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中共深圳市委领导致辞:(十二)
2012-04-21 23:03:49 来源: 作者: 【 】 浏览:17624次 评论:0
种缅怀和追忆,这些缅怀和追忆,虽然伤感,却为我们曾经拥有的民族品质,留下了宝贵的民族财富和文学财富。

  坚韧磅礴的民族精神。如果说,作家们,特别是少数民族作家们对民族品质的记叙,是对少数民族的本色记录,那么,在如下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民族的自醒和自觉,是民族的自爱和自强,是每一个民族坚韧磅礴的民族精神。邓一光《我是我的神》,通过乌力图古拉和乌力天扬两代人的人生,赋予了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所需要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等人生营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通过萨满义无反顾地救助一个村民就要死去一个亲人的魔咒似的劫难,刻画了一个民族的大仁、大义和大痛。年轻的东乡族作家了一容在《林草情》里,通过对村民模子不管岁月荣枯,爱恨无常,一辈子栽树造林的举动,刻画了一个民族对土地的绵长的爱和坚守。李传锋的《红豺》,通过小骡克残杀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小动物红豺,而最终上演的一场人与动物的惨烈悲剧,传达了一个民族可贵的反思与自醒。打工作家于怀岸的《台风之夜》,通过几个在深圳打工的湘西青年闯荡深圳遭遇抢劫和欺骗时的台风之夜里的所思说想、所作所为,赞美了一个民族可贵的自珍、自爱和自尊。玛拉沁夫的《大地》,通过对牧民巴塔意外挖到了价值连城的金银财宝,却将之归还社会和大地、不愿不劳而获的举动,反映了一个民族大地一样的博大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可贵的自觉。而秦春的《两地书.母子情》,通过在宁夏空难中幸存下来的瘫痪少年重新站起并走向成功的艰难经历,讴歌了一个民族的自强、自立和坚韧。而那些大量的对人性和社会反观、回望和省思、解剖的作品,对民族精神的丰满和健全,也是直逼人心,令人振奋。比如鬼子的《瓦城上空的麦田》。《瓦城上空的麦田》里,鬼子以悲悯情怀,用悲壮的笔调,讲述了农民李四千辛万苦把几个孩子送进城市享受幸福,而孩子们却彻底将他遗忘甚至遗弃,乃至他在一次次失望中死亡的故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鬼子对亲情、良知和道德沦丧的批判,令人在泪水中反省和震撼!

  这些民族的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学作品对民族精神的吟唱和弘扬,使民族文学不但有血有肉,也有钙有骨。这种精神,滋养人生,温暖社会,启迪世道,照亮人心,成了一个民族屹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之本。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文学是木秀于林,一枝独秀,民族文学的民族情怀、民族气象、民族品质和民族精神,构成了民族文学的诗性品格和史性特质,这是我们民族文学的胜利和荣光。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者,我为此感到骄傲、自豪,并将为之继续努力和奋斗。谢谢大家!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王必胜:三十年中国散文发展状况

  本世纪以来,我们做一个年度散文随笔的连选,搞了七八年了,02、03年以后每年作一个序言,我对散文的序言就是我对现代文学的看法,平平淡淡,带着绚丽和灿烂。还有就是给散文放下包袱,这是很简单的,一目了然的。再之后就是前年文学的题目,文学何为散文担当?我觉得散文起到了承担和担当责任的重要。去年我写了散文的人文坚守,我为什么这样说?第一放下包袱;第二散文的作用在起到其他门类没有起到的作用,还有就是在人文坚守上。如果说现在让我对散文有一种看法,散文的发展很正常,而且是在其他文学门类里面,如果我们搞排行榜的话,起码在中上,这是我的直观感受。

  既然要谈中国三十年的散文,确实说起来话题是很广泛的,按照我们的分类是广义和狭义之分,从50年代以来就有这么一个分类,以至于现在的文学教科书上都是这么谈的,就是所谓抒情和叙事的散文。这30年来有三个时期:

