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打造诗歌之城如何可能:吴锦雄诗歌创作研讨会(三)
2023-12-14 22:00:27 来源: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 【 】 浏览:517次 评论:0
 

微信图片_20231214103329.jpg

世宾


世宾:从日常经验到内在世界

 

吴锦雄在疫情三年期间,写了三本诗集《蓝火》《唯土地对我们从不辜负》《钻火》。时间虽然跨度不是很大,但依然能看到他写作转变的痕迹,第一本、第二本,主要是他的生命、日常经验,第三本,他开始注重内在世界的呈现和建构。虽然他可能并没有清晰的意识,但从文本呈现出来的着力点,写作的力度有了偏移。

 

吴锦雄前两本注重日常,从童年、乡村的生活到城市的生活,他是以一个温暖的、不妥协的情感、精神,面对生命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以对爱、对美、对良知的追求面对他的日常生活。他书写着乡村、土地,以及在城市和故乡之间奔走的感受,我们能够看到他对生活的世界的热爱。吴锦雄的文字清晰、清新,能够较好地表达他的情感。

 

读他前面两本诗歌,可以看到一个对爱、对美不断追求的一个人,这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当然他的经验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多。他的写作有如日记一样,揽括了他的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他真诚地敞露自己,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挣扎、不屈、失败、欢乐。

 

而到了《钻火》这本诗集,可以看到他使用内视的方法,在不断的打开和丰富他的内在世界。他的诗歌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丰富性、深刻性,越来越与更广阔的、带有人类性、历史性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他不断地超越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人类群体里对普遍精神进行探索。一种更深刻精神、一个更广大的世界在逐渐形成,他的内化世界越来越彰显出来了。

 

像他的《孤独》《冬雨》这些写物的诗歌,可以看到跟他之前的抒写方式的不一样,他越来越深刻地进入了他所阐述的对象。这种阐述的过程,是一个诗人内在世界的呈现。也就是说,能够把一个写作的对象丰富、具体、深邃地呈现出来,事实上是你作为写作主体内在丰富世界的反映。很多诗人,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抒情,只有内在世界足够丰富的时候,观看、感受、理解才能具有深刻性、丰富性和独特性。他说“孤独是丢了钥匙的锁,是高山上不化的雪,是雪地里跛脚的老狼。”他把孤独的经验通过准确的意象深刻地呈现出来。当然,就他这首诗歌,我认为他的语言方式可以更加富有变化。他过于直接用“是”,“孤独是什么”。如果句式上有所转化,诗歌可以变得更加有韵味。这样的诗歌,跟之前作为普通人对经历的事物的抒情非常不一样,这样的写作能够不断打开写作者的内在世界,反过来也引领写作者去不断扩大、丰富自己的世界。

 

内化世界的写作,我认为是诗歌的一个方向。我们有非常多的诗人,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去抒写日常的感受、趣味,诗歌只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映像。但诗歌是艺术桂冠上的明珠,它是最高的,它要创造时代最高的诗意,并以此关照其他的艺术。就像曼德尔施塔姆所说的,我的所有的写作都是对人类文化的眷恋,这既要求诗人必须思考和吸纳人类的文化,自身也要有更强大的创造力,只有这种创造力才能穿越写作的惯性、思想的惯性,也才能有所发现。这种发现在诗歌中的呈现,就是一种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一种深邃的,穿透生活、事物表象,而到达具有建构性和陌生化的世界。

 

我们谈陌生化,实际上跟诗人的内在世界、观看方式有关系,而建构,跟我们对于人类文化的可能性的思考有关系。一个优秀的诗人无外乎就是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不断丰富思想,不断拓宽思想的边界,另一个事情就是在修辞、技巧上的创新。两者中的任何一者做得好,都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两者结合起来,那可能就是一个大诗人。

 

90年代开始,我们作为个体,总是有一种不敢谈论伟大的心灵,琐碎化、平庸化的倾向,在个人身上、在整个文化界,这种畏惧和自我弱化的倾向非常严重。但事实上,诗歌要求这个写作者、这个诗人必须要有伟大的抱负、伟大的心灵;他们的写作应该是在为人类,至少是为自己的族群拓宽生命的边界。所以,吴锦雄在他专注于自己内在世界的建构和表达的时候,就是要勇于突破日常的情感、日常的趣味的勇气,通过语言去寻找、创造一个更广大的世界。

 

主持人 秦锦屏:谢谢世宾老师。世宾老师从“纵横”两个维度,对锦雄的创作进行了点评。

 

