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打工文学发展走向研讨会(五)
2012-05-31 11:46:18 来源:深圳作协 作者: 【 】 浏览:8422次 评论:0

我接着刚才曹征路的话来讲,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我认为不管是由什么人来写或者是写什么人,都面临着很多共同的困难,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格局的制约,或者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状况的制约,我们面对这个时代是很难叙述的一个时代,或者是反叙事的时代,有时候我们看一篇报道文学,包括《南方周末》的报道文学,发现它的曲折性、它的传奇性、它的震撼力已经超过了底层文学,这是什么意思呢?生活本身已经把小说家所能通过结构、通过叙述方式获得的效果都去表达。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是没法去阐释的,背后的矛盾、背后交织在一起复杂的因素没有办法说清楚,比如说像打工文学里面,你会注意到剥削的问题、压迫的问题,我们现在很清楚的阐释,他们处在另一个阶级或者另一个阶层的压迫和剥削,残酷的、无情的、非人性的,你很难这么简单的去阐释它,那么是什么关系?你没法去阐释,非常复杂。还有像知识分子题材的叙事、包括一些都市题材的叙事,我觉得都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就是我们写了大量的现象、表象和外在生活的事项,昨天云雷讲到,没法在思想、意义和更深的层面上去阐释它、去界定它、去说明它,而文学最根本的不是你写了一大堆的细节和客观的事项,像《秦腔》、《兄弟》、这样的作品它写了生活的是表面、外面的层面,但是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种思想,没有给我们提供照亮世界的问题,不仅要写出一些事情,还要写出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还要有些什么样子?就像对整个当代文学提出的问题一样,打工文学如何在现实的重压下,实现精神的升华,如何在复杂的叙事对象面前,实现一种艰难的超越,从而使自己作品的精神视野更为开阔,而且获得某种普遍性。我昨天还是那个观点,我们现在很多作品,在读第一遍的过程中,就觉得是艰难的、苦涩的、沉闷的,它不仅仅是吸引人们去读他。比如说像我们读《史记》,你读完之后还会想读它;像读契诃夫的小说也一样,比如说《苦恼》,我读了有20遍,没有一行字让你厌烦,怎么实现由直接的叙写狭隘的、狭窄的个人经验、甚至是阶层经验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经验和人类经验。像我看到郑小琼的诗,写的非常的尖锐、写得非常好,作者非常的有才情,把个人经验写得非常的打动人,但是它是特殊的、它是有限的,它是不可以被反复体验的,这种疼痛的、撕裂的、铁一样冰冷的、尖锐的一遍就够了,从文学普遍的影响力、从文学的生命力这个角度来考虑,是不是一种短暂的、有限的文学现象呢?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基本上都是过渡性的文学,因为它不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比如我们读侯赛因的作品,是写阿富汗的,是离开了故土到美国生活的阿富汗人的虚数,里面充满着经典型、充满着打工人心更为深刻的内在力量。

如何一方面超越个人经验的有限性、超越阶层经验的有限性、还有价值观的有限性、情感体验的有限性,我的观察,不仅仅是打工者活得很悲惨,整个中国社会的人活的缺乏幸福感、爱的体验是最为匮乏的,包括那些成功的人,表面上看上去很成功,但是内心里成功的感觉很难说。中国人当下的精神危机以及精神救赎、家园的寻找,这样一些更宏大的、更重要的、更迫切的问题,这是任何一个写作者,不管你写的是多么的微小的人的生活,但是如果能像云层下的太阳照亮整个世界,这样的文学是真正的文学,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建军博士,他对打工文学怎么样在现实的重压中进行精神的升华做了阐释,他从昨天晚上到现在都非常的强调,会给在座的很多朋友有很多的启发。

下面我们有请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旷新年先生来发言,旷先生去年的打工文学论坛上也非常的热情,参加了我们的基层活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旷博士。

旷新年:打工文学使我想起了知青文化,因为上山下乡的运动使城市的青年从上层下到了底层,他们后来又重新回到城市、回到上层,所以就产生了知青文学。

而打工文学的经验和历史意义,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关注,所以就产生了打工文学。刚才尹昌龙博士说中国城市化的过程是21世纪两个重大的事件之一,城市化的过程又会引起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巨大的变化,其实现代化的过程和工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消灭农民的一个过程,消灭农民的过程其实是充满血和泪、充满痛苦的。我们都知道农民是中国一个最大的群体,我们也知道农民是弱势的群体,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出现了弱势群体这个词、出现了底层这个词,这样一种变化是很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后重新修改了宪法,在1982年修订了新的宪法,宪法修订的时候规定了农民的身份,他们的选举权只是城市市民的八分之一,也就是只有八分之一的人权,农民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的政治身份是不平等的,他们的权利是被剥夺的。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农民离开乡土,来到城市,成为工人,并且产生了农民工这样一个词,曾经一度把他们叫做盲流或者是三无人员,他们在城市劳动,但是他们在城市是没有身份的,或者说他们是一种奇怪的身份——农民工,是很困惑的,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是他们不属于城市,只能说是别人的城市。

而中国在城市化的过程里面,将有几亿的农民会变成农民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验,我们知道中国的农民在历史上他们的经验从来没有被表述过,教科书告诉我们说《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但是我们在《水浒传》里面看到的108将,看到那些有名有姓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农民,他们是小官吏、小商人,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

毛主席曾经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占领舞台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被颠倒过来,毛泽东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工农兵文学的思维,但是毛泽东的工农兵文学没有被实现,但是理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打工的文学使中国农民工这样巨大的群体进入了文学的视野,使他们的生存经验得到了呈现,我觉得是非常富有历史意义的。

Tags:打工 文学 责任编辑:sky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5/9/9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打工文学:触摸打工者的心灵史 下一篇打工文学的现实与困顿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