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中共深圳市委领导致辞:(十四)
2012-04-21 23:03:49 来源: 作者: 【 】 浏览:17622次 评论:0
思考语言和形式的问题,所谓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文学开始回归本体,这是当代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它改变了写作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再接下来,女性文学兴起,“70年代作家”出现,改变了写作与身体、经验、欲望之间的关系。到“下半身写作”、“底层写作”热闹一时,文学好像又从注重“怎么写”转到了“写什么”这个话题上来了。可以说,这三十年的当代文学,一直在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一条线索上探索,文学与现实、文学与语言、文学与经验等方面的关系被全面改变,文学的丰富性、可能性被不断地敞开,到今天,它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一笔艺术遗产。

  但是,到80后作家崛起,我觉得,真正的文学断裂才开始出现。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他们的出场方式,作品的传播方式,都和以前的作家有天壤之别。尽管用一个年代来命名一代人的文学,是机械的,不科学的,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这也是一个事实,尤其是80后作家的作品,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还是有其共同性的,姑且用80后作家来指称他们,似乎也无不可。我之所以说,他们的出现,实现了一种真正的文学断裂,首先是这一批作家的出场方式和前面几代作家是根本不同的。前面几代作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通过期刊、评论家和文学史来塑造自己的文学影响、文学地位的,可如今,这个由期刊、评论家和文学史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文学机制,在80后一代的作家身上,彻底解体了,在他们身上,出现了由出版社、读者见面会、媒体所构成的新的三位一体的文学机制。谁都知道,出版社、读者见面会、媒体之间,横亘着消费和市场——正因为这一代作家不回避市场问题,所以,他们的写作,多数都是一种读者在场的写作,他们不是关在密室里写,而是注重读者的感受,也在意和读者的互动,通过博客、读者见面会、媒体讨论,他们能时刻感受读者的存在,这个存在,也从正面肯定了他们的写作价值。

  这种写作语境的变化,必然会改变他们的文学观念。事实上,读80后一些作家的作品,你会有一种感觉,那个我们讨论了很久了的后现代社会,也许真的来临了。经验的碎片,浅阅读,削平深度,消费符号与趣味,等等,这些都是许多80后作家作品的特征,也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象征。他们注重现在,书写自我,满足于想象的奇崛,语言的个性,反历史,轻经典,甚至连父母一代的生活,都很少人有兴趣关注。这种话语方式,对于被经典和传统养大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断裂,是绝对的重新出发。由他们,我在想,传统和经典这些东西,以及我们过去关于文学的很多伟大的解释,今天对于年青一代而言,真的还有效吗?

  至少,一切已变得很可疑。

  但我也不愿意轻易就认同80后作家现有的文学趣味和文学观念,我觉得他们也还在变化之中。我同样怀疑,他们的这种话语方式,是否能很好地传承文学固有的精神。记得不久前,一个很有名的80后作家对我说,他最近所思索的问题是:谁可以做我们写作的师傅?他突然有一种如何继续写作的焦虑,其实也就是要找寻一种写作资源的焦虑,一旦这个焦虑出现,或许就表明,这一代作家也开始有了如何接续经典、面对传统的渴望,毕竟,就文学写作而言,80后作家也已经不年轻了。在他们这个年龄,之前很多作家都写出了自己一生极为重要的作品了。

  由此反观80后的写作,觉得他们也到了转型的时候。至少,我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疑虑,或许值得他们思考:

