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约拿与尼尼微城的故事
2012-05-31 09:50:15 来源:深圳作协 作者: 【 】 浏览:1640次 评论:0

    “风中芦苇柔当强,旷野无人圣意扬。绝症三刀留痛迹,郁忧五载抗魍魉。滔滔巨浪先知命,尼尼微城证断肠。三代女心传抑郁,艰难于汝待天堂。”——这是我读完深圳,作家李兰妮的精神自传《旷野无人》(1)后自吟的一首诗。本来不准备示人,今年三月去深圳参加研讨会,也没有当面送给兰妮。读完这部书后,我觉得任何语言都是轻浮的,语言无法回应灵魂的呼喊。唯有怀着默默的爱意,感受兰妮的受难,支持她与病魔作抗争,这才勉强与本书的旨韵相吻。

  《旷野无人》的副题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全书82篇,每篇包含了四个片段:一、作者治疗精神抑郁的认知日记(2003年6月6日——2004年8月7日),二、随笔(2005年8月26日开始整理认知日记,直到2007年9月21日,作者为每一篇日记配上相关内容的随笔创作),三、链接(提供与认知日记相关的资料、病历、读书文摘以及作者的散文作品),四、补白,根据前三者内容进行缀补和说明,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每篇(或称为章节)都由这四个片段构成,浑然一体,文气贯通。2008年3月3日作者修订全书完毕,3月9日又写了后记,补了两个梦像。所以,我不太愿意把这本书仅仅当作一个抑郁病人的精神资料,事实上,它的意义也不仅在于病理报告和病人自述。由四个片段构成的完整文本,其中病理意义的认知日记仅是其中四分之一,其他三个片段都是作者整理这本书的时候有意为之的加工创作。她要解释的是疾病背后的巨大的时代隐喻,以及探讨当代人身处的困境及其拯救的故事。

  这就是作品的文学性。我非常同意书的前言中 潘凯雄 先生所说的:“即使优秀的文学也根本无法涵盖这本书丰厚而现实的意蕴,这里是一声发自生命和心灵的呐喊!”我还想补充:这本书所体现的恰恰是文学的真正本质,优秀的文学就是来自生命和心灵的呐喊,离开那一声呐喊,我们就没有文学史上的煌煌巨作,也没有尼采所说的血写的书。很多人都批评当代文学疲软,批评它无力揭示时代的核心问题,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而且,发自生命和心灵的呐喊也不是孤立的,生命不能脱离生存环境而呈现意义的。这本书之所以能让人读之震颤,就在于作家没有孤立地介绍一种病例,也不仅仅是指导同病患者的自我疗救,而是面向全体的人类,告诉他们,抑郁症的时代症状和它的象征性的隐喻。

  李兰妮是个弱者,不幸的人,她患癌症三次动手术,至今还时刻处于淋巴增生的威胁之下,又被严重的抑郁症拖人生死界,她不断地与病魔抗争,她信仰基督教,把希望交给上帝,把自己的抗争作为生命的见证,她所有的自我疗救的努力都成为神的意志的体现,反过来她又成了一个至强者。她的角色转化是通过她的书写来完成的。李兰妮在整理这本书时说到,她似乎等于三个人:“我的身躯在现实中活,而我白天常常会出神,元神出窍四处游历,夜里我的魂魄经历着另一种人生。”也就是说,精神抑郁症患者是她的一个叙事视角,以现实的眼光思考现实中的治病与生活意义,以白日梦的视角追索家族史和抑郁症的关系,再以黑夜梦境的形态呈现病患者的无意识世界。所以,写认知口记时她虽然是个病人,但在整理日记时她却是个作家,何况,她作为一个病人写认知日记的时候,她仍然是一个作家,她是一个患了抑郁症的作家,所以,这82篇认知日记(连同随笔、链接和补白)是一个作家写的完整的文本,渗透了作家对于人生、社会、生命的独特的思考、感受和描写,于是,疾病也就成了文本中的象征。

  作家还是一个癌症患者,她的抑郁症的发作与癌症手术带来的恐惧不无关系,但是作家不写癌症的心理疗救却写抑郁症,正是因为抑郁症更加靠近社会的、心理的、精神的因素,写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也就是提供一份形象生动的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人文档案,记录了经济发展(深圳为样板)给人的心理和精神上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本书的结构是:

  认知日记——探索病源(随笔)——文献补充(链接卜—综合(补白);

  其创作思路是:

  病状——走出病状——回到疾病或病理分析——综合。

  所以,第二部分(随笔)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在这部分里,作家的细腻的笔触慢慢地探寻、摸索、思考,渐渐深入到两个领域:一个是家族的女性命运,一个是社会的宗教寓言。

