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让历史照亮未来——略论当代历史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2012-10-17 03:45:42 来源: 作者: 【 】 浏览:1776次 评论:0
插画:田威插画:田威
◎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

  摘要

  在互联网炒作的时代,从前那种足以启发人们生活冲动和改变生命道路的历史文学创作,似乎在物质时代黯淡了色彩。现在的普通大众,无论是公务员还是网吧小工,都可以让他们的“民间文本”借助互联网传播出去,经过各色媒体和网民的演绎,通过肆无忌惮的点击率造假等低廉成本炒作,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否会搞创作,只要你能码成字,只要你能在网络或者纸媒上吸引注意力,其林林总总的“作品”,都会被当做历史“文学”推到市场。

  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生存日艰,图书市场变得越来越不景气。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类图书,似乎是一朵耐寒的奇葩,一直“高烧”不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刨除出版商买榜、网上造假点击率炒作和伪造出版印数的泡沫,从影响力来说,历史类图书的销售,确实看似“一枝独秀”。

  如果近距离观察当下的书店和书摊,可以发现,那些方便面般速成速食的历史类图书,大多设计新奇,包装怪异,书名诱人,而且,流行语满页皆是,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作为时下社科类图书新宠的历史类图书,归而统之,无外乎可简单分为如下几类:

  其一,各出版社为了节省版权费和稿费而“重印”的各种历史古籍。他们各显神通,对原著从“形式”上改头换面,有的还画蛇添足,附加佶屈聱牙的白话翻译;其二,由出版社或者书商找人胡攒的历史类扫盲图书。其内容文字多抄袭自近年来各类历史教科书和学者所著的历史专著,多数加配与文字完全不搭边的精美插图,卷帙浩繁,内容空洞,价格惊人。这种书,只适于不读书的富裕阶层放于书架上做摆设;其三,帝王将相的用人术、驭人术等“权谋类”书籍。包括对“推背图”等历史伪书重新诠释的中低级“相面书”,作者往往“古为今用”,似乎总结历史的唯一目的就是“教你诈”;其四,迎合时下播放的高收视率电视剧而速成的历史“戏说”小说。大多数都如注水猪肉一般,戏不够,美人凑,连郑和下西洋也要添上数位风华绝代的佳人——大公公用这般尤物作甚!其五,含沙射影的历史“回首”书籍。作者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云山雾罩,自以为谈谈明清之弊,讲讲元宋规则,就能针砭时弊,为当今社会开出一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良方”,等等,等等……

  当然,这几年来坊间历史图书的最新景观,当属被几个书商炒作、包装后推出市面的历史类系列,这些“畅销”书的书名往往平俗易懂,白开水一样,可以让人速记易读——“历史这些事儿”,“历史那玩意儿”,“历史真有趣儿”……诸如此类,以卖书传销会形式,确实吸引了不少完全没有历史基本知识的低端读者。当然,被书商标签或者自属“草根”的作者们,最终目的其实还是“草根”读者的钱袋子。

  为了销售,出版商依靠网上点击率造假以及类似网上卖书老鼠会的刻意炒作,培养出一些或真或假的历史注水书作者。这些人,多以“最高点击率之王”为噱头,加之出版商利用网站点击率造假软件,在短时间内让他们的文章“红得发紫”。这种网上炒作,一段时间内确实独领风骚,已经成为时下出版商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历史“作坊式”书籍的生产方式。

  在我们如今所处的“眼球经济”时代,赶鸭子上架的历史通俗写手们,往往一手拿本《秦始皇传》、《刘邦传》、《朱元璋传》或者《王阳明传》,一手拿着一本《北京俏皮话集锦》或者百度速搜的网上笑话全集,在根本不读任何原始史书的前提下,他们以学者所写现成的历史书为“线索”,增之以网络低俗调侃语的无厘头“幽默”,云山雾罩,东抄西凑,意识流地口沫四溅,最终在出版商“流水线”组织下,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整出一本又一本的连续水帖书。这类低级的、质量全无保证的劣质历史书,依靠出版商最擅长的网络传播力量,最终在历史图书市场“登堂入室”。

  国内这几年的“网络历史写作”,一度甚嚣尘上。在浮躁时代,越来越多的写手,贪图快捷方式,纷纷一手拿本历史白话书,一手拿本网络俏皮话,俯首打字,胡侃历史,并美其名曰“生动、鲜活、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如此一来,所有严肃的历史内容,渐趋胡侃末流,各种类似“西施吃着哈根达斯”、“小皇帝把帝国当成别人的信用卡来猛刷”、“宋襄公终于失去了国王的椅子”、秦始皇摇头说NO……等等使用无厘头“当代”词语解析、其实是肉麻当有趣的句式,包括古代主人公的“英语对话”等噱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历史叙述中。甚至在强势电视媒体上,不少教授、学者为了讨好读者和观众,也纷纷以相声包袱似的调侃来进行历史解读。他们目的很单纯,在享受 “学术超男”名声的同时,更高兴的在于分享畅销书作家带来的版税好处……

