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打工文学发展走向研讨会(七)
2012-05-31 11:46:18 来源:深圳作协 作者: 【 】 浏览:8420次 评论:0

所以从这点上来认识,我来之前有一个感受,在任何的飞机场,我们看到的杂志都是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很多杂志里面都是柳传志、马云,我们的飞机场和图书馆都是这样,如果没有打工文学,我们的历史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创业的神话都是属于柳传志、属于联想,属于像马云这样的风云人物,当然他们对我们的改革开放有突出的贡献,但是我们中国崛起的基础还是那些基层的、底层的打工者,这是我们中国崛起不应该忘掉的一个血泪史,我们的原始积累、我们30年的发展、我们的高速公路、我们的摩天大厦,甚至我们每个家庭的装修,那些装修工人,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我们每个家庭环境的改变,都是旧社会所谓的苦力、底层的劳动者创造的。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讲,打工文学起到这样的作用,假如没有打工文学我觉得不可想象,这是改革开放的一段血泪史,这是我们民族脊梁的一段历史,从这一点考虑,打工文学的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

我们应该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来考虑打工文学。

最后我想说它对于文学的意义也是很重要的,我原来写过一篇文章,我当时在刊物上用过一个概念,也是后来我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定的一个栏目的名字,就叫《在生存中写作》,这句话我到现在仍然坚持,在生存中写作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坛是在写作中生存,因为在文坛上活跃的作家,通过他们的文学奋斗、通过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生存已经被解决了,他们的衣食住行是可以无忧的,所以他们可以在写作中进行生存。我们的打工者是在生存中写作的,他们一方面要为衣食住行而奋斗,他们的作品为了基本生存权利而奋斗、他们的文学也充满了为基本的精神需求和生理需求而奋斗的精神,这个精神是人类的基本精神,而并不是那些所谓形而上的精神、所谓人类的普遍精神,除此之外为衣食而奋斗的精神就不是精神。所以他们的文学是有一个精神性的,他们的精神性应该是感人的。

对于文学来说,他们的意义是很大的,它改变了文坛的格局、现状,用他们自身的作品说明了在主流文坛之外,同样可以有文学,文学观并不是文学界自己可以规定的,在一个主流文坛之外,不能相信我们的社会上不存在着文学观、不存在着对文学的看法,这是应该肯定的。

我找了几段马克思的话,有三段话我可以给大家念一下:

第一段话:谁要是亲自听到周围居民因贫困压在头上而发出粗鲁的呼噜声,他就容易失去美学家那种占用对优美、谦虚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技巧,他也许还会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有义务用贫困的人民语言来说几句话,因为目前的生活条件是不允许他们忘记这种语言的。我觉得马克思在这里面有宽大的胸怀,我们的文学在适当的时候是可以牺牲所谓的文学技巧和美学技巧为代价的,这样的文学有时候比那些有精巧的文学技巧和普遍的人道文学更高尚,这是马克思的看法。这样的话我们并不一定非得在所谓的文学性、所谓的美学技巧上来纠缠,我们应该有更宽阔的胸怀,恰恰是那些真实的文学,表达了人类的真实生存的处境、表达了人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文学恐怕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文学,而并不是以文学性论生活,马克思的这句话我是深有感触,我用到了我的文章里面。

马克思还有一句话是:作品根本不是手段,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个人的生存。这句话我看了很多遍,我不大懂,拿这句话来解释打工文学很难,但是现在我通了,原来马克思的意思是说作家是不能为了挣钱而活着、为了挣钱而写作品,如果我们真的是为了追求文学的话,有的时候可以把作品当成一个目的,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个人的生存,可以不去挣钱,我认为我们的打工作家就是这样,原来我以为我们的主流文坛是这样,作家是在写作中生存,他们不是为了这个作品,他可以为了作品的精神性获得一种自由,但是我觉得他们确实是这样,因为他们的口号是作品是我的生命、写作是我的生命、文学是我的生命,是我的生命形式,没有文学我活得没有意义,这是我们主流作家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他们的根本想法,文学是他们的直接目标,他们要创造一个文学,这是无可厚非的、这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我们的打工作家,马克思这句话更是值得肯定的,我们的打工作家一方面要克服生存的危机、生存的压力,我们很多打工诗人、打工作家,我看到很多介绍,他们当年都是睡火车站、坐闷罐车,还要写诗歌,他们更是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了个人的生存,现在我们打工作家的写作方式、生存方式、创作方式,比主流文坛在道德上、在写作的伦理上并不低。

第三句话是:下层人民阶级可以通过自己散文和诗作,也能够把自己提升到精神发展的更高水平。

我刚才讲到打工文学的精神性问题,它和主流文坛所谓底层文学的精神性是有差别的,按照马克思所说的,下层人民阶级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散文和诗作,也能够把自己提高到精神发展的更高水平,我们不能相信除了文学界之外、除了上层阶级之外,底层人民是没有精神的、是精神低下的,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这样来评价,我们应该有一个宽阔的胸怀,我觉得底层文学和打工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我们底层文学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的文学,我觉得和我们底层文学是一致的,在追求争议、公平、平等、自由、人性方面都是一致的,打工文学是底层人的文化权利、生存权利,这种权利是社会主义的,因为社会主义比人道主义更进一步的话,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来理解这种权利、来理解这种公平和正义,要争取这个权利的实现。我觉得打工者文学的呼声是这样的文学。

