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李兰妮长篇散文《旷野无人》(六)
参与修史的文学
2012-06-02 09:42:30 来源: 作者:彭名燕、孙向学 【 】 浏览:7509次 评论:0

参与修史的文学
□汪 政  晓 华

  文学与历史一直有着割不断的关系,因为它们在功能上存在着交叉与重合面,都承担着人类对自己生活的记忆与反思。当然,文学与历史在实现这些功能时所采取的手段与方式并不一样,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曾经有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表述。其实,在这一方面,史学家与文学家们仍然在用各自的实践进行探索,以期在互补的意义上尽可能保全人类过去的岁月,并且显示它的无限可能与意义。从这个角度讲,文学参与修史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冲动。
  之所以想起这一话题是读了彭名燕、孙向学的长篇小说《岭南烟云》。毋庸讳言,这部长篇小说面对当代中国修史的野心,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特殊语境下,以深圳百年的沧桑变化为表现内容意味着什么,它所呈现出来的主题的分量是每一个对中国当代史稍有认知的人都能掂量出来的。毫无疑问,许多史学家与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在做着类似的工作,经由改革开放,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追问的是在这样一个热点意义域里《岭南烟云》的独特性所在,文学在这场浩大的社会科学群雄逐鹿的修史运动中的贡献何在。

  文学的修史是从文学的本性中生长出来的。当历史与其他社会科学注目于某一社会变革中的史实、规律与数据时,文学则将她的目光投向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投向了特定时空中鲜活的个体生命。所以,文学中的历史主体永远是具体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国家、社会、民族以及见不出个体的如集团这样的集合概念;文学中的历史叙事相应地是个体命运的具体的描绘,而不在乎什么有据可考的重大事件;而文学中的历史追问也就自然而然地不去寻求普遍的结论与最大公约数的判断,也不会屈从于社会政治力量的既定话语,而是一个作家从人道情怀出发所进行的独立思考。他将去发掘特定历史对个体生命的影响,去认定个体生命的历史价值,甚至,去关注被历史选择所遗弃的生命的意义,他们的惟一性与不可重复性,去缅怀在历史杠杆的作用下那些牺牲的力量,去反思在历史进步的旗号下所付出的代价,去再现被重大事件所掩盖和忽视了的个体的情感意绪……

  这就是我们从《岭南烟云》中所看到的。这里固然有对香港殖民史的回溯,有对深港复杂关系的分析,有对不堪回首的“逃港”的回放,更有从走私、联产承包责任制、私营经济的重建、特区的建立、中外合资企业的建立、城市化的建设与土地使用权的变更等一路走过来的合法与不合法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区域经济的变化过程……可以说小说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相当清晰的港深百年的沿革史、特区的诞生史和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演变史。但是,小说置于前景的是赵家的家族史,是赵山贵、赵可建、赵可设、赵可家、赵可乡、林笑怡、陈二平、王凤娇等一群鲜活的人物与性格,是他们在时代的大潮中的挣扎和沉浮以及与之相生相伴的人生感悟。在小说中,赵山贵可能不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却是值得重视的人物,有着特殊的形象意义。他十几岁就走上了革命道路,战争的考验与长期的革命经历早就奠定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所以,虽然命运坎坷,而且经历了许多冤枉与误会,但是他一直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这在小说的前半部回顾“逃港”部分表现得相当充分。他痛恨逃到香港的大儿子可建,一直将其视为家庭的耻辱,所以,当他得知小儿子可乡又将逃港时,竟愤然打折了他的腿。但是,小说没有将这个人物简单化、类型化、定型化,就是这样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在经过了现实的感召与独立的思考后,在经过了炼狱般的升华后,成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者,而这种在战火中形成的人格一旦与时代的理性相结合,就会成为社会进步强有力的推动者,同时又是乡土社会压倒一切的稳定因素。这在土地征用那部分就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赵可设与林笑怡无疑是小说中浓墨重彩的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不但可以看出经济特区诞生、成长、发展的历史,而且可以看到这种特殊的历史是如何影响、塑造着人的。作品同样没有将问题简单化,赵可设聪明、果敢,有开拓精神,特别对改革与发展有着特殊的敏感,在作品中,他无疑是特区人的典型,但是,在他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私欲,看到残忍,看到狡诈与冷酷。而这些所谓的负面性格又与他的那些正面性格水乳交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人物行动的动因。在林笑怡的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复杂性。她美丽、善良、勇敢,但又贪婪、虚伪、心胸狭窄。小说对人物的这种理解实际上表明了它对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认识。这种立场也体现在作品对现代社会生态的判断上,从小说对陈二平、可家、可乡等人物的刻画上可以看出来,虽然这些人物性格的发展原因很复杂,但是,他们构成了小说中一条重要的线索,犯罪、卖淫、贩毒、欺诈、不法经营,以及腐败、诚信丧失等道德问题似乎就是现代社会的伴生物,特别在经济迅速发展而法制、道德与公民素质建设滞后的时期更是显得触目惊心。小说的最后,似乎矛盾都已化解,善恶也皆有所终,作为矛盾焦点与故事关键的赵可设与林笑怡的性格与情怀更是得到了升华,它可能确实意味着某种和谐的理想境界,但也可能宣示着新一轮波澜的孕育。

  文学参与修史总是开放的与个性化的,对于特区,对于改革开放,显然都将会有更多的参与者,但《岭南烟云》的开创性意义将是无可取代的,而它的参与方式则显示出更具价值的美学深度。

Tags: 责任编辑:tea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6/6/6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名家笔下的老北京年景:除夕灯不.. 下一篇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是怎样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