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有关网络文学十周年的纪念中,因为盛大并购起点、晋江原创、红袖添香三家文学原创网站而生出许多波澜。舆论争论的核心,一是,网络文学能否产生新的优秀文学作品;二是,中国的网络文学是否具备足够的生命力;三是,网络文学是否有文学价值。对网络文学持悲观态度的人,在这两个问题上,都给出了否定的结论。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非传统纸媒所特有,文学作品是可以通过任何形式传播的。文学的本质不在于是用笔还是用电脑,而是在于文学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我认为,传统写作不可能篇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而网络文学,也未尝没有佳作。至于对网络文学的文学价值评估,也逐渐在引起文学评论领域的关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学期刊编辑对网络文学作者和作品的评价和约稿也形成趋势,很多网络作家最终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认可而走进传统纸媒,似乎也已体现在网络与文学的互为作用上。网络作品中文学的价值含量应该说与网络本身无关,网络只是一个载体,因缺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去抱怨网络,这只是没有弄清文学与网络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没有弄清文学的本质。
网络发展到今天,文学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说,在网络时代,客观体现在网络上的,中国作家协会的官方网站—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网从2000年创建,经过两次调整,形成了目前的状况。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网”视察的指示和目前网络发展的规律,以及广大作家的需求,中国作家网还是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和广大作家的需要,使我们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便于为作家服务,真正成为文学的百花园地。不仅要努力加大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的力度,宣传中国作协重大文学活动和“四大”重要文学奖项,而且要着重为广大热爱文学创作的人们提供认识、了解、交流的平台,利用中国作协与广大作家联络方便等优势,力求在文学网站中做出自身的优势。
中国作家网坚持以“民主、团结、鼓劲、繁荣”为宗旨,通过联络各团体会员网站及全国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传递中国作协工作动态和各类文学信息为宣传作家和作品,为加强作家与出版机构的联系提供最迅捷的支持;重视联络各个层面的青年作家,为青年作家发表作品提供方便;注重发现推介文学爱好者;以中国作家网在同类网站中信息发布的准确度和用户的信任度为优势,在维护作家权益提供服务上,提供便捷的联系平台;设置“作家权益保障”专栏,为沟通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为作家维权提供法律咨询。
中国作家网特别注意重大文学活动和重要作家、作品的推介,已开设个人专栏500多个,平均每天一级、二级栏目的更新条数在200条左右。制作了中国文学四大文学奖,以及重点作品扶持、重要作家作品研讨会抗震、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年专题,为鲁奖、茅奖、儿奖、少数民族奖获奖和部分入围作家开设个人专页。
中国作家网作为中国作协的官方网站,不仅受到各团体会员单位和各直属报刊的关注,也越来越得到文学网站的重视,提出链接的单位与我们网站相互促进,扩大了彼此的信息量。中国作家网与文艺报和人民文学共同主办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作品征文,每天都会收到大量邮件,经过编辑筛选,提交到专题里,为读者和评委提供阅读和审读的方便。
中国作家网和国内最重要的多家出版社合作,如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等,这些出版社的文学类图书,基本上在中国作家网首发。
中国作家网用户年龄跨度在20—70岁之间,职业以作家、评论家、平面媒体记者、文学爱好者、大学文科生为主。
根据读者用户的特点,我们侧重文学活动的新闻、会员资料、作家、评论家个人专栏,保证资料的准确性是我们区别与其它网站的重点。选择推介和连载的图书主要: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文学评论专著等各种类别。各类都有相当大的读者,排名第一的是信息、其次是作家、评论家的个人专栏和四大文学奖。小说类别我们主要提供4类作家的作品,第一类是国内实力派作家的作品,比如贾平凹、莫言、王安忆等;第二类是公众知名度高,受众广的作家,比如海岩、池莉、毕淑敏、麦家等;第三类是具有有网络影响力的作者,比如80后作家,我们以“阳光80后”为题,为他们制作了个人专页。第四类是正在发展中的,目前活跃在各文学期刊的作者。
中国作家网成立6年来,热切关注国内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动态,已经接受采访的重要作家超过300位。
为进一步扩大文学在网络中的影响,中国作家网与新浪读书频道联合策划报道“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10月27日晚11时中国作家网和新浪读书联合第一时间公布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第一时间联系到四位获奖作家,进行了独家专访;第一时间推出了茅盾文学奖的相关调查,共有8000人参与,网友们对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价很高,70%的网友认为“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代表了中国文学最高水平”。超过半数的网友最推崇的作品是贾平凹的《秦腔》。其中麦家的《暗算》最受评论家推崇,麦家接受新浪读书专访的博客文章点击达到8万,《暗算》一书的总点击达到9000万,当日网友留言近5000条。
中国作家网策划的图文直播“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乌镇颁奖专题,通过新浪独家支持并全站推荐,近50多家平面媒体转载了相关新闻,包括东方早报、青年报、新京报、长江商报、钱江晚报、山西晚报、大河报、华西都市报、解放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华商报、新民晚报等载。上百家网络媒体,包括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搜狐、网易、凤凰网等,均进行了多篇文章的全文转载,并注明了来源。与新浪网合作的有关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专题点击总数超过百万,第一时间采访四位获奖作家以及陈建功主席,评委叶梅、谢友顺等的独家采访被多家网站转载。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专题得到媒体、文学界和广大网友的关注与好评,专题浏览人次超过25万,总点击量超过500万。
实践证明,网络与文学互为促进,互为传播。我们期待健康的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中国作家网将为网络与文学的共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杨黎光:我在改革开放报告文学实践中的体会。
下午一开始的时候,我就让会议的组织者把我的发言放在最后。为什么呢?很难得有机会在全国各地邀请到专家、学者来给大家讲讲文学,尤其是讲讲三十年的文学。
第二个论坛的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报告文学,这个题目我不敢讲,为什么不敢讲。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进程,而我自己也在伟大的历史变革进程当中成长起来,改革开放早期的时候,我还在读书,中前期的时候我读了徐迟等文章成长起来的。这么大的题目,我不敢讲,也讲不好,后来我把我的题目修改成为我在改革开放当中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
今天的时间不多了,我简单的说几句,就是我自己创作事业当中的体会,我是94年下半年转到报告文学创作的,在这之前我主要是写小说,也写一些影视作品。转到报告文学创作是环境的变化有关,刚刚宏海讲的我同意,就是作家和时代的关系,外部的创作环境往往影响我们的创作。那个时候我来深圳,给我强烈的感觉,我是92年来深圳的,深圳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没有办法让我坐在家里慢慢的写小说了。当时报告文学的创作也走入了一个低谷,三十年的报告文学是80年代的时候,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大家就记忆有如,报告文学相对走入低谷,紧接着小平同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