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开会之前日方组织突然告诉我说马尔克斯先生病了,不能来。但是我认为没有白读,我可以非常狂妄地说,读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即便是大师,即便是经典,即便是被千万人承认的世界性经典,依然有这样那样的缺憾。这本书第19和20章,范晔这个版本没有标明章节,但是在第一版里面是分章的,我觉得到了第19章和20章,老马先生有点没话找话说了,这本书完全可以到18章的时候就结束,后面两章里面有很多是没有用的东西。即便像这样伟大的作品,依然还是有缺憾的。
梁文道:等一下我们可以讨论这点,起码我就不同意,我们等一下再争论。接下来我们想听听张小娴的想法,你当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看到这个书的。
张小娴:我第一次知道《百年孤独》,那时候我在念中学,我代表学校参加一个话剧比赛,我们演的是《雷雨》,其中一个评判是话剧老师,我们是中学组,公开组有一个新的话剧团,他们演的话剧就是《百年孤寂》。我们根本看不明白,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演的蛮抽象的。后来我念大学的时候,我买到书之后第一次翻的时候看不明白,因为那个名字都很想象,看的我一头雾水。我买的是台湾的译本,一直放在书架上面,我有一个朋友很喜欢这本书,但是我也没有特别拿来看,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想看这本书,拿来看之后才发现我怎么错过这么好看的书。我看的第一种感觉很震惊,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的!它是完全没有规制的,但是没有规制里面这么好看。我每年都会不停拿出来看,说是魔幻写实主义的书,我觉得本身就是魔幻之书,因为每次看你的感受都不同,随着你人生的经历不同,比如你20岁的时候和30岁、35岁的时候看出不同的东西。当我看佛经的时候,它好象也说一些佛教的道理。它好象会跟着我人生的经历不同而给我不同的感受。所以它给我的感觉,它本身就是一本很魔幻的书。
梁文道:刚才说到看这本书的时候常常被里面的人名搞混,这是很多中文读者读这本书的经验,常常发现读着读着要往回翻,看看这个人到底是谁,因为中文名字翻起来都差不多。这本书有好多中文版,都是有人名表的,但是这次范晔先生的版本没有人名版,据说原来的版本就没有?
范晔:西文原文没有章节号,也没有人名表。但是有些西文版本加了人名表,有一个谱系图。但据说这个东西马尔克斯比较反对加这个的,但是编者为了方便读者,都加了这个,但我们这次尽量忠实于原作者的意见。
梁文道:我们再请止庵老师讲讲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感想。
止庵:其实马尔克斯的第一本书翻译的中文叫《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是1982年,这个是10月出版的。这个书出的时候并不知道他在十月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小说里面包括枯枝败叶、额使臣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当时这些作品给我很大的震撼,小说能写得这么好。可是这时候他得了这个奖,说《百年孤独》得奖了,所以就特别盼着看《百年孤独》。我84年的时候买到《百年孤独》,这个书当时有两个译本,前后相差很段的时间。有一个是三位译者译的,一个是一位译者从英文转译的。读书以后只有震撼和伟大这种词来形容。这个作品像神来之笔,很像一首诗,不是在一个状态就写成了,恐怕他自己也不能再到这个状态了,别的作家也比较难到这个状态。这之后有很多西班牙语的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同属魔幻主义的就有一二十部。我是这样一个印象,在他的同辈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百年孤独》的程度,马尔克斯自己在他别的作品里也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梁文道:说到他写作的一气呵成这个问题,我听说他自己常常跟人讲,他是用16个月一口气不断地把它写完,我看书的也有这个感觉,跟他别的作品不一样,你能够看到写作者,这个家族第一代老爸爸进入疯狂的状态,在研究念经术跟各种实验室里的照相,把自己关起来,全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有点那样的感觉。陈众议老师前阵子还见过马尔克斯本人?
陈众议:好几年前。我不敢说权威,因为现在已经是“后权威”时代。新经典也是独具慧眼的找到范晔先生,如果在权威时代的话,我想首先可能要找他的导师赵振江先生。开个玩笑。我最早看到这本书是78年,当时我在留学。我看到这本书以后,因为没有这种学术背景,也没有阅读的背景,所以很惊讶。但是惊讶之余觉得无话可说,不知道从哪说起。因为老师要逼着你写读书报告,就拼命找资料,看完以后不以为然,因为超乎我当时驾驭这个书的能力。但是到现在觉得这个话越来越说不完,比如我跟莫言在09年参加北师大世界文学论坛,老莫说到过这个话,后来我回去也思考,老莫当时说,他毕竟还是一个人,他会有马脚。但是我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思考这个问题。现在为什么说不完呢?因为从中可以发掘到智慧太多了,刚才止庵先生说到神来之笔,另外两位作家也差不多是有同感,我是觉得除此之外,拉美文学当时这样的氛围奠定了金字塔的底座,这时候会有人爬上金字塔的顶尖,这个人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他是爬得最高的。在这本书里面背后是强大的文学传递。比如它的结构跟圣经非常相似,从预言、逃避预言到最后预言里面,整个过程非常相似。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包容性,它表面上是在写他的故乡,写马孔多这个小地方,把人类历史上万年的走向都浓缩在一起,从最早的朦胧、蒙昧的原始状态一直发展到后来的资本主义时代,所以每一个历史阶段可以把家族一代代显示出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可说的地方,今天也不是完全展开来谈论《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机会。
我还是借这个机会首先感谢新经典,我觉得它多少为我们争回了一点面子。我89年见到马尔克斯的时候,他还很开心,觉得在中国他的书那么受欢迎。那个时候他还刚刚步入老年,笑容可掬。但是后来见到他,在人群里面跟他握手,那个时候他已经在媒体上公开批评中国,那个话很激烈,当时听了心里很感受,但是今天我们终于可以看到我们堂而皇之地,心不惊肉不跳地把《百年孤独》中文版权买下来。其次他们也是慧眼独具,范晔在他们这一代西班牙语学系当中确实是出类拔萃的,我不敢说他是最好的,但他确实是其中最优秀的之一。我当时参加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我很感动,我记得我当时跟他说你愿不愿意来社科院。我觉得是我当时看到的最好的博士论文之一。之后又看到他的一些译笔,我不知道现在可不可以评论他的译笔,等会儿可能会说到这个问题,我先暂时说到此。