  第一个是在散文的井喷期,就是80年代之初,这可以说都是井喷期,这一段思想解放、文化推进,对于社会历史重新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是散文回归到真正回归到说真话、写真情。刚才有些专家已经提到了巴金先生的作品,像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图片展里面巴老的作品有《真话集》和《情感录》,这里有一些老作家,从过去种种被迫害的老作家出来之后,他们写了散文,这些散文就是说真话的散文,这迎合了当时思想解放的潮流。同时也翻译了一些外国的名著,包括一些思想家的名著,现在哲学的思想使我们的散文变得丰富多彩。简而言之这一时期是井喷期。

  与此相关联的就是各个门类的作家、专家的记录,也就是说散文家和各个门类专家的记录,这应该说是井喷期之后,小说家在写小说的同时,把思想感情付诸于散文,90年代的时候,我出了一部书,这本书还一直的在卖,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小说家的散文》,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为了分类的需要,之后也有很多评论家的散文、学者的散文,我认为这是在80年代井喷期之后的末期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这个现象我们都有一种形式的归类。

  这个时期散文的丰富也好、发展也好,这个时候还没有专门的散文家,进入90年代转型之后,出现了第二阶段,这就是市场化和通俗化文化的发展以后,有两类的散文出现:一类就是小女人的散文;一种就是哲理性的散文,这里有城市化的进程、都市文化的发展、报纸专栏的推动、一些女性作者在都市报上开办专栏,由于她们的敏感,对都市人的情感变化写了大量的专栏文章,这就是小女人的散文。现在很多的情况下它是一种便贬义,其实也不尽然,它的发生地在广东,由此很多评价为女人的散文,我觉得小女人的散文是市场化、生活的发展,随着都市报的产生而出现。与之相关联的、或者与之同等的是哲理性的散文。这里有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的,但是我认为,从过去80年代井喷期的说实话,我们的散文在大众文化当中的影响之外,这一时期的散文,我想是城市化文化发展之后产生的一种现象。

  接下来就是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时候出现的就是大文化散文,好多作家也是参与的当事人,大文化散文影响着作家和一些作品,多半都是田野笔记的东西,比如说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都了很多遗迹,写了文化散文。另外读史和研究史学的推进,很多作家和历史学家也加入了这个队伍。这一时期是大文化散文的出现。这些特点和文化散文相类似,有地理文化的描绘,历史的重新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我觉得有一种编辑行为的主动性、主体性,那就是散文杂志也不断的创办,包括很多杂志都改成散文杂志,这一时期体现的是大文化散文的出现,有不同的争议。把这个现象描述一下,有不少作家,包括余秋雨、李春宝,他专门写山西、山东。

  这之后就是到了新世纪,这一时期主要散文的特点,从外在的反思剖析内心的东西多了起来,另外题材较之以前比较广泛,好多描绘动物的散文出现也很多。像一些著名的散文家,包括周涛写过动物系列,像广州的一名作家出的散文也是类似的。这些思考现代化文化的发展以后,人有自然、人性的东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我是这样分析的,80年代随着我们政治生活不断的发展,呼吁我们讲真话、树真情,回归真正的散文。9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进行、现代化的发展,新世纪产生城市化的进行,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关注,对人内心的关注,所以我想除此以外,散文的创作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小说创作有同步性,比如说新写实,在创造新小说的时候,这也是开了先河,有一些原生态的小说,比如说写新疆的,写村庄的,包括写打工仔的生活,这与小说的发展有着同步性。

  我觉得散文的变化在整个文学创作当中,如果简而言之的话,应该是与时代同行、与生活同道、与文学同步。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谈一下我所忧虑的:

  一个是减负、防伪、打假,我觉得很多散文拉开架式、倚老卖老的文体太多。还有就是要

Tags: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12/17/17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鲁迅文学院“长篇小说创作深圳研.. 下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工程实..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