主持人:非常感谢未民主编非常精彩的发言,他从马克思的原著当中去解读现代打工文学现象,而且非常的精彩。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如何来评价打工文学?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讲,我认为打工文学在我们深圳、在整个中国已经拥有差不多3亿外来劳务工的背景下,这么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而且按未民兄的说法,如果没有打工文学,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因为打工文学也好、打工文化也好,本身为整个群体的精神诉求,实现他们的文化权利,包括他们文化创作的权利提供非常大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也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提升、情绪上得到一种宣泄,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其实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多打工文学作家都谈到,他们在打工文学、打工文化比较活跃的地方,甚至农民工的犯罪都比较少。这里有一种是古代说的“天下和静,在于民乐”,一个社会要和谐、要宁静,就在于民乐,老百姓的内心、精神的诉求有出口。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要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现在怎么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够为世界文学提供中国经验,打工文学某种程度上可以承担这种责任。在法兰克福书展的时候,我们和人家对谈、交流的时候,他们更多的关注是中国这么一个崛起的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拥有众多的老百姓、打工者,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精神资源,他们如何和这个社会一起发展,这个作品恰恰来自底层写作、来自打工文学。2000年韩国著名的汉学专家朴载宇先生来到深圳,希望我们提供打工文学的资料。现在日本、荷兰、美国一些学者也在关注打工文学,其实它是全球性的话语,邱林川教授他们也在关注民工文学,我认为打工文学在社会上的价值,对于社会的和谐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文学的价值可以提供最鲜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对中国的当代文学会起到作用。打工文学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

下面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教授、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副主编、著名评论家李云雷先生发言。

李云雷:我想从张未民老师刚才引用三段话里面的最后一段开始谈起,其实在这一句话里面,马克思对当下的底层文学、打工文学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但是马克思不是直接对我们提的,他是分析底层的文化。

在立场上应该是底层的声音、底层的文化,但是另一方面在艺术的形式上、在艺术的说服力上,那种技巧上应该发展成一种高级文化,比如说它是可以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最高级的文化相论辩,马克思的思想在葛兰西的一些文章里面有所体现,所以谈到这个问题,这也是现在所面对的问题的反思。很多的打工文学作品还停留在简单的、直接的个人经验方面,这个也是很必要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浅层次重复,大量的雷同、类似,怎么来克服这样一个问题或者困难?超过个人经验、阶层经验的局限性,但是我有一点和李建军老师有些不一样,在我们追求普遍性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更深刻的挖掘经验,如果你不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出发,也无法达到普遍的、超越性的经验。要发掘不同的、独特的、复杂的经验,然后创造出和以往的经典不一样的、属于自己的经典。旷新年老师说经典的、文学性的东西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写东西只要充分表达出丰富的体验,不一定在乎它是不是文学、是不是诗歌、是不是小说,是不是散文,现在很多人写作的时候就会用一种固有的文学观念来把我们丰富的、难以言说的经验固定化,比如说小说的模式、诗歌的模式、有的经典表达不进去,就用那种模式来把很丰富、很独特的经验抹煞掉了,其实我觉得应该反过来,如果我们这个形式不能表达我们的经验、不能表达我们的想法,我们就应该突破以前固有的文学规范,从而把我们和别人完全不一样的经验表达出来。同时也是对文学本身的丰富、修正。

  很多人都在谈论主流文坛,很多主流文坛的作家已经基本上丧失了创作上的活力了,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借助自己以往的名声,再写一些东西,已经没有了对生活新的发现、新的激情,没有自己一定要表达的东西。但是打工文学不一样,打工文学它是有很多东西要表达,它有很多丰富的体验、很多难以言说的经验想要表达出来,如果我们能够找到适当的形式、能够找到适当的方式,他们的活力本身也是对当代文学主体的格局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也想谈谈打工现象和打工文学的一点思考,刚才张老师把它放在中国崛起的脉络来说,有很多人说它是史无前例的大的移民、迁徙,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从近代以来,是中国不断现代化进程当中的产物,从鸦片战争以来,新的现代中国形成的过程当中,现在完全的中国还没有形成,我们现在也在处于这样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作为一个时期,也是复兴中的一个历史期,而打工者他们支撑起来的中国崛起,也是这里面很重要的文学现象。为什么我觉得可以放在这个脉络来看?如果从这个大的事业来看,我们对打工文学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意义、社会意义会有更丰富的认识。

Tags:打工 文学 责任编辑:sky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7/9/9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打工文学:触摸打工者的心灵史 下一篇打工文学的现实与困顿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