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打造诗歌之城如何可能:吴锦雄诗歌创作研讨会(四)
2023-12-14 22:00:27 来源: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 【 】 浏览:518次 评论:0
 

微信图片_20231213215859.jpg

阮雪芳


阮雪芳:吴锦雄的抒写是一种在场写作,从对日常生活的介入与提炼中,反映现实世界。以诚朴精敏的智性转化生命经验,拓宽诗思维度,可以说,“唯有土地对我们从不辜负”是诗人的写作母题,即使在城市生活、工作多年,他仍然从土地的博大、容纳、本真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依然对土地怀着至深的感念。在他的诗歌文本中,呈现出强烈的身份意识、情感律动、思想景深,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考量、观照和持续的探寻。

 

在诗人精心构建的诗思空间里,我们看到一种独属于诗人的清晰面相:既有孤独的心灵映像,有呼之欲出的饱满情思,也有洞察生活的深邃思考,在语言的自由向度中切入生命体悟,呈现写作的丰富景观,使诗歌超越日常并赋予更高的意义。如下面这首诗:

 

我想在老家建个寺庙


刚离开家乡时  我想回家建个别墅

 

鹤立鸡群地突兀在那里

 

让乡亲仰视我的威仪

 

离家十年  我想回家建个学校

 

把我的名字冠在学校的前缀

 

让山里的孩子有书读读好书

 

离家廿年  我想在老家建个寺庙

 

青灯暮鼓 观照山村的天地

 

安放我漂泊的灵魂

 

至今 我在老家什么也没做

 

一直纠结 是我想做什么

 

还是老家需要什么

 

我就是一个一无所成漂泊他乡

 

羞于还乡的浪子

 

当代人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工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诗人也是其中一个。“我想在老家建个寺庙”——写出了游子的心声,却不落俗套。

 

可以说,衣锦还乡是游子共同的家乡情结,诗一开始,也写出了这种愿望。“刚离开家乡时/我想回家建个别墅/让乡亲仰视我的威仪”“离家十年/我想回家建个学校/把我的名字冠在学校的前缀/让山里的孩子有书读读好书。”前两节逐层递进,“离家廿年/我想在老家建个寺庙/青灯暮鼓/观照山村的天地/安放我漂泊的灵魂。”随着时间推移,诗人还乡的愿望发生了微妙变化,这种变化的背后,也隐喻着诗人心境的变化。有意思的是,最后,诗人却什么也没做。“是我想做什么/还是老家需要什么”,不像衣锦还乡的游子思绪,诗人是冷静的、清醒的,敢于直面自我、诘问自我,最终在这种盘诘中道出救赎或自我救赎的真相。

 

这首诗体现诗人内心强大的孤独感,以及身份意识的焦虑。这种身份意识,矛盾纠结,在圣卢西亚诗人沃尔科特的诗作中,也有着类似的特质:“他们什么都不需要,我什么都给不了他们,除了这个我称作‘世界之光’的东西。”(《世界之光》),当家乡作为游子的生命根柢和精神源头,所有的书写都在尝试抵达那一个中心。

 

主持人 秦锦屏:雪芳老师认为吴锦雄的写作是冷静的,是清醒的,他用一种在场写作的形式反映了现实,她梳理出了他的三个写作特点,一是具有写作母题意识,二是有一个强烈的身份焦虑和强烈的身份意识,他精心构建了诗歌空间,他既有孤独的心灵关照又有饱满的情思,他的写作是对诗意抒写的转化,对生命经验的完美表达,对诗歌创作维度的拓宽,谢谢雪芳老师。

 

下面我们进行现场合影,然后有15分钟的茶歇时间。

 

微信图片_20231214081137.jpg

(合影、茶歇)

 



主持人 秦锦屏:各位老师,欢迎回到会场。

 

刚刚在茶歇的时候,每个人都捧了一杯咖啡,咖啡甘苦自知,我们的研讨会也是有甘有苦的,甘苦我们也是自知的,就像诗歌一样。

 

下半场首先我们邀请的是宝安日报编委、宝安区作协副主席王国华老师发言,有请。


微信图片_20231213220033.jpg

 王国华


王国华:其实我主要是写散文,偶尔写诗,别人问我,散文写好的技巧是什么?我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写诗,这样才能锤炼你的语言,让你的语言更有诗性。

 

