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讲述深圳故事的N种方式——“以深圳非虚构写作十年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六)
2023-12-22 10:24:27 来源: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 【 】 浏览:531次 评论:0
 

 微信图片_20231221173712.jpg
杨立青

杨立青:因为时间关系,我就简单说几句,其实也没有好好准备,今天主要是过来听的,非常有收获。
 
非虚构写作,之前我没有特别关注,因为要参加今天的会议,所以集中看了几篇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比如北大的张慧瑜,他说非虚构写作的文化价值有三个,一是平民性,把普通人、弱势者、日常生活、社会经验作为书写对象;二是社会性,把个人、故事或新闻事件放在社会或时代的大背景下;三是非专业性,普通人就能写,写作是每个人的权利,他为此概括了非虚构写作的三个特征,即文学性、新闻性和社会性,但历史性他没说,我感觉历史性其实也挺重要的。比如说到深圳,今天的话题是讲深圳故事的N种方式,既然要讲述故事,故事肯定有时间维度,必然要跟历史形成勾连。深圳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城市,比如从城市的形成来说,一个城市是怎么形成的?从农耕社会、农业社会来看,城市(镇)就是较大规模的人群聚集在一起生产生活,出现和形成一个不同于熟人社会的陌生人社会。这对范畴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有很好的说明。从1979年开始,深圳就完完整整地呈现了一个由陌生移民构成的城市社会,因此包括城市本质性的东西,在座的很多人在深圳身上都看得清清楚楚,比如当时的外地人是怎么来的,来了以后是怎么生存和奋斗的,怎么形成一种社会秩序。不过很可惜,尽管这个快速的由工业化驱动的城市化过程(它被著名建筑设计师库哈斯称为珠三角的“大跃进”)只有短短四十多年,但这一过程及其细节很多都被遗忘了,或者说历史的某些声部遗失了。这当然跟繁复的历史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记录有关。
 
在此意义上,深圳的非虚构写作可以拓展出某种很深厚的历史场景和社会场景,应该多鼓励,每个人都讲述出自己的故事,则深圳就有数以千万计的不同故事。前面有老师谈到了打工文学,最近两年我也很关注打工文学并写了文章。40多年来,来来回回,来到深圳及离开深圳的人数规模很难估量,至少是几千万、上亿的。关于你跟深圳的关系、你跟深圳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历史信息,从这些历史信息中,我们才能知道每个人是怎么生活的,从外部来看深圳,非虚构写作是很好的历史文献。
 
我最近刚好在读邓一光主编的《深圳散文四十年》,80年代的篇幅比较少,没有几篇,90年代增加了几篇,到了新世纪开始越来越多,这就说明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规模是越来越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发声。发声可以说是一种权利,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民主,从这些角度来说,包括散文在内的非虚构写作的价值都是非常重大的。事实上,如果黄灯老师不写《我的二本学生》,我们根本不知道她所写的状况,这就是价值所在。另外就是南兆旭老师所写的《深圳自然笔记》等书,这里面会发现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南老师说,1989年他从山西来了深圳,他非常感激深圳这个城市接纳、收留了他,他把很多时间花在自然界,深圳的山山水水他几乎都跑遍了,并将深圳的动植物等自然存有一一记录在案。我怀疑,北京没有这样的人,上海也是没有这样的人,可能台湾、香港有,这其实是非常难得的。虽然他写的是自然笔记,但这里面也有他的个人情怀和情感。其中有一句话让人感动,“我把我的居住地,当作世界的中心来关注”。人跟城市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在南老师身上有很充分的体现。包括他关注深圳的候鸟保护,深圳是很重要的候鸟中转站,他说,“背井离乡,选择新的栖息地,探寻新的生活,候鸟与移民有相同的基因,迁徙的人和迁徙的鸟要相亲相爱”,这句话多漂亮。这就是城市居民与城市之间美好关系之一种。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都能谈自己在城市里的生活、体验、经验,那整个城市会变成非常有温度和温情的地方及家园,南老师就是把这里当成最好的家园,关注它、爱护它、书写它。
 
今天大家集中讨论非虚构写作,那么它是一种文类或文体吗?我最近几天在阅读相关论文时,感觉大学里的一些学者想定义它,从学术上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它跟非虚构写作本身的实际状态,是相悖离的。我们知道,非虚构写作应该是开放性的,你不能把它概念化、规范化,说它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在学术研究上有它的必要性,但我觉得这里面也是有问题的。
 
今天来了不少从事非虚构写作的老师,其中我非常敬佩黄东和老师,他虽然不专门从事写作,但他坚持搞了十年的全民写作计划,这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个举动。包括黄灯老师在学校里教学生进行非虚构写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实践,他们是行动者,很了不起。黄灯老师刚才的介绍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醒,我们以前看非虚构写作,往往都是从外部来看的,比如它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但黄灯老师强调的是非虚构写作对学生的改变,也即她是从内部来看,非虚构写作对人的成长、拓展意义,我觉得更加内在、更加深刻。
 
最后有个问题,那么多人从事非虚构写作,为什么有些写作者能够出名,其作品能够流传开来,有那么多人阅读,为什么有些人就不行?在深圳能不能持续搞类似的非虚构写作训练班?因为非虚构写作似乎比虚构写作的门槛低一些,且写作技巧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像《南方周末》的某些资深调查记者就在进行这样的收费性培训,人物、事件、结构怎么安排,怎么叙述,怎么讲才更有吸引力,这都是可以训练的。我们的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倘若在此方面予以资源上的支持,则非虚构写作这一文化事业无疑将有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高建平:谢谢杨老师,提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话题。
 
今天我坐在这里给大家报幕,同时也来向大家学习,我也学到了很多。我一直在想非虚构的这些问题,今天听各位讲了以后,好像慢慢开始思考这样一些概念:什么是非虚构文学?它跟我们过去说的报告文学、写实文学、新写实文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有什么关系?有人说是由于有虚构文学才有非虚构文学。这之间究竟构成了什么关系?其实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可以思考的问题。我听着各位的发言,我头脑里就在想着,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史记》,它是非虚构文学吗?它写得非常有文学性,但是它又在写史。实际上中国的非虚构文学是历史悠久的,但是我听汤奇云老师说到《人民文学》有一篇文章构成了它的溯源,这方面还是有学术工作可做的,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第二点,深圳非虚构文学的丰富性。当然,深圳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城市,过去40年怎么发展起来的?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很多层面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题材,并且刚才各位老师也提到,实际上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没写,这里面有大量可写的东西,这为深圳的发展、深圳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了深圳经验,我们需要一个深圳的表达,这个地方是非虚构文学发展的天堂。
 
第三点,深圳文化的发展。我印象非常深,深圳社会的发展、深圳经济的发展、特区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发展相匹配。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我觉得在文学、艺术方面是很有成就的。深圳的大学与上海的大学、北京的大学甚至跟武汉的大学、南京的大学相比,好像都要差一截,文化发展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感谢三位远道而来的专家,也感谢深圳的各位专家和各位作家的参与,谢谢。
 
(会议结束)



Tags:深圳 非虚构 写作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6/6/6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为非虚构写作提供深圳维度的中国.. 下一篇打造诗歌之城如何可能:吴锦雄诗..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