纵的角度,他认为锦雄的创作,是从生命的日常经验进入到内在世界的呈现架构,是有进步的,而且他始终保持着温暖的不妥协的,对爱、对美、对良知的一种追求;横的方面,他从他的文字上解读,认为他的文字始终是清新和清晰的,而且他的创作越来越深入到他内在世界的一种丰富性、深刻性、深邃性的表达和探索。同时他认为,诗歌和诗性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印象,而是要进行创造诗意,要陌生化,要有创造才有所发现。同时他对锦雄也提出了期许,特别是在句式转换方面,提出了期望和新的写作期许,谢谢世宾老师。

 

接下来我们有请谢小灵老师发言。


微信图片_20231214103420.jpg

 谢小灵


谢小灵: 相对于瓦雷里所说“我由于软弱才写作,”相对于我们很多人“为了解自己而写作”。吴锦雄他基本上由于勇敢、天分、热爱而写作。他由于有想法而写作。

 

在诗的万般悲喜国度,他把观念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维度。学书,春光,秋月,空杯等等,我们眼中平常稀松之物,他却能看到希望,自然风物山川河流等在他的诗歌机体上有着鲜明的个人化思考标志,丰沛的创造力对诗人来说弥足珍贵。

 

他对“人间烟火”的关注占据了他的诗篇的一部分。他的热情是春日的,也可以说他的自然是热情的。他笔下的自然有现代色彩。他以一种明智的坚定口吻反思推进现代化带来的系列问题,描述火炬与万物唇齿相依的现象,比如《今天的每一缕阳光都被命名 》这首诗成熟的技巧配得起诗里思考深度:阳光是线状的 方块状的还是圆形的 波浪一般把我淹没 被阳光月光反复交替映照着 今天的阳光都是甜的 在诗中,他引领读者感悟“打击乐一般的阳光 。”这首诗借助阳光实现精神上自我意识飞跃,犹如成熟可以收割的麦子呼应着埋在土地的种子的希望,“打击乐一般的阳光 把万物的名称都加上了一个春的前缀 ”,文化的吸收和折射并反映到文字上:“今天的每一缕阳光都是透亮的金光 ”。有了思维的介入,诗完成了诗歌本质的想象和创造行为,就使得本诗有了良好的支架。

 

看他的诗,感觉他具有清醒的头脑,他的文化抱负由来已久,他的想象力与生俱来,他的诗歌力量源自理性。《眼泪》这首,“生活把眼泪吮吸的干干净净,每一天都有某些事物,可以挤兑出悲伤……禁锢是万物的宿命,眼泪睁不脱坚强的眼眶。”我持久地以为诗人这一称号意味着忧伤的确立以及思考的发出,吴锦雄在现实面前有所作为,我们看到他没有陷入生活的脖子中,而是与他所在的现实之间保持清醒的距离。他的诗集《蓝火》中有一首诗,标题《月光落地》,最后一句,月光纷纷落地,真相在生活中。诗中的月亮有一种天真的成分,真相的提醒有是一种针对性的心灵教育。

 

很多时候审美源自孤独。很多人都欣赏孤独,很少人像吴锦雄一样把全部的目光缔造的灼热曾经停留在孤独身上,他“对于孤独,我也已不再害怕 ”,作者进行着极其可贵的文字劳动,他注重精神回归。

 

他提醒我们:叶子的柄吸附在树枝上 。似乎是有人与我们在对话:回不去的家乡 再也攀不上的枝头 。他写出五味杂陈的生活,“用物喻物的旧修辞 ,或许已经不再适应这个时代 。”他的观察是敏锐的,诗人热爱严肃性就会被严肃性感动,他通过诗给灵魂解绑,展望光明是他诗的土壤和空气。

 

阅读吴锦雄诗歌也是阅读深圳的方式。他描摹深圳是一种使命,他身处深圳,繁忙的人可以平静写作,一定心灵向往恬静的结果。

 

他在行走,不平常的经历被他以诗歌方式调动了起来。他用作家的方式记叙所闻所见。他格外留意过日常生活,他用上在寻找遗失在沙漠中的珍珠的态度, 他写曾经的梦想旧恋人 ,就像从神秘的宇宙深处辨认的闪电或者彩虹,将这些光带回到身边。在《露珠》一诗里,吴锦雄为读者提供白天黑夜交汇点的事物:露珠,意味着他对庸常的接受:“草木荣枯交替 露珠睁开眼睛 而阳光下却不知道藏在哪里 仿佛从来不曾存在”,写得恬静,迷人。

 