  作家在随笔部分刻画了自己家族四代妇女的命运:喜姑一代,小桃一代,兰兰一代和作家自己一代。喜姑是旧时代的妇女,一切苦难都被掩盖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之下,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小桃是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唤起过的一代,她当过女学生,走的是传统路,这样的女性是最可能患抑郁症,但她为了抗争一生的苦难,最终的教训就是“知足常乐”;兰兰是解放的一代,少女时期参加了革命队伍,却在“文革”的恐怖中变得惊恐失措,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这一部男性导演的中国近代历史上,随波逐流的女性总是走错房间:被认为是麻木的,能够平安度过一生(但我们并不知道她内心承受的真正痛苦,时代太遥远了),而走近历史进步的,却在各种考验下变形变态,以至抑郁。最后轮到了作家李兰妮来承受这家族女性的灾难性命运,她这样来描绘自己的因果:‘在忧郁绝望的岁月里,小桃夜里做噩梦,梦境里是小孩子僵硬冰冷的尸体。很多年之后,小桃的女儿兰兰常做噩梦。她梦见孩子在河里游泳,突然沉下去看不见了。她哭喊:快来人啊,救命啊!好多人都跳下河帮她捞孩子。左边捞起来,是一条鱼。右边捞起来,还是一条鱼。河里都是鱼,只有鱼。她痛哭:我的孩子没有啦!我的孩子死了啊!她总是从梦中哭得醒过来。很多很多年之后,兰兰的女儿干脆选择不当母亲。”……几代女性挥之不去的梦境,当然不仅仅指传宗接代,如果作家用小说的笔法来写这个家族故事,这是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

  作为家族第四代的女性李兰妮,她不是消极地见证女性与时代的命运,她的抑郁症是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积淀、社会快速转型的精神压力、高度物质压榨下的人性异化、以及生理上疾病恐惧等综合症的爆发结果。作为军人家庭出身、受过正统理想教育、人文素养很高的作家李兰妮,显然难以适应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发生的急剧转型,她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面对的是金钱、以及金钱背后的欲望支配一切的疯狂世界,社会伦理的堕落突破了人性底线,这才是她难以接受的生存环境。人作为环境的产物,她本人或者也是参与了创造环境的一员,无法脱离这样环境而生存,这是精神危机的深刻之处。从认知日记里了解,兰妮信仰基督教。我不知道她是为了抗拒病痛和绝望而入教门,还是之前已经听到了神的召唤来抵御物质生活的泛滥。我宁愿相信是后一种情况,在精神痛苦难以解脱的困惑中她不得不追问形而上界,于是有了新的皈依。再者,在我的印象中,二十多年前的李兰妮神秘玄幻,善解人意,命运强加给一个美好女人的如此痛苦,如果没有神的特别意志,真是难以接受。因此,基督教对于李兰妮来说有双重的意义:读着兰妮在日记中的祈祷,读经,以及自我慰籍,我感到安慰和温暖;读着兰妮对于圣经里所多玛和蛾摩拉的隐喻,对于‘士个污鬼”的警告以及约拿和尼尼微城的故事,都体现了作家与环境的自我调整的心迹和努力,确实让我感到了震撼。

  我经常往来于深圳,那儿也有我的许多朋友。也许是这个城市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渔村到现代经济高度发展的大都市的迅速变化,所有的居民都是直接参与了这个巨大奇迹的建设者,所以我所遇到的深圳人,不管是相熟的朋友还是邂逅的陌生人,都是由衷地以这个城市为自豪,他们夸耀城市的同时也充满了对自己的创业史的肯定和赞美。这是我在其他城市里很少见到的现象。但是在李兰妮的这本书里,我读出了极其痛心的文字。虽然这些文字都被晦涩地遮蔽在病理的分析或者宗教的教训之中,但是我明明感受到了兰妮的良知在发出另一种声音。如圣经记载,所多玛城里人们罪恶深重,上帝要毁灭这城,亚伯拉罕请求说,如果那里有十个义人,能否宽恕城里的众人。上帝答应了。作家补充说:“听这故事的人多,警醒、反思的人少。有人嗤之以鼻,从不跟孩子讲这样的故事。这样下去,城里的义人会不会越来越少?我担心。”在“七个污鬼”的寓言里,耶稣以人体中的“污鬼”作比喻,说明世界上邪恶的东西不会一次性地被驱除,它会变本加厉卷土重来。作家起先用这个比喻来解说自己的抑郁症负面思维为什么会反复出现,最后又引申到当代人缺乏信仰的现象:“他们什么都不信,心中大大空虚,这样的‘空屋子’,不招污鬼才怪呢。污鬼必带七个更恶的鬼来住在他的心里。这样的人怎能不邪恶?这样邪恶的人多了,这世代怎能不邪恶?”(4)这里所谓的“城”和“世代”,显然是有所指,作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她能够清醒看到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人文因素的严重缺失,精神生活的极端贫乏,并且直截了当地把这些具有尖锐挑战性的问题指出来,这显然是一般抑郁症病理报告或者自我疗救手册不能也无需担当的。这就是我说的《旷野无人远远超过了一般治疗抑郁症的意义。它是一部漫游于精神领域的奇书,以一个抑郁症病人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感受世界,指出了正常的人们感受不到的生活真相。

