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里的激情

【荷兰】梵•高《星夜》(1889年)
在梵•高(1853—1890)一系列名闻遐迩的画作中,没哪幅画比《星夜》更让我感到内心震撼了。
整个画面以蓝色为基调,绝大部分空间被两条龙一样迎面绞合的庞大星群占据。右上方,斑斑点点的金黄色泽围住耀眼的月亮。另外还有几处星团散布,它们像缩小的月亮,更像地球之外的行星,令人夺目地旋转。在画面左边的黄金分割线位置上,一株由墨绿和深褐色弯曲线条组成的柏树呈火焰状腾空而起。画面的右下端,散布着一个微型教堂和零星的房屋,它们像是即将被身后巨浪样起伏的蓝色群山吞没。
那些天生为艺术而诞生的艺术家就是这样,如果没有他们的作品,我们就不可能想象这样的艺术存在。就像星星,在我们视线中只永远呈现宁静和安详。它们各自闪动,互不干扰。但到梵•高笔下,星群却首尾相连,变成巨大而浑浊的旋转体,像一股控制不住的激情在恣意纵横。
仅仅用变形还解释不了梵•高的艺术。更何况,梵•高的画也说不上是抽象之作。他画下的也差不多就是他看见的。不同的是,他面对他想画下的题材时,将自己的激情赋予了要画下的对象,或者反过来说,他所看见的事物本身唤起了他内心不为人见的巨大激情。面对《星夜》,甚至面对梵•高的全部作品,都令人感到,梵•高的激情几乎就是人类所能到达极限的激情。
没有谁不曾凝望星空。那些遥远的星光不单纯只给人美的享受,更唤起我们内心的联翩浮想——在人类无论哪种文明当中,都有来自星空的神话,都有来自星座的传说。可以说,在整个大自然中,没有什么地方比得上星空更能唤起人内心的最深欲望了。
内心的欲望有多强烈,人的激情也就有多强烈。
梵•高毫不遮掩地说出过自己对创作的欲望激情,“为了它,我宁愿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即使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也在所不惜……”这句话之所以令人惊骇,就在于它是人能够做到、却罕有人去实践的选择行为。
主动地抛弃理智,只可能服从最强烈的激情。
在梵•高的画笔之下,无处不是激情——通过《向日葵》,我们看到色彩的激情;通过《吃土豆的农人》,我们看到悲伤的激情;通过《乌鸦飞过麦田》,我们看到死亡的激情……而在《星夜》中,梵•高为我们展现出生命的激情。
也许可以说,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人是有激情的生命体。对任何人来说,激情都毫不陌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少年期和青春期,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激动过。但没有勇气,我们就很难将这股原始而充沛的情感延续。特别是人受缚于物质、受缚于享乐的今天,激情的行为朝向了和激情本质无关的目的。“这一个将要扼杀另一个。”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借克洛德之口说出的这一神秘之言,未尝就不是在说人的理智将扼杀人的激情。在今天,扼杀变成了现实,激情也变成了今天的幸存之物和稀罕之物。
人越来越关注脚尖,当然也就不会再关注星空。但不去关注,不意味人的激情就真的在灵魂中永远缺席。至少,热爱梵•高的人,其实就是在热爱一种激情。当梵•高的作品在今天被标出天价出售之际,抛开那些商业运作,里面是不是也包涵人对生命和激情的最终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