  那么,所谓的“趣读历史”中,这些“时髦”句子好吗?当然好!很早以前刚刚出现的时候非常好!我们在网上开始看见这些东西的时候,顿能让人眼前发亮,什么刘邦先生,吕雉女士,打狗脱王莽,迷死脱李渊,如此柏杨、李敖式的幽默,老根发新枝,很能让那些网络消遣的人儿们或者拿本历史“方便面”解乏解饿的读者们发噱一乐。不过,随着这些下三滥式顽皮碎屑的飞散,我们历史长河中那些真正的、久蕴经典的深沉的、迷人的魅力,也都消散在这些网络词语中。

  亦步亦趋,愈来愈多的青年、中年写手,由于不肯仔细钻研典籍和做基础功夫,更喜欢形而下地用低俗网络语言拿历史打趣。

  “通俗”历史写作,原本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形成了潮流,那就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日积月累,历史图书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读者日益生厌,对这些粗陋、错谬百出的历史“裹脚布” “作品”,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失望和愤怒……

  别说,在当下,出版商所推出的这些速食面作者往往能一夜成名。由于这种历史写作的低门槛,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码字工”加入到这个以炒作为出名手段的写作群体。而作为“产业链”历史水书作者炒卖自己最大的噱头,首推他们动辄成千上百万的造假“点击率”。出版商和网络推手公司共同合作,但凡有网站或者网友对他们的历史写作或者点击率表示怀疑,严格受训的这些网络推手就会轮番马甲上阵刷屏、灌屏来捣毁论坛……

  受裹挟之余,普罗大众很跟风,在历史类图书方兴未艾的当口,以为那些专业在互联网上造楼顶贴顶出来的“热帖”的点击率和人气都是真实,也纷纷口沫四溅地去凑热闹,最终使得现实中不少读者为了子弟而掏出腰包购买。待得他们细看手中书,大多会如坠五里云雾,终于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

  上述种种不良现象,让我们对时下的“历史热”产生出不少忧虑。这些廉价而高产的“劣币”式历史作品,是否已经开始驱逐那些真正的“良币”历史著作?长久已往,某些出版商这种不负责任的炒作,肯定会让图书市场充满大量的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最终使得读者对“历史作品”失望并失去兴趣。此类历史“作品”,虚拟出一派市场繁荣的景象后,最终会让读者大叫上当之余,对历史文学产生真正的“倒胃”。

  在互联网炒作的时代,从前那种足以启发人们生活冲动和改变生命道路的历史文学创作,似乎在物质时代黯淡了色彩。现在的普通大众,无论是公务员还是网吧小工,都可以让他们的“民间文本”借助互联网传播出去,经过各色媒体和网民的演绎,通过肆无忌惮的点击率造假等低廉成本炒作,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否会搞创作,只要你能码成字,只要你能在网络或者纸媒上吸引注意力,其林林总总的“作品”,都会被当做历史“文学”推到市场。

  与此同时,时下趁势而起的写作暴发户们,已经丧失了他们网络前辈写手那样的拘谨和清醒,他们对传统作家群体不断加以刻意的嘲讽与贬低;而且,他们还凭借网上肆无忌惮的“话语权”,在书商推波助澜下,许多写手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这些自称“草根”作家的于连·索黑尔式的梦想——出人头地,发财致富。

  当然,也会有人跳出来说:图书市场的这种“历史热”,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于普通观众和读者进行迅速扫盲!所以,没必要太看重历史写作的“质量”,也没必要在“历史真实”等一些细节上去较真……这种历史“调侃”书,虽然内容很水,但青年人爱看,毕竟比那些板着一副教科书面孔的学者著作要通俗易懂,是力避枯燥的“个性”写作呢……

  历史写作,其实应该是无比复杂的、深沉的研究领域。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人们善于忘记,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毋庸讳言,很多历史写作确实有些佶屈聱牙,忘记了历史中的个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会冲动的行为者;甚至不少人物传记的传主,也变成政治运动场的布景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零部件;优美的散文,被味同嚼蜡的研究著作挤到边缘;赏善罚恶的道德评判,让位于功利主义的进化论原则……——即使旧式史学著作存在问题很多,但和当下很多看似调侃轻松实则面目可憎的历史“水货”相比,真应了九斤老太那句陈词:“一代不如一代”!

  作为历史写作者,其笔下的历史作品要做到好看,主要是能够把历史人物当“人”去雕琢——无论凶残还是软弱,英雄还是狗熊,当历史的个人变成“人”之后,人性的复杂多变被呈现出来后,历史也就变得好看起来。

  所谓“好看”的历史写作,所谓趣味性,并非用现代的词汇描述古代故事,不是半吊子历史爱好者故作高深的“探析”写作,不是时下流行的那种故弄高深和善感愁肠的历史“小资”语境,更不是像许多电视剧编剧那样专门从演义和荒唐逸史中剔取“戏肉”哄弄读者……——所有这种形而下的历史写作 “穿越”和“移情”,张冠李戴不说,有时候还完全混淆历史的概念,混乱历史的场景感。

