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远人新著《有画要说》出版(八)
2016-04-27 09:59:39 来源: 作者: 【 】 浏览:8241次 评论:0

在阻挡的父亲手臂

【奥匈帝国】席勒《双人像—内贝施父子》(1913年)

    在任何时候看见维也纳这个名字,都令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伟大的艺术,仿佛维也纳就是艺术的另一个名字。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埃贡•席勒(1890—1918)早早就注定是这个城市天才的代表。在其短短二十八年的生命中,以令人惊心动魄的画面留下他所在时代的激变身影。

    席勒所在的时代正是全欧开始动荡的时代。当时统治欧洲最大版图的奥匈帝国已经有了七百多年历史,伴随种族冲突而来的不安全感和虚无感在二十世纪初年成为全欧面对的社会现实。似乎总是这样,社会越动荡,艺术就越得到表现的空间。尤其绘画领域,肖像画不再流行,画家们的画笔几乎都伸向表现时代悲剧气氛的宏大场景。唯独德语国家保持了肖像画传统,但这些肖像也不再是雍容华贵的上流人物,而是往往表现出冷漠与自嘲。在席勒从未放弃过的肖像画中,充满的就是这一自我嘲讽和人与人的疏离,结果导致席勒将画笔转向令人惊骇的性的领域,似乎在阴霾笼罩的时代,唯有性,才能让人掩耳盗铃地得到释放。

    但决不是因为性的表现,才使年纪轻轻的席勒受到画坛重视,恰恰在他的表现中,隐喻了一个时代的失落。在1909年,刚过二十岁的席勒就受到当时维也纳画坛执牛耳的画家克里姆特邀请,参加其主持的第二次分离派艺术展。席勒的作品虽然没怎么受到注意,但却奠定了他在画坛的位置,乃至克里姆特逝世之后,年轻的席勒便成为维也纳画坛炙手可热的代表性人物。

    面对绘画,席勒当然踌躇满志,但面对时代,席勒又以一个艺术家的超常敏感刻画出悲剧性的气氛。在其笔下,除展示性区的画外,喻示死亡的画也在不断出现,其人物的眼神总是被惊恐充满。但席勒的悲观并未局限在这两个领域。譬如,完成于1913年的《双人像——贝内施父子》就独树一帜地表现了席勒对时代的理解。

    画中的贝内施是席勒的赞助商,画中的儿子奥图刚刚十七岁。贝内施父亲背对画面,伸臂在儿子面前。奥图的眼神是席勒画中难得一见的清澈和单纯。他双手交握,似乎不理解父亲的阻挡行为。对十七岁的少年来说,渴望进入外面的广阔生活,但父亲却在阻止。为什么阻止?或许,这就是席勒对时代最深刻的把握体现。因为外面的生活不再是歌舞升平,尽管画中贝内施眼神冰冷,却是斜视而出地朝向外面。阻挡儿子出去,无疑是他对生活已有最深的体会和了解。席勒画下的阻挡,可以解释成父亲的权威,但未尝不能解释成父亲对儿子的保护欲望。他不希望儿子过早地踏入动荡不安的社会。这幅看起来简单的双人像,在没有任何背景的画面上取得令人震惊的效果。没有背景,因为时代就是背景。贝内施父子的动作已经表现了时代给人的惊恐和不安。这是席勒那个年龄不可想象的表现力体现。

    但没人阻挡过席勒。席勒的父亲在他十五岁时便已去世。因此对席勒来说,在他少年时期便踏入了外面、踏入了社会。尽管依靠不可一世的天才在画坛取得成功,但外面毕竟是外面,外面的一切冷暖都被席勒早早品尝。在完成这幅画的翌年,动荡不已的欧洲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应征入伍的席勒没上战场,但面对了时代最惨烈的一面。而更惨烈的现实也终于发生在席勒身上。怀孕待产的妻子在1918年10月感染西班牙流行性感冒去世,仅过三天,席勒感染同样的病毒去世。当然不止席勒夫妇,这场无可阻拦的疾病肆虐全欧,也传染到奥匈帝国的五脏六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永远在历史中消失。被贝内施父亲阻拦儿子出去的外面,不仅再是动荡,而是那个帝国和时代的土崩瓦解。对席勒而言,太想有一条这样的手臂将他阻挡在命运之外。但命运将其塑造为天才,也就塑造了命运自身对他的妒忌。所以天才总是流星,短暂得令人惋惜,又强烈得令人耀眼生花。

Tags:新著 《有画要说》 出版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8/9/9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他们是深圳文学的现在,更是未.. 下一篇《新青年》百年后再获重编 收录陈..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