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打工文学发展走向研讨会(六)
2012-05-31 11:46:18 来源:深圳作协 作者: 【 】 浏览:8417次 评论:0

农民他们真正成为文学的主人公,他使中国的文学发生了很重要的改变,这是一种很巨大的经验,也是文学非常丰富的一个素材,如果真正的、认真的去描写打工的生活,他们对文学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就像马克思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创作,巴尔扎克的东西比经济学要学的东西更多,因为巴尔扎克的作品是百科全书。其实巴尔扎克和当时的小说作家在欧洲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我们经常用文学性来诋毁打工文学,陶渊明后来变成非常伟大的诗人,其实在诗评里面他是非常中流的,就文学本身的变化,用形式主义的话来说,在一个时代是文学的东西,在另一个时代可能不是文学,而在一个时代不是文学的东西,可能在另一个时代会变成文学。

主持人:谢谢旷博士,刚刚谈到对底层文学的关注,陈应松老师提到,我们的主流文学界还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或者说关注的不够。我留意到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争鸣杂志的主编张未民先生就一直对底层文学和打工文学都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也就是他主编的文艺争鸣杂志里面,我最早看到的很多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关于打工文学的评论文章,张未民先生本人也写过颇有影响的从生存性到精神性的一篇论文,下面有请张未民先生发言。

张未民:谢谢主持人!提到文艺争鸣,我们还算是主流的文艺理论和评论刊物,但是对打工文学的关注应该是从2005年开始,我们经常接触的还是主流文学界,我们对打工文学还是很闭塞的,所知可能是没有。我不知道宏海先生早就写过打工文学这样的文章,我记得在05年的时候,打工文学这样的概念恐怕还是属于一个地域性的,不像今天打工文学在全国已经很响了,2004年柳冬妩在读书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叫《在城市中跳跃》,我当时很偶然的读到这篇文章,我就很惊讶,不但是文章,而且在文章里面引用大量打工诗歌的文本,看过之后非常惊讶,我不知道柳冬妩这样的人士在什么地方,是哪个高校的还是什么样的人,后来我就到处打听,之后就找到了他。当时我们正在搞新世纪文学,我们就意识到,打工文学肯定是新世纪以来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我们和柳冬妩接触之后,他把他的文章也寄出来了,他说关于打工的理论文章无处出版、无处发表,我说你拿来,然后他编了一本《打工诗歌选》,100多首诗歌,当时也是没有出版,通过邮箱发来,我把他的文章、包括他的诗歌和他的打工诗歌精选发给了像徐建亚(谐音)、张清华(谐音),通过电话联系,像徐建亚(谐音)、张清华(谐音)这样的评论家,他们对打工文学也不是很熟悉,个别的作家他们知道,他们读了之后给我的印象也是很受震撼,所以后来张清华(谐音)写了一篇文章,徐建亚也写了一篇文章。

回我头来看,今天我们对打工文学的认识和05年我们对打工文学的认识那是完全不一样了,刚才宏海先生已经讲了,打工文学是30年来中国文学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今天来参加打工文学论坛,首先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对打工文学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我们对打工文学的认识在前一段的基础之上,改变了整个文学界、包括主流文学对打工文学的看法,但是还是不够深入,我觉得我们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打工文学,我想了一下,我觉得打工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现象、是从未有过的文学现象,大家想一想,我觉得可能是这样的东西。

刚才大家讲的我也同意,我们打工文学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中国社会的背景、语境之下,有一群特定的人群出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但是在这里面最主要的还是打工者的身份。新世纪十年以来我们文学的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现象还是身份,我觉得还是要强调身份,新世纪文学十年来一个重要的现象还是身份政治,这就是打工者的文学、80后的文学、网络文学,不在于网络文学、打工者的文学、80后的文学写出了多么伟大、杰出的作品,因为他们就是生活本身,代表着他们生活的真实。他们的出现,他们并没有颠覆主流文学,陈应松也照样写他的主流文学、写他的底层文学,但是我们的80后文学、我们的打工文学、我们的网络诗歌文学,是颠覆了我们的文学观念,从此以后我们对文学的看法恐怕要加以扩大。新世纪以来它颠覆了主流文坛,30年以来我们的主流文坛是新生的,我们的作家协会体制也好、我们的专业作家体制也好、主流文坛的作家体制也好,我们的打工文学、我们的网络文学、我们的80后文学完全是在这个体制之外,他们不是我们的文学青年。像余华、韩冬这样的作家,都是在文学期刊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但是新世纪以来就不是这样的文学现象了。

打工文学也和17年的工农兵作者不一样,可以感觉得到它完全是不一样的,它应该是我们文学史上30年来、60年来,甚至中国文学史上从来都没有过的群体,我们如何评价它、如何定位它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应该更进一步的看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大家提到很多关于打工文学的不足和局限,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但是对于打工文学这样庞大的群体来说,有这样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但是一个在文学史上能够留下来的文学现象,哪怕留下十首诗歌,你想一想,现代文学30年,我们有多少诗歌可以留下,我们打工文学的作品当中、我们打工文学的诗歌当中,可不可以有几篇作品被后世来传诵,这是可能的,这是打工文学的成功。

刚才大家也讲到,我觉得我们认识打工文学不能完全从文学的意义上来认识,我觉得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崛起,所谓的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我听到一位省委书记(他原来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讲到:改革开放30年,中国崛起的奥秘就是我们有巨大的农民工,农民工的队伍是什么样的人口规模?是1亿5000万到2亿的人口,这样的人口有自己的文学是再正常不过的,是法国加上英国的人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时空当中进行迁徙和创造,他们廉价的劳动力是我们改革开放成功的最大奥秘,所谓的中国模式,我觉得这是非常决定性的重要因素。

Tags:打工 文学 责任编辑:sky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6/9/9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打工文学:触摸打工者的心灵史 下一篇打工文学的现实与困顿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