我承认,在爱的影响力可信度被现代价值观所瓦解时,人数众多庸常的我们对生活持观望态度观望。困顿的问题在他那里却被明亮的提出来,他所倡导的生活是典范的。他把各自欠缺的生活的补充。他的诗用文化视野引领读者,通过写作把自己赎回来。

 

他既不贬低他世界的态度。又在尊重自我获得这种内在完善。贝克尔所说的“诗就是你”。他者都是诗歌记忆的创造物,在吴锦雄回忆他们发明他们时,诗人自己消失了,思考者出现。

 

〈鹰〉这首诗自传性的特点,有自画像意味。


你说我是展翅的雄鹰

 

追赶云彩而又漠视周遭

 

我与过往彼此相互抛弃

 

消散 是万物的宿命

 

美好都是短暂的

 

而逝去是永恒

 

虚无比存在更恒久

 

其实 我也不是鹰

 

那也不是云

 

都是生命里的云烟

 

罝身其中宏大沉重

 

远看其物若隐若现

 

在时代中,吴锦雄作为诗人,他没有让自己的声音变得微弱,这首诗是精神的自传,也是的对人的处境的反思。他的内心对生活有悲悯之心,他的诗歌始终充满了那种基于深刻理解的同情。这是一个有价值意义的写作。如果要为他的诗找与经典的距离,不是困难的事,他的有些诗作和很多诗人一样表达出 直抒胸臆这类诗应该有的欠缺,诗歌语言应当有现代性,诗人们还得冒险开发语言新道路。我们的宇宙好大。

 

祝福祝贺诗人吴锦雄。

 

主持人 秦锦屏:谢谢谢老师。谢老师从动、静两种方式来阅读了吴锦雄,她首先认为,深圳是一个阅读的城市,她以阅读深圳的方式来阅读了吴锦雄,认为他是一个有天分的、被艺术选中的人,她欣赏他抒写的孤独以及孤独的抒写,她认为他是一个行走的人,是一个收集脚印的人。行走,展示在他写作的视角上,用诗歌的形式调动、发现并抒写隐藏在各种形象中的生活,以及他对孤独的那种浸染,都具有超感觉,用作家的方式记叙了他的所见所闻,记叙了他的诗趣和寻找。她认为他是收集脚印的人,要从人文姿态和美育思想上要进行结合去抒写,从中开拓语言的新道路。她特别提到,对语言的要求要具有现代性,也关注到了他的抒情,不仅仅是要描摹,还要进行一种创新,谢谢谢老师的发言。

 

接下来有请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刘洪霞老师发言。在刘老师发言之前,我想给锦雄派一个工作任务,我们现场有两位评论家汪洋老师和凌春杰老师,因为家事阻挠不能来到现场,但他们都写了发言稿,我也注意到今天现场有很多您的粉丝在场,请您把这两篇发言稿发给你的两个粉丝,由他们朗读,谢谢。


13-22-06-356749.jpg

刘洪霞


刘洪霞:吴锦雄的三本诗集《蓝火》《钻火》《唯有土地对我们从不辜负》我全部看完之后,竟然发现了浮现在诗行之间的三条线索,它们是如此明显和醒目,仿佛是密码一样清晰,让我不能不忽视它的存在,这三条线索分别是故乡与土地,城市与孤独,个人与诗意。如果把吴锦雄的所有诗歌看作一个开放的大文本,在这个文本中,能找到诗歌与诗歌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之间成为彼此的因果。

 

这三条线索之间究竟产生了怎样的联系,可以选出有代表性的诗歌来佐证我的观点。关于故乡与土地的诗歌,最明显的一句,诗集的题目——“唯有土地对我们从不辜负”,这一句诗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观点,土地与故乡成为吴锦雄诗歌中重要的意象,而接下来,许多诗歌都围绕这个意象来抒发情感,例如,


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

 

无限热爱无限憎恨的土地

 

我在这土地里长出

 

又从这里残酷无情地移植

 

——《这霞光,一辈子不知道能给我多少》

 

对于故乡的土地,诗人表达的情感是爱恨交织,但是爱仿佛超过了恨,因为,“我就是一个一无所成漂泊他乡,羞于还乡的浪子”,可是这句诗歌的标题却是,“我想在老家建个寺庙”,在另外一首诗《在故乡的山坡拥抱一棵树》也表达了对故乡眷念的心愿,虽然身处城市,但是《我在阳台种了一些瓜果蔬菜》——“世界只有一个参照坐标,除了家乡都是家乡之外,我在阳台种了一些瓜果蔬菜,撒上了那抔泥土,它和我一样来自那僻远的山村”,诗人远离家乡,在城市如何疗慰乡愁,诗人能做的仅仅是,在城市的阳台上中一些乡村的瓜果,城市的阳台模拟出一个故乡的空间,以解诗人的相思之情。在诗人的笔下,有他浓的化不开的乡愁,例如在《乡愁》这首诗中,诗人感叹道,“世界总有另一个我,在老屋的水缸里捞月,成年,把我从你怀中带走”。《中秋》这首诗中更是写满了思念,“一头水牛,驮着我童年的梦,慢慢地走远又慢慢走来”。就连故乡的蚊子,都那么亲切:


