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13日,《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以下简称《手上春秋》)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顺利举行。《手上春秋》是作家南翔非虚构文学新作,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等在京文学评论家出席会议,围绕《手上春秋》的题材、内容及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主持本次活动。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夏玉峰,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仁荣出席了此次活动并介绍该书出版情况。

李敬泽从“道器之辨”角度评价该书,“作者在手工艺等细小之事里看出了高和远的道,真正构成一个传承五千年之文明的大国,是这些细小的东西,细小的东西中所凝结的执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表示,“《手上春秋》通过手工艺人写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工匠精神,让人长知识、长学问,是一本经得起阅读耐得起评鉴的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平认为《手上春秋》的选题意义在于这是国家、历史文化和人民所需要的。他说:“与已出版的关于工匠精神的图书相比,本书的最大不同在于思想性,偏重手艺背后的人的介绍以及人的历史阐述。”

与会专家认为,《手上春秋》塑造了一批手艺人、一群文化守望者的形象,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以人物的故事折射行当的消长、时代的变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手艺的传承等问题的思考,体现了较强的文化价值。正如评论家李云雷所说,这是一部既有学术性又有民间性,既有亲历性又有展望性的作品。

作者南翔介绍,《手上春秋》的创作初衷,在于倡导做田野调查,获得民间的、社会的、现实的第一手材料。他认为,传承应来自于生活,也期冀孩子们从日常生活中习得传统文化。《手上春秋》的文本意义也在于唤起读者对手艺人及其技艺的现实关注,通过观照手艺人的处境,打量手艺业别的传承,以及思考手艺文化的去留,吁请人们习以为常的现代化、城市化与商业化的匆遽步履,慢一些,再慢一些。
本书的另一亮点在于对各类技艺的呈现,作者掌握大量资讯信息,通过原生场景描摹、叙述视角切换,以及旁征史料佐证等,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技艺之美。
《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

作者历时两三年,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深入细致地访谈人物与采集素材,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从目不识丁的壮族女红传人,到世界非遗项目宣纸捞纸工,囊括日常生活的制茶、制药、夏布绣、蜀绣、蜀锦、棉花画、印泥、正骨以及钢构建造师等优秀工匠(手艺人)与精湛技艺,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15名中国工匠的人生沧桑和手艺传习,形成了这本图文并茂、内容坚实、可读性很强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