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葵花金黄色》写的都是我最熟悉的人和事 | 余立功
2023-12-07 11:38:59 来源: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余立功 【 】 浏览:158次 评论:0

余立功.jpg

余立功

 

首先,感谢文联、作协和评协筹备这个活动,他们花了大量心血。其次,感谢与会的所有专家,特别是北京来的李杨教授、民乐教授,广州来的卫国教授,还有从上海专程飞过来的汪洋教授,也感谢我们在深圳的这么多新老朋友。感谢大家一直对我的关注,也给予了很多支持。还要感谢今天来的新闻媒体朋友们,《人民政协报》深圳记者站的站长白杨女士也来了,还有市内一些媒体的朋友们。也感谢我的家人。我的创作,包括我的工作,没有他们做坚强后盾,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也坚持不了。也感谢我的哥们儿、老乡刘创先生,他提供了很多支持。

 

感谢的话,总是说不完的,但是心情都是一样的。

 

其实我是懵懵懂懂撞进文学里的。以前我是个杂家,什么都写。比如在大学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数理统计里的一个最适区域曲线的简易求法。因为原来的计算方法很复杂,我就想试试,能不能搞一个简单的公式。结果搞出来一个,还在北京的杂志发表了,是我毕业以后一个月登出来了。

 

过去写的东西,本职工作居多,因为我就是干文字的。发表的东西,大多是论文。有本职工作的,也有跟本职工作无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都涉猎过。

 

我写东西有一个特点,都是有感而发,看到的、想到的,然后就写出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或者建议。比如陪老领导到了广西,专门看了几个口岸,回去就发了篇文章,叫《关于湖北借道出海战略初探》。90年代的一个春节前,到中科院武汉水生所慰问一位老同志,聊到微藻,我就写了一系列文章,涉及微藻产业的发展,在《湖北科技报》连发五期。当时没引起什么反响,但现在来看,对于女同志的保健、保养其实很有效果,说明这个产业还是有市场的。甚至年轻的我,发表过几篇关于养老的文章。所以我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

 

说起搞文学创作,我要特别感谢深圳市政协。2002年我来应聘,基本没碰到障碍,算是一次就过了。然而有位领导突然说,你的书我们都看过,文章也看过。但我们给你提个要求,就是你的思想不能是你自己的,问我能不能做到。我当即就答应了。既然领导有要求,我也做了承诺,那我就不能犯这个规,就要守这个规矩。所以我发表的关于专业方面的论文,都是在湖北的时候发表的。到了深圳,再没以我个人名义发表这方面的文章。

 

完成公文之余,有时候还有点空余时间,我不想白白浪费了,总想着把它利用起来,然而我没有其他的业余爱好。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我能不能干点另类的文字出来?然后我就想到了文学创作。甚至,把写点文学作品,当作放松自己、调整身心、丰富业余生活的路径。大家也知道,文学跟公文,其实是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公文比较枯燥,要求严谨,不能去想象,更不能编故事。写公文写习惯了的人,基本没办法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跳跃,所以我最开始撞进文学创作的时候,其实只想尝试,只想挑战一下自己,看看有没有可能在两者之间跳跃。

 

开始写的作品,也的确很枯燥、很公文式的。但我不气馁,而是锲而不舍,基本每天六点起床,六点半便开始写作,然后八点去机关吃早餐、上班,下班了也写到十一二点,每天总得写几百上千字,雷打不动。以至于后来,如果哪天没写点东西,就仿佛这天的工作没做完,似乎缺点什么。同时大量读书,从人家的作品里面吸取养分。过去读书,大多追求故事情节,这时候读书的目的性就更明确了,主要学习写作技巧,以及表现形式。

 

也的确,当读书和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之后,人的心性就发生了很大改变。每当沉湎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做心灵交流,就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真正的物我两忘。以至于常常是爱人催促几遍,才不舍地关闭电脑,洗漱休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终于能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恣意跳跃了。于是2016年出版了四部长篇《破格》《闯荡》《纠结》《引姑》,期间也发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这对我来说有点鼓舞。于是,又写了一部长篇《人生归途》,2019年出版。

 