读锦雄的诗,其实我更多是从他的文本上能够感受到两个词汇,一个是直白,一个是温暖。比如说“阳光是线状的、方块状的还是圆形的,波浪一般把我淹没,把我拥抱在新年的晨曦里。2022年的老虎跳过时光的间隙,在岁月的贺鼓里,万物都透着光,浸泡在时间的声坛中。”还有一个是“烟火人间,半夜归家,总爱在楼下仰望那扇窗,那蜂窝一样透着橘色的阳台,心中暖和着。”如果不分行,把它连接起来,其实都是很好的散文的句子。他的文字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你能够感觉到这样的语言直白,其实他的每一个词汇都是面部清晰的。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因为现在很多的诗歌,在追求语言的冲撞力和破坏性。这当然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向,而且我个人也深表赞同,并且自己也在做那样的尝试。但是在当下的社会状态中,通过各种渠道,被动获得的碰撞太多了,所以我个人阅读这个文字,恰恰是倾向于平和的。就像写散文,有很多种方式,但是我个人更喜欢就像汪曾祺,孙犁和刘藏成(人名,音译),因为他们都比较直白,不费脑子。但这个直白又不是苍白,而是干净明了,吴锦雄的文字就有强烈的类似的倾向。

 

另外一个是温暖,这和它的直白其实是相辅相成的。锦雄描述的事物,大多数是身边的事物,而且你我都随时随处可见。但正是因为太熟悉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要让读者产生共情,反而变得困难,而锦雄能够相对轻松地让读者做到共情,就是因为他这种温暖和温暖的情绪。我刚才随便读了两段,都是情绪相对平和的例子。其实即使是情绪比较激烈的时候,他的文字中依然有这样的能力,在焦躁的社会氛围中,我觉得这是一种很难得的情绪,诗歌可以发挥那么一点点平衡器的作用,也算是有了那么一点实用建议,所以我建议在周末的午后,在暖暖的阳光下,就着一杯咖啡,翻几页锦雄的诗歌,这确实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主持人 秦锦屏:谢谢国华老师,国华老师从散文作家的散文之眼看吴锦雄诗歌之魅,他认为吴锦雄的诗歌直白,这种直白是干净明了的,他的诗歌是温暖的,因为他的温暖是可以共情的,因此他的诗歌发挥了平衡器的作用,特别适合在温暖的午后与茶相约,与吴锦雄的诗相约。

 

接下来有请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赵目珍老师发言。


 微信图片_20231214103656.jpg

赵目珍


赵目珍:大家好,锦雄的诗这两天在读,我大概谈这样几个方面。前面有些是大家谈过的,我就简单说一下。

 

第一,日常经验与真实写作。我们前面也有很多专家都提到,锦雄的诗有很多是写日常经验的,所以他的很多的诗,都是深入到生活当中的,但是我觉得他写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大家都能看到他的几本诗集里,有很多以生活为题的,或者说标题里带有“生活”的诗,非常多。他在这些诗里面,写个人的存在,写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思考,通过这些,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写的这些“生活”里面,有日常的内容,但对生活、生命的思考非常重要,比如说他的一首叫《生活》(诗集《蓝火》)的诗里面,通过写人与人身份的不同,通过写千千万万的众生在世界上分享命运的无常,他们与贫穷对抗,与时间赛跑,与荣辱进行争夺,但是欢乐和痛苦从不为任何人让路。由此他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原本如是,从未腐烂,并不新鲜。我觉得它这个思考是非常深刻的。但是面对这样的生活,我们是不是应该消沉?当然不是。即使在锦雄表达“生活在低处”这样的诗里,他也有清醒的个人意识。比如他说,在都市肥肠般的繁华背后”,“万物 都在我倍加珍惜中神圣”,他“固执地牢记曾经的流年,他想在老家建一个平房,他觉得只有栖身在那低矮的房子里,他的内心才能踏实宁静。身处这样的空间,他可以看到低伏的星空、四方的天井、湿润而又清纯的山风,这些物象让他感动并异常喜悦,让他可以心无旁骛地做一个简单、快乐的人。他通过写这样实实在在的,非常朴素的生活,表达出一颗非常纯净、纯真的内心。另外,他在其他方面也表达出非常真实的自己,前面好多的专家都提到《我想在老家建个寺庙》这一首,这一首大家都非常喜欢,我也把这首从诗集里挑了出来。他写的这首诗非常简洁,谈的意思也非常明了。他写自己,刚离开家乡的时候,想回家建个别墅,让乡亲仰视他的威仪,我想这是很多人年轻时都有的非常朴素的想法;离家十年之后,可能自己有所建树了,就想回家建个学校,让山里的孩子好好读书,我想这也是很多有理想之人的一个美好梦想吧;离家二十年之后,他就想在老家建一个寺庙,用来安放自己漂泊的灵魂。我原来以为这个诗写到这儿,他真的回去建庙了,但是写到最后,他说,“我在老家什么也没做”,他一直在纠结,是自己想做什么,还是老家需要什么。最后他就成了一个“一无所成漂泊他乡/羞于还乡的浪子”。他写到最后,把自己一事无成,很不堪、很不光彩的一面拿来让我们来观照,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反省,他通过写诗的方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救赎。也许锦雄现在挣了很多的钱,物质方面得到的满足,但精神、心灵的层面,他通过诗歌的方式在进行弥补。另外,他还通过对一些弱小生命拯救与否的纠结来反省自己的生命观。他有一次在阳台上看到了一只蜻蜓,被暴风雨摧残的蜻蜓。他以前很漠视生命。翌日为了清理阳台的凌乱,他抓起蜻蜓,居然发现它还活着。最后蜻蜓展翅飞走了。后来他就思考,“有时候,我们的死挺/仅仅因为我们翅膀负担太重/只要有那么一丝外力/我们又可以振翅高飞/我们对世间还是要多一丝怜悯/也许只是顺手收拾一个昆虫的尸体/也是拯救一个生命”。很显然,他在做反省,他觉得对世间应该还是要有一些怜悯。《侠客行》里他也提到,要“努力保持对人世的善意与万物的怜悯”。从前面对生命观的反省,他做出了这样一种领悟,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这是第一点,日常经验与真实写作。