醉卧故乡,我就如种子落入泥土

 

那么的安定澄寂

 

所有的焦躁和烦忧在体内消失

 

蛰伏在泥土里,自然地伸屈着身躯

 

宁静如一个婴儿

 

任由蚊子的长嘴刺入我的肌肤

 

让故乡与我再一次血脉相通

 

——《故乡的蚊子》

 

但是,诗人终将是回不去了,故乡被他抛弃在远方,诗人心中总有不甘:


离开,让家乡成为故乡

 

归乡,却是我一辈子走不完的路

 

我只能如一根狗尾草

 

摇曳在夕阳中的华强北街头

 

——《华强北街头遇上狗尾草》

 

城市与孤独是诗人的另一组意象,这组意象与故乡与土地形成了对照,对故乡的爱反衬除了对城市的恨,在城市的孤独与不适,让诗人无限地留恋乡村:

 

像一匹风尘仆仆的小马

 

从村庄来到城市

 

在楼宇的森林中栖息

 

我怀念静卧在山坡上褐黑的祖屋

 

——《生活在低处》

 

我追梦而来,梦做得越来越沉

 

满街市都是梦想的尸首与游魂

 

苍穹之下,都市是最璀璨的星空

 

——《在南方》

 

在城市,诗人感受不到乡村的慰藉,只有把乡村的元素移植到城市来,诗人才能获得安宁:


在一座城市的中央

 

我生活得如此宁静,仅因鸟群在大榕树茂密的枝叶间

 

协奏曲般的鸣叫,让我如此安宁

 

仿佛来自我老家那个小山村,来自民国

 

——《喧嚣的鸟鸣让我如此安宁》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让许多人都来到城市,在城市里寻找梦想,可是他们却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现代性的本质是人与城市的矛盾关系,于是,在诗人的笔下,“我们都是城市里的一株仙人掌”:


感情枯竭让我们浑身芒刺

 

在陌生的他乡谁能安然地卸下铠甲

 

我们努力茁壮自己的枝干

 

脱落招摇的叶子,把叶尖化为

 

一根根锐力的尖

 

抗争同类异族的砍伐

 

——《我们都是城市里的一株仙人掌》

 

诗人也写道了城市对人精神的伤害:

 

这一座座城,一群群坚强的外来物种

 

他们野蛮生长,没有半点时光容许他们的悲伤

 

——《我们都是城市里的一株仙人掌》

 

那么,面对在城市的不适和回不去的故乡,诗人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撑的呢,那就是第三组意象——个人与诗意,诗人善于捕捉微小的事物入诗,从中提炼出生活的这里,为自我的精神世界找到一个归宿:

 

细看一只蚂蚁

 

挥动着舒张的触角

 

忙碌着有重大意义的一生

 

——《舒张》

 

观察蚂蚁成为诗人的生活乐趣,这些微小的事物与写诗一样,让诗人的人生充满了诗意,让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仿佛是,“我把自己释放,又把自己囚禁”,——《我在半夜醒来》。“安静地写诗,就是上天的眷顾”,——《写诗就是上天的眷顾》。


城市不能让诗人诗意地生活,但是写诗却给诗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写平庸的诗行,把自己逼到陡峭的语言崖边

 

舔刀尖上的蜜

 

喝最烈的酒

 

我的体内塞满红色的炸药

 

生命终究燃尽,不再危险

 

——《幸福的人》

 

写诗令诗人富足,是一个幸福的人。这三种意象就是如此相互成就,相互因果,构成了吴锦雄开放的诗歌文本,写出了人在城市化进程中拼命进城,却在城市中拼命怀念乡村,那个怀念的乡村是书写中的吗,并不是,然而不能回乡,近乡情更怯,于是,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寻找诗意的原乡。

 

主持人 秦锦屏:谢谢洪霞老师,洪霞老师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亮眼的女批评家,不仅人美,声音也很美,刚才在列举到锦雄诗歌的时候,本来我觉得锦雄的诗歌是美的,被她一朗诵,更美了。

 