  如果说,这些比喻只是一种广义的文学描写,那么,作为一个作家,她在书中描写了一个接一个的梦象,则成了作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最生动的写照。整个文本里包含了35个梦境,其中认知日记里记载16个,随笔描写了15个,链接里有1个,后记里2个,还有1个在认知日记里只提到一个“伤心的梦”,但内容被删除。把随笔与后记放在一起,梦境的总数与认知日记里的梦境相当。认知日记里的梦大多是不完整的片断,假定是作家真实的梦象记载,那么,随笔与后记的梦很可能是经过作家加工以后的梦境;认知日记的梦境里不断出现考试、迷路、死亡等困境镜像,无疑是作家疾病的无意识反射,在随笔和后记里梦境的细节性则完整得多,看得出是作家心理的补充性描写,也是对疾病和死亡的超越。以第79篇为例,认知日记与随笔都有梦的己载,前者梦境里出现了死人的意象,是一个噩梦;但在随笔部分,作家写了一个长长的梦境,包括出游、遇友、迷路、观海等等复杂细节。从梦的分析来说,汹涌澎湃的大海应该是很好的意象,一种生命的冲动被唤起,然而梦中人回忆童年时代有过害怕海水礁石的经验,童年生命伤害的隐喻,所以当大海汹涌而来时,她感到害怕,但大海终于冲上礁石,“花芯雪白,花碎浅绿,像极其巨大的一朵烟花开放在宽广的海空中。我欢呼,好漂亮啊!心旷神怡。喜悦。喜悦。”大海象征生命,象征了纯洁的、不带杂质的生命本原,终于克服了作家生命意识中的恐惧,显示了生命的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作家的艺术。

  想象的精细设计。
 

  从文本结构来看,全文82篇,暗示了传统文学中81个困难被克服而修达正果的过程。第79篇将近尾声,已经有了喜悦的生命意象涌现,但在第80篇日记里又有反复,出现了一个“伤心的梦”的意象,但内容被删除。随笔部分描写了蓝色的意义,而蓝色是海洋的颜色,仍然有回应前篇的意思。第81篇极好,日记写的是一个大雷雨中感受生命喜悦的故事,显然是79篇的梦中海水的意象在现实中的应验;随笔描写了回到童年时光的快乐,也是回应79篇关于生命恐惧的童年记忆。链接和补白部分摘录了作家采访军营的故事,再一次回应童年的军营生活,“这是我精神上的家,我感到安心。”

  第81篇是小团圆,第82篇则是大团圆,大喜悦。随笔部分连续写了两个梦境,都是关于宣扬知足常乐哲学的小桃(外婆),告别了外婆的在天之灵;补白又补充了对兰兰的感情弥补(母亲),这样三代女人的故事也有了圆满的结局。作家对自己的故事是这样说的:如同圣经里约拿与尼尼微城的故事(6),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一件命定该做的事。而“注定了,我就必须坚守阵地。我的使命就是做这个城市文学写作这块地的底肥。我的使命就是,得癌症,得抑郁症,不死,老老实实把心得写出来。……目的是,让后来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平安。”(7)

  所以我说,不要把这部当代奇书视为简单实用的抑郁症治疗类书,更不要认为是励志类书,作家李兰妮用心血、病体、经验、审美、知识集中来构筑起“抑郁症”这一时代隐喻,抑郁症既是个人的疾病也是时代的疾病,社会与宗教,医学与文学,心理的精神分析和家族的女性秘史,都熔铸在一本书内,展现出异常丰富的生命信息和社会信息。好好的阅读《旷野无人》,深深地认识李兰妮,会让我们的心胸渐渐变得丰富、开阔和宽容;对于烟雾弥漫的当代社会以及我们身处的环境,会有更加清晰地认识。

  注释:

 (1)(2)(3)(4)(5)(7)《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李兰妮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第17页,第159页,第363  页,第369页。

  (6)上帝指派先知约拿去拯救尼尼微城,约拿起先想拒绝使命,从诲—亡逃亡,后来大海风浪骤起,约那知道是上帝意旨,自愿被抛进海里,被  大鱼吞食,又从鱼肚里逃生,重新担任使命,拯救了罪恶的尼尼微城。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Tags:约拿 尼尼微城 责任编辑:sk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赏桃 下一篇陈秉安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