 

第二,元诗意识与创作思考。前面俊明大哥也提到,他的诗集里有很多元诗性的诗歌,通过诗的方式表达对诗歌、诗人的一些看法。我觉得,作为一个诗人,对诗歌、诗人,以及对诗歌、诗人与世界关系的反省,是一个诗人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通过对诗歌本体的反思进入个人诗歌的创作,我觉得一个诗人早晚都会走到这个节点,它必须要有对诗歌本体的深入思考。在锦雄的诗里我们能看到这样几个方面。比如说,他对个人写诗的过程,有一个非常透彻的分析,他有一首诗叫做《写诗》,在《唯土地对我们从不辜负》这本诗集里。他在这里面具体分析了他自己写诗的过程,而且分析得非常透彻,让人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写作是洞若观火的。其次是对诗人的看法,他有一首叫作《写诗的人》,在这首诗里他反思了诗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自己是不是个诗人,为什么自己不是诗人,以及写诗的人和诗人的关系。他还分析了诗歌或文字能够给我们所带来的价值,在《蓝火》这部诗集中有一首叫《唯有文字对抗时间的流逝》的诗,在这首诗里他说,人是渺小的、卑微的,但文字是高贵的,唯有文字给时间最有力的对抗,记住伤悲、喜乐。但写诗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权力,这可能是上天对我们写诗的人的一种眷顾或恩赐。他其实也有一首诗是《写诗就是上天的眷顾》,我觉得他对这些是有思考的。

 

第三,锦雄的诗有一些虚实相生的特点,他的很多诗往往是落实到生活的实在当中的,但是也有少量抽象的,有一些灵动的省思。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觉得他着实相的比较多,我的意思是说,他很多诗都写得比较实、比较满,把意思说尽了,读完之后觉得完全看懂了,没有能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的余地,也就是说没有遐想的空间了。另外还有一些着虚相的,就是比较空灵一点的,能够留有余地的,给人留下思考的、有余味的,比如《风雪夜中人》《一个人的盛宴》《星空》,以及《钻火》这部诗集里的《生活》,还有《泡影》等等,这些我觉得写得都非常好。我觉得锦雄以后在写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所改进,不要把所有的诗都写得太满了,不要把所有的意思都写尽了,让大家读了之后没有回味的余地了,这样多少有点欠缺。

 

我就说这三点,谢谢。

 

主持人 秦锦屏:谢谢目珍老师,他给锦雄诗歌的评价是一个数学公式:日常经验+真实写作=内心世界,除以诗歌,得到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他从锦雄简洁的诗歌中,看到了他表达真实的内心,表达真正的自己,同时他认为他的诗歌具有反省了对于自我反省与救赎,有着强烈的生命观,同时他的诗歌还具有原诗意识,通过个体对世界的对碰以后,反省生命的表达和思考。另外,他认为诗歌有虚实相生的特点,虚相是非常有余味的,实相的比较满,他对吴锦雄诗歌的留白拥有期待,谢谢。

 

接下来有请深圳特区报综艺副刊部主编,作家、诗人张樯老师发言。

 

Tags:吴锦雄 诗歌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讲述深圳故事的N种方式——“以深.. 下一篇他把“生活诗意化、诗歌生活化”..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