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谈余立功长篇小说《葵花金黄色》| 陈劲松
2023-12-06 11:44:53 来源: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陈劲松 【 】 浏览:75次 评论:0

陈劲松.jpg

陈劲松

 

陈劲松:我在读余立功老师的《葵花金黄色》之前,刚刚读了作家王跃文的《家山》,两者都属于现实主义风格的乡土文学作品。评论家谢有顺认为,“当代文学中,作家们写得最好的,还是那些与乡村、小镇有关的作品。”深以为然。刚才几位老师分别谈到了两个关键词:乡土与历史。对中国当代作家而言,多半有这样两个情结,一是乡土情结,二是历史情结,前者由此诞生了大量的乡土文学作品;后者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则是芸芸众生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形,以致在中国有这样一种观念:历史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历史,甚至在很多时候,文学作品往往被当作真实历史来阅读。在前面几位老师发言的基础上,我着重谈谈这部小说如何处理历史叙事和小说叙事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一点,谢有顺曾指出,“小说写的是活着的历史”,“活着”这个词,我的理解有两层含义。第一,它表达的是一种鲜活的历史景观,怎么理解?刚才刘洪霞老师谈到大历史和小历史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历史常常只记录已发生的冷冰冰的事实,背后有关人情、人性的内容却语焉不详,犹如谢有顺所言,“许多的时候,历史只对事实负责,却无视生命的叹息或抗议,更不会对生命的寂灭抱以同情,它把生命简化成事件和数字,安放在历史的橱柜里,这样一来,个体意义就完全消失了——而文学就是要恢复个体的意义,让每一个个体都发出声音、留下活着的痕迹。”所有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叙事,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非常值得重视与肯定,在《葵花金黄色》这部小说里,作者意欲表达和分享的,恰恰就是被所谓的大历史所遮蔽的那部分,且写得非常感性和生动,小说塑造了很多人物,但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宏大叙事,而是重点书写作者对于个体生命(乡间小人物)的叙述与悲悯,无疑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最可贵的品质。在大的历史范围、大的历史洪流背后,如何真实且细致表现个体的生存与死亡,这是“活着的历史”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即是“活着”本身,就像余华的小说《活着》一样,历史中的个人在时代动荡环境下,到底应该怎样活下去。面对厄运,小说主人公大丫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世上,还有比活着更要紧的吗?能活着,就不容易了。”就此而言,《葵花金黄色》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活着的作品,60年的历史长河里,作者对于其中每一个个体怎样生存、如何活着,倾注了满腔心血。某种意义上,这部小说既是关于卑微生命的叙事,也是一部关于活着的历史。

 

阅读《葵花金黄色》时,我由余立功笔下的江汉平原,想到了陈忠实《白鹿原》中的关中平原,也想到了毕飞宇《平原》中的苏北平原。三者尽管在自然地理和风土习俗等方面迥异,但都最大可能写出了各自独特的风貌,并将其视作是“朝向故乡的一次精神扎根”。在《葵花金黄色》后记中,余立功特别提到,“位于江汉平原的通海口,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不仅是我的故土,更是陪伴一生的重要标签,是魂牵梦萦的精神安放处。”对那些怀有乡土情结的作家来说,内心可能都会有一个像“通海口”这样的地理标识和精神原乡,就如福克纳邮票般大小的故乡约克纳帕塔法,或是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故而我的一个建议是,余立功未来的小说创作,可紧紧抓住“通海口”这个精神家园,进一步深化乃至升华,藉以提升自己作品的辨识度。

 

此外,方言写作是《葵花金黄色》的一大特色,江汉平原地区的方言俚语让这部乡土小说充满地域色彩,身为湖北人,小说的语言让我读起来感到十分亲切。然而,我也在其中看到了大量与人物、与彼时的历史场景不相符的语言。譬如,“觉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多事之秋,各种各样的消息满天飞,且一个比一个劲爆”;“两人一句赶一句,顿时像扔了两颗炸雷,炸得其他人里嫩外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劲爆、里嫩外焦这样的词汇,显然是今天这个时代才有的表达。汪曾祺曾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言的恰当性与匹配性,是评价一部小说水准的重要尺度。有时候,一个语言的细节就会瓦解读者对作家及作品的信任,这点尤其值得余立功在今后的创作中注意,此亦是我的第二个建议。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分享这么多,谢谢。

 

作者简介:

陈劲松,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副研究员、文学博士。



Tags:小说 葵花金黄色 陈劲松 责任编辑:master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从余立功的写作谈到深圳的写作 | .. 下一篇《葵花金黄色》:一部接地气、具..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