  一本好的历史书如果能够打动人,必然不是炫耀历史知识佶屈聱牙的考证专集,也当然不能是生硬翻译古文为白话的“历史流水账”。历史作家,应该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于旁人不及处下笔,站在一般人往往忽略的角度,对“历史的人”进行趣味的、文学的观察,从而把“人的历史”这一沉重的命题分解为鲜活的、极富个性的、充满魅力的特殊个体,展现过去岁月中那些具体个人有血有肉的生活,以及他们所处的动荡而灿烂的时代,描摹他们昙花一现的富贵荣华背后那些你死我活的、精彩绝伦、叹为观止的人生图景,并能以超文学而非炫耀词汇的手法把历史“蒙太奇”放映于读者的眼前——如此这般,才能够展示中华大历史的风流豪迈和动人心魄,才能够令人觉得每一段故事读来,都仿佛是一场众味杂陈、回味无穷的盛宴。

  历史写作,如果无视崇高、真理、苦难这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趣味”和搞笑的易读价值,是万万不可能成为真正历史文学作品的。而历史作品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历史写作者在市场和金钱的诱惑下,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历史人物和事物的“好玩”的描写上,这样一来,他们眼中就没有苦难的人,没有崇高的追求,没有沉重的牺牲,没有失重而流血的岁月。让人感到忧心忡忡的是,为了版税和廉价的掌声,当下一些唯利是图的写作匠们,肯定刻意追求“技巧”的新奇和销售炒作的出奇制胜。

  作为优秀的历史写作者,一定要真诚面对历史和历史人物,一定要无畏地、勇敢地追求真理,努力而执著地探寻深埋于历史黑暗中的光明意义,大胆抨击罪恶,真心同情弱者和所有那些辗转于历史深处的痛苦的灵魂。一旦一部历史作品中具有崇高的价值,具有历史的尊严感和道德力量,具有他人难道的可怕真相,即使作者的文学手段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滞重和缺乏技巧,其卓然独有的高贵气质,也会使得这种刻骨铭心的历史写作具有了不朽的品质和力量!

  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学,从司马迁开始,就具有超凡的高贵的精神气质,具有浩然之气,具有朝气和灵气,一向是汪洋恣肆,磅礴而内蕴。回首往昔,我们古代伟大的历史作家,无不具有淬火的意志,他们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满正义感和无畏精神,无不具有高度成熟的理性意识和历史意识——这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自由和伟大的品质,使得这些历史写作大家不断能够揭示出历史的秘密,发现生活的真相,洞悉人性的本质。

  北宋史学家刘攽曾言:“古者为史,皆据所闻见实录事迹,不少损益,有所避就也,谓之‘传信’”——“传信”,既是一种叙事方式,也是一种伦理态度,是历史学家和历史作者对逝去年代的人和世界的崇敬与尊重。

  从司马迁开始,前赴后继,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忠实的历史记录者,他们都以独特的视角和冷静的态度,饱含温柔的怜悯和宽厚平恕,坚持历史写作良心,不溢美,不掩恶,对历史过程娓娓道来,对历史人物言行进行客观、冷静的描述。孜孜不倦之中,述往事,思来者,这些历史写作先贤表达出他们各自鲜明的政治愿望和文化理想,而且,一直衷心希冀自己的历史作品能够对现实和未来发生积极而不朽的影响。

  历史主义大师马西勒克在其《历史与现代》一文中强调:“没有坚确的伦理基础所把握的历史,只不过是波浪似的游戏。所以,只有良心之声,才能使一切流动的东西、相对的东西,突然地成为形而上的坚确的、而且是绝对的东西。”——也就是说,无论是中西方的历史写作,作者一定要坚持写作良心,一定要敬畏历史伦理,一定要坚持历史的、崇高的价值感,一定要保持对权力说真话的、秉笔直书的无畏勇气!

  所有伟大的历史作品,肯定回荡着良知和良心的声音,肯定饱含着历史学家独特的、绝对的、不朽的精神!

  为此,对于当代的历史作者来说,如何能够规避市场和书商的“绑架”,如何坚拒金钱欲望和写作“时尚”的劫持,确实需要清晰的自省和不断的努力。傲然、坦然地生活,无畏、无欲地写作,我们就肯定写出有价值的历史作品,肯定能够使得那些带有我们自己时代清晰印痕的历史文学流传后世!

  对于读者来说,在勾魂摄魄的趣味阅读之中,那些本已久远的、随风而逝的历史人物,会刹那间在读者眼中逐渐鲜活起来——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苦乐更迭,他们未经雕饰的素朴亲情和戏剧人生,在读者阅读无限的快感之中,在读者发自内心的笑意之间,在读者颔首扼腕之余,扑面而来,袅袅余音,不绝如缕……

  作者简介

  梅毅 籍贯天津。国家一级作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梅毅话英雄”系列主讲人,现任职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国际部,兼任深圳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多部中、长篇小说,曾获国家、省、市等多项文学奖项。并有社会学译著《人类行为》等出版。从2004年起,梅毅以“赫连勃勃大王”为笔名,开始“中国历史大散文”写作,荣获“中国大陆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之称。2010年,梅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 “梅毅话英雄”系列。

 

Tags: 责任编辑:tea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文化界人士谈生态文明 下一篇中华民族审美与文化相融共生的节..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