这几部作品,《纠结》写的是农村一段扭曲婚姻,有些悲催。《引姑》写一个被人抱养的农村女青年,参加工作后阴差阳错,给人家当作政治交换的产品,她自己却茫然不知,还搞得有点社会地位了,在这个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这些都是写江汉平原的。

 

然后就是写深圳的。一个是《闯荡》,讲外地的打工者到深圳求职,碰到了很多事,体现出深圳海纳百川、见贤思齐的胸怀。《人生归途》写的也是深圳,一个老干部退休了,啥都不想干,就想回老家养老。结果回老家之后,碰到许多事,以至于养老养不成,他就开始做一些事,为家乡发展发挥余热,讴歌新时代特区干部精神风貌。

 

之前发表过很多小说,都是写江汉平原的。我觉得,倘若再写一部,还得继续写最熟悉的东西,而我最熟悉的,莫如江汉平原的人和事。所以《人生归途》交给出版社之后,我就开始琢磨,怎么写一部更接地气、更具江汉平原特色的小说——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葵花金黄色》。


 

书.jpg


《葵花金黄色》的时间跨度有60年,从民国初年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的主线,是一个家庭很殷实的小女孩,由于社会变迁家道中落,因此发生了很多事。发生在小女孩身上的许多事,其实在江汉平原太多太多;而这样的女性,也太多太多了。

 

很多人问我,故事的素材从哪来的?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生于江汉平原,长于江汉平原,那时的农活都干过,还当过民办老师,耳濡目染,很多乡土人情、风俗世故都是懂的。而且,有些是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还有一个重要来源。我原来在湖北给省领导胡恒山老先生当秘书,老先生就是江汉平原的人,是我们沔阳的邻居——天门人。俗语说“天沔不分家”,意思是位于襄河(汉江)南北的沔阳和天门,风俗习惯、语言体系、生活习性等等大体相同,似乎同出一源。老先生当省政协副主席都65岁了,一直到72岁才离开领导岗位。他有个特点,喜欢到农村做深入调研,几乎走遍了荆州、荆门的山山水水。他过去在那里打过游击,当过领导,官至荆州地委书记,很多基层干部甚至农民都认识他,去了就聊往事。而这些往事,便给我提供了丰富素材。解放前一直到建国以后那段时间的很多事,我根本不知道,就是通过他们聊天知道的,后来都出现在《葵花金黄色》里。

 

写作这部长篇《葵花金黄色》,起意是2018年,但在动笔之前,我还是花了两年的时间做前期准备,收集和核实素材。正式落笔是2020年春节。写完以后,20223月给到作家出版社,又差不多用了10个月,20231月才正式推出。

 

这部小说的创作经历和过程,大概就是这个情况。

 

昌龙同志跟我太太,还有远在湖北的好朋友涂阳斌先生(也是一位公务员作家),是在正式出版之前,全文看完的三个人,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还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包括爱成主席,也提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所以,《葵花金黄色》其实是我们很多人的心血。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总有一种情结,觉得这个地方生了我、养了我,应该为它做点什么。否则,总是感到愧疚。所以,我要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家乡,献给生我、养我的那个地方,于是就把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地,放在了我的老家通海口,贯穿东西的一条河叫通州河,还有一些地名,我也写进去了。

 

《葵花金黄色》原计划写上、中、下,现在写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下”就准备写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接下来,我还会顺着这个思路写我的老家,写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写那个地方发生的故事,写那个地方的英雄人民。我今天早晨给李杨教授和民乐教授发了我最近写的,还没发表的两篇很土的文章,一个是4万多字的《王夫子坐席》,一个是1万多字的《赵爹的卤菜》,都是用很土的通海口语言来写的,也是反映我们那个地方的一些事、一些人。

 

我就跟大家做这么一个简单的说明。另外,我还有一个建议,作为一个60多岁的新人,大家不要光说表扬的话,请说真话。我马上退休,退休以后就准备干这个事,请大家支支招,怎么继续往前走。所以希望跟周思明先生过去的评论一样,除了表扬,也中肯地提一些建议。这是我对大家的一点期望。

 

谢谢。

 

作者简介:

余立功,深圳市政协常委,广东省作协会员、深圳市作协会员。



Tags:葵花金黄色 余立功 责任编辑:master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深圳人”的塑造与新伦理的书写.. 下一篇抒写华夏大地生生不息人民史诗 | ..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