洪霞老师找到了吴锦雄创作的密码,而且她用三条线索把这个密码进行了逻辑串联,无论是从故乡到土地,还是城市的孤独,还是个人的诗集,她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在意象里发现一些美好,而且对故乡的爱是超过了恨的。但是恰恰相反,在抒写城市的时候,却写到了城市对人精神的一种伤害,对城市是有一种仇恨的,其实我觉得这里表示的应该是吴锦雄对城市的爱恨交织。个性和诗意,从很小的物理中找到印象,提炼出生活的哲理,在这个密码之中,三种逻辑关系之中找到了你的意象,认为这三种意象是互为因果的,他们成就了你,成就了吴锦雄的诗,谢谢刘洪霞老师。

 

汪洋老师的评论已经交到了现场,哪一位能够把汪洋老师的评论代读一下?


汪洋(代读发言):《日记、自述、杂文诗》——小论吴锦雄诗歌创作

 

我通读了吴锦雄先生2020年、2021年、2022年的三本诗集,因为不是很了解吴先生此前的个人经历与创作状况,仅就目前阅读到的诗歌文本发表我的个人看法。在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刻生命印记的这三年时间里,他创作出大量的诗歌作品,让人不得不佩服吴先生旺盛的创作能力,先不论诗歌本身的品质,至少这种火山喷发式的创作状态就让人刮目相看。尤其在注重功利和效率的深圳,有人能以现代诗歌作为表达方式,这本身也非常值得鼓励。

 

对于吴锦雄先生的诗歌本身,我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日记、自述、杂文诗”。

 

其一,“日记”。古人有时候就是以写古诗来记日记,用诗歌写景状物,记录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情绪观点,所以我们史学研究里会有“以诗证史”的学术方式。吴先生虽然写的是现代诗,但是毫无疑问近乎天天写日日写,也是在记录他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有感而发的内容,和记日记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是以诗的形式记日记。这让他的写作行为有一种日常性,同时又保留了题材和内容的丰富性。

 

其二,“自述”。吴先生几乎所有作品里都不回避“我”的“在场”。他没有高高在上,也从不置身事外,而就是围绕当下时空里“人、事、情、物”直抒胸臆。他的诗歌徊路并不复杂,写诗的触发机制也比较简单,但是因此反而显得很真诚。

 

其三,“杂文诗”。“杂文诗”本身不是一个特别新奇的词汇,但是我觉得这个概念来形容吴先生的写作却很意思。他在许多时候是借助诗歌这个体例来表达观点,表达的方式也和杂文写作很像,所以没有太多语言的修饰,就是一种断语式的亮明观点。我们可以推测他的一些写作就是即兴的,也许就像是发一条朋友圈,有些作品如果把诗的形式去掉,略微扩展一下表达容量,就是一篇针砭时弊的小杂文。当然诗歌的表达形式会让他批评的对象和内容抽象化,但我觉得诗歌本身是一种高浓度的语言训练,就类似于高浓度的酒,吴先生以后能以诗歌创作为基础,向观点更鲜明的杂文领域拓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因为古诗的好坏是有相对清晰的判断标准,一般来说我们会觉得现代诗虽然也有创作门槛,但因为风格流派的多样化,以及在西方诗歌及翻译诗的语境参照下,不是有特别一致的判断标准,那么我们写作现代诗的意义在哪里?在下今年一篇论“文艺批评”的标题,或许可以成为参考,《个人表达、公共表演及向未来敞开的写作》。我觉得我们要回归初心,写诗首先具有个人表达的价值,所以吴先生的诗歌写作对他自身而言最重要,其次就是诗歌的公共传播价值,也许要通过更丰富的方式和渠道来检验,最后就是我们都应该有一种为未来而写作的态度。作为吴锦雄先生的一名普通读者,我很感谢文联创造这次机会,让我们得以分享深圳诗人的作品,更希望这种创作和分享继续下去。

 

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主持人 秦锦屏:谢谢汪洋老师,也谢谢代读的这位同志。汪洋老师用三个关键词:日记、自述以及杂文诗的角度,概括梳理出了吴锦雄的创作特色,他认为吴锦雄继承了“以诗证史”的传统,在生活的日常性、丰富性上有所开拓和表达,它是一种即兴的在场抒写,在人、事、情的抒写方面直抒胸臆,表现出了他的真诚之意,再一次感谢汪洋老师。

 

下面有请《特区文学》杂志社的副主编阮雪芳发言,谢谢。

  

Tags:吴锦雄 诗歌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讲述深圳故事的N种方式——“以深.. 下一篇他把“生活诗意化、诗歌生活化”..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