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一)
2012-04-22 00:21:18 来源: 作者:陈晓明 【 】 浏览:3212次 评论:0
  辽宁日报从今日起在文化观察版推出大型系列策划——“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本期刊发的是独家专访,再次就“当代文学如何评价”和“评价中国当代文学,应该有怎样的立场”两个问题进行思想交锋。

  多重话语系统不仅影响着当代文学的评价,亦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发挥着重大作用,价值多元化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应该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自我反省,从而取得新的发展是我们推出这一系列的初衷。我们将陆续专访有关学者、批评家、翻译家、作家及广大读者,希望这些中国当代文学的亲历者参与争论,更多的声音和更深入地解读,能够让我们更接近中国当代文学的真实面貌。

  陈晓明:这个时代的文学让我感到骄傲

  陈晓明 1959年2月出生于福建,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余年,2003年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出版有《无边的挑战》、《不死的纯文学》、《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等10多部著作。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

  “首先我要说明,我提出的‘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说法是有时间范畴的,所说的是新中国建立60年来,并不是要与鲁迅、沈从文所在时代的中国文学高度相比较。”11月27日,记者专访了著名文学批评家陈晓明,2009年岁末,他是中国文学界的焦点人物之一。

  与陈晓明的交谈从一杯茶、一本书开始,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从容、宽厚的,同时也是严谨和审慎的,因此,在有关“中国文学高度”的话题开始之前,他首先厘清了自己提出那样一种观点时所在的语境。

  那么,陈晓明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究竟何以用“前所未有的高度”来加以修饰呢?为什么在几乎人人唱衰中国当代文学现状的时候,他却反其道而行之?

  作为一名研究了30余年中国文学的批评者,陈晓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以四个方面的理据作为个人观点的支撑,它们分别是:

  其一、汉语小说有能力处理历史遗产并对当下现实进行批判:例如,阎连科的《受活》。其二、汉语小说有能力以汉语的形式展开叙事;能够穿透现实、穿透文化、穿透坚硬的现代美学,如贾平凹的《废都》与《秦腔》。其三、汉语小说有能力以永远的异质性,如此独异的方式进入乡土中国本真的文化与人性深处,如此独异的方式进入汉语自身的写作,按汉语来写作:例如,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其四、汉语小说有能力概括深广的小说艺术:例如,莫言的小说,从《酒国》、《丰乳肥臀》到《檀香刑》、《生死疲劳》。

  “西方文学在西方的浪漫主义传统下是‘向内走’的,深刻揭示了人的内心情感、自我等等心理上的东西;而我们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了悲剧命运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当中,和历史如此之深地结合在一起,个人不可能疏离出来,所以我觉得,‘向外写’是我们中国的文学所发展出的自己的经验。但是,它依然面临一个难题,我们很难去写社会主义,从整体上去考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转型,以及它所具有的可能性。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一个问题:如何处理社会主义革命遗产的问题。 ”陈晓明说,阎连科的小说《受活》出版后,他认为中国作家已经具有了处理历史遗产并对当下现实进行批判的能力,“《受活》的主题太深刻了,甚至超出了作家本身所构思的东西,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最关键的转型和变化。我认为《受活》将作为一部纪念碑式的作品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来。到现在为止,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部作品的重大价值。如果真的存在所谓的文学的世界水平,我觉得阎连科代表了一种非常具有高度的后现代的文学表达方式,丝毫不逊色于《百年孤独》,这种作品给人的震撼和冲击是非常强大的。 ”

  同时,贾平凹的《废都》与《秦腔》也是中国文学高度的体现,陈晓明认为,贾平凹解决了一个问题,即,中国的作品如何能够回到本土,在本土的基础上,写出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特点。他说:“《秦腔》是非常独到地表现了中国当下的历史,而且那种叙述方式很难转译为外语。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汉语书写的诡异之气,这点要从汉语书写的意义上去理解他才能够把握他的力量。 ”

  陈晓明发现,当下的几位一流作家,如阎连科、莫言、刘震云等,在最近几年回到汉语书写的意识越来越强。“今天的现代白话小说都是深受西方影响的,包括受西方翻译小说的影响,但是,这些作家始终在寻求汉语的个性表达,这与他们的文化记忆以及他们身处乡土中国的经验是结合在一起的,而这种经验改变了现代白话小说。 ”在他看来,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很“奇怪”,其中描写了无数的人物,每一个人的故事都与另一个人牵扯着,人不是被自己所牵扯,而是被外部世界牵扯、被他人牵扯的。 “重要的是,刘震云的叙述是以汉语的方式展开的,其中显示出他强大的、宽广的写作能力,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主题充满了历史的反讽,非常深刻。 ”因此,陈晓明表示,这些作家回到了汉语书写中,用汉语的方式来写作,这是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他说:“能够作出这种评价的只有我们身处在汉语中的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些作品的伟大价值,这个价值是与我们的传统,我们的经验,我们面对的当下现实相连的。 ”

  而第四方面以莫言为例,陈晓明认为,莫言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宽广的作家,这个强大在于他深深了解西方的小说;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有意识地把中国传统的文化经验融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比如《生死疲劳》《檀香刑》等作品,都可以看出莫言在将传统的东西不断地融进去,试图去寻找汉语言的新鲜的感觉。“比如他的新作《蛙》,书写得依然那么从容和淡定。其中的处理方式完全不是西方小说模式所有的。 ”

  “我为什么只举这些作家,这些作品,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谈文学的高度也好,还是谈大作品大作家也好,我的态度都是非常慎重的。我只谈这几位作家,这几部作品,至于其他的如何,那另当别论。我认为,一个时代有几位大作家、几部大作品,那么已经足够体现这个时代的水平,能够撑起它的高度。 ”陈晓明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年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出来后,他的“中国文学高度”的想法才完全成熟起来,“能够有这几部作品,我觉得这个时代的文学是很让我感到骄傲的。 ”

  对于中国人来说,200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这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因而,在一个如此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回顾与总结成为许多人所选择的年度主题。中国当代文学在肯定与否定的交叉注目下走过60年,此刻,也同样面临着为历史做结、为当下寻找定位,为未来明晰方向的必要。杂糅着欣喜、喝彩、反思、忧虑、怀疑、愤怒等种种复杂的情绪,中国文学界在2009年,试图正视自己,试图厘清疑问,但是,最终呈现的景象依旧是充满争论和困惑。一方面,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拥有一批被海内外肯定的优秀作家与作品,另一方面,文学市场和创作群体的混沌与无序,也令当下的文学蒙上了令人迷茫与不解的尘雾。

  中国当代文学是否已经站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还是陷在泥淖中难以自拔?当两种南辕北辙的评价同时指向中国当代文学时,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它?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的争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便已经开始了,当时,文学批评界出现了“中国再也没有好的文学”的指责声音,有关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另一方面,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发达,文学这一精英化的名词,也摆脱不掉被炒作、被戏谑的命运,无论是说好,还是说坏,当媒体介入后,便增添了被放大和渲

Tags: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颁奖 下一篇黄树森:文学是城市的灵魂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