  一,他们的经验边界,普遍集中在都市时尚生活上,太狭窄,所以蕴含着危机。它意味着,除了都市生活之外,更多无名、匿名的生活,都难以出现在他们的笔下。我们想象一下,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假如后来的读者通过文学来了解今天这个时代,他们会出现一个幻觉——以为今天的年轻人一天到晚都在喝咖啡、吃哈根达斯、游历世界、用名牌,而更大规模的农村生活、苦难生活,就被彻底忽略了。可是,谁都知道,都市时尚里生活着很多80后,工厂、流水线和农村,也生活着很多80后,后者的生活,由谁来书写?一代人都在描写都市生活、时尚生活,这必然会导致这种单一、片面的生活对更广阔的生活的殖民,这种新的文学殖民,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生活对另一种生活的殖民,一种经验对另一种经验的殖民,它所导致的结果,是沉默的人群消失,渺小的声音失语。我为什么一度重视郑小琼的诗歌,就在于她的诗歌,在现有的声音之外,提醒我们,除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之外,还有铁皮屋的生活,流水线上的生活,生活中,也还有眼泪和苦难,一旦这种声音得不到表达,对话的格局就无从形成,经验的丰富性就会大受影响。80后作家需要向我们展示他们有更宽阔的视野,也就是说,除了书写自己的生活,他们还需要具有想象和虚构的能力,除了观察自己的内心,他们还要学习关心“他人的痛苦”。

  二,他们的精神气质,一直流于孤愤,这也会限制他们的发展。“愤”是80后作家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叛逆的情绪,有时能使他们神采飞扬,个性十足。但是,如果光有这种情绪,孤愤到底,而内心失了温暖和宽大,就难以用公正的眼光看待当代生活,也难以公正地对待别人。在生活中只看见阴暗和不满,一味地愤怒,包括在前辈身上也看不到值得我们尊敬的成就,这是一种严重的局限性。比如对于冰心的文学成就,简单地否定,就不是公正的态度,因为很多人都没有充分认识冰心的小诗、她翻译纪伯伦、泰戈尔的作品、还有她为小孩子写的《寄小读者》这样感人的作品的价值——这几点,都是冰心身上独有的成就,是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也是任何人所无法抹杀的。因此,要公正地看待人和世界,光有一种愤的情绪是不够的。

  三,他们的话语方式,太重搞笑、幽默,缺少庄重、大方的品质,文字便容易打滑,难以真实地表达出这个时代的内在特征。其实不仅是80后,现在只要翻开报纸、杂志,尤其是网络上,一片滑稽、搞笑、诙谐、插科打诨的口吻,这种话语方式占了当下的主流。我个人觉得这种话语方式过于单一了,因为就现实而言,中国社会其实一点都不幽默,甚至还常常让我们觉得沉重,如果一个作家只是热心于幽默和搞笑,如果都在用周星驰或《武林外传》的方式说话,我们如何面对现实中那些有重量的话题?都在插科打诨,就把一切问题都消解了,表面化了,这其实是对现实的简化。一个作家要走得远,还是要有沉下来的东西,内心也要有庄严的东西,不能轻化一切。像鲁迅写《阿Q正传》,也有诙谐,但在鲁迅的骨子里,我们还是能摸到沉重、庄严的东西,只是,很多年青作家都没有看到这一点,而把文字的最高境界定位于有趣。有趣,如果失于轻飘,缺乏真诚的东西,这就会成为文学写作的致命伤。

  以上就是我对当下青年作家文学创作状况的一点浅显的观察,谢谢大家!

  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研究员杨宏海:深圳文学的三个可贵实验

  各位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文学,是改革开放催生了深圳文学,而深圳文学又综合了改革开放文学实验。我认为有三点实验可圈可点。

  第一点,深圳文学丰富了当代文坛的文体写作和人物发展,在我们深圳文学28年的创作实验中,如果我们把它放置到全国当代文坛的平面上来看,下面几位作家作品值得引起关注,首先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刘希红的《你不可以改变我》,这部小说以人物形象个性的先行,以新的理念引起当时文坛的震撼,今天来看也还具有相当的先锋性。第二个是杨黎光的报告文学创作,应该说也在全国文坛上可以独树一帜。在黎光之前,我们有陈秉安等人、还有《天地男儿》在全国

Tags: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14/17/17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鲁迅文学院“长篇小说创作深圳研.. 下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工程实..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