻作家的深度、情怀和艺术才华,是当代城市文学领域的丰美收获。她将短篇小说的“精深”发挥得淋漓尽致,透视着人心和人性的丰富、幽暗与曲折。其写作立场是知识分子式的,既有对人物现实困境的精准描画,又有对生命绝境的形而上的思考与叩问。她书写的并不只是此时此地的现实,她在努力切近我们的精神疑难,切近那些深夜里我们孤独一人时的辗转反侧。」




Tags:深圳 责任编辑:乘风无痕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莫言:我眼中的阿城 下一篇悲伤者的无力:关